在考古发掘中,专家们经常会出土古人使用的乐器,如编钟、琴、箫等。从古至今,乐器一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产,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1973年,专家们在发掘河姆渡遗址时,曾出土一个带孔的空心陶球,一开始,谁也不认识它是干啥的,但经过鉴定后,它竟摇身一变成为乐器的“始祖”,这件陶球究竟是什么乐器呢?

  1973年夏天,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正在修建排涝工程,村民在挖掘泥土的过程中,竟发现大量的陶片,这些陶片看上去,具有较强的年代感。村长得知消息后,觉得这下面有东西,便让村民停止手头工作,并将消息上报给当地的文物管理局。

  余姚市的文物专家赶到现场后,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这里是一座古人留下的遗址,专家经过请示上级后,便决定对这座“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经过长时间的清理后,专家在遗址中出土大量的陶器、骨器、石器。

  当出土的文物被运回研究所后,一件外形“奇怪”的陶器,脱颖而出,成功吸引到专家的目光。该器具的外形是椭圆形,而在器物的顶部竟有个小孔。这是一件什么类型的文物呢?

  专家们看到这件物品,开始猜测它的具体用途,有的专家认为它是摆件,但从外形上看,它不符合摆件的基本特征,连个基本的棱角都没有;还有的专家认为它是花瓶,但开口太小,插不进去花。经过激烈的探讨后,博物馆的馆长决定带着这件物品却北京,找权威专家鉴定。

  余姚市的博物馆馆长借着开会的机会,他携带文物来到了京城,开罢会议,他找到文物厅的一位熟人,在这个熟人的帮助下,文物厅是十几名北京专家齐聚一堂,对这件文物,展开了“会诊”。在鉴定的过程中,一位老专家突然开口:这应该是种乐器。这位语出惊人的专家身份不简单,它不仅是文物专家,还是北京音乐学院的教授。

  老专家为证实自己的猜想,他决定仿制作该物品。3天后,当仿制的物品制作完成后,老专家在大家面前开始了演奏,老专家将这件陶器的孔洞,凑到了唇边,虽然吹奏时,发出的声音有些低沉呜咽,可是古老的声音,却有一种时光苍凉的代入感。这位老专家吹奏完之后,告诉余姚市的博物馆馆长,这件乐器就是单孔埙。

  通过翻阅相关资料,我们得知,在《诗·小雅·何人斯》中便有“伯氏吹埙”的记载。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埙”深受上层贵族欢迎的乐器。其实“埙”,在各个朝代的礼乐器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朝代的发展,它也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在新石器时代的“埙”只有一圆孔,而在商代时,便出现二音、三音、五音孔的陶埙了。比如,西安半坡遗址出土过一孔两音的陶埙、河南新郑出土过一件七音孔陶埙。

  如今,“埙”已经从一个音孔发展到十二个音孔了。而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陶埙,因历史悠久,年代久远,又被后人称为“人类乐器的始祖”。

  乐器是人类与音乐沟通的桥梁,它不仅能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更能陶冶你我的情操。如果大家想近距离感受“陶埙”的魅力,可以前往浙江博物馆游览一番,也许您在这只单孔“埙”身上,还能发现不为人知的秘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