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区别,我们仅能够以某个标准去划分,或者自己基于陶瓷一个划分,不能完全给予陶瓷一个定义。

要明白陶和瓷器的区别,应该把陶瓷分为两类,

一类是我们今日的日用器,这一类相对好分一些,人们为了今天的实用性观赏性功能制作,对于陶瓷成品有著明确的目标。

另一类则是历史遗留器物以及今日按照古代工艺仿制品、再造品,这一类是陶或者是瓷,其界定更为困难。

1、按照釉划分

釉面是否施釉,这是最简单的划分方法有釉为陶,无釉为瓷。

然而,春秋到唐宋的千年之中,大量的出现了有釉的器物,在收藏界和学术界,有人把春秋时期带釉的东西称为「春秋原始青瓷」却又把汉代带釉的器物称为釉陶,

原始瓷
东汉釉陶狗

这些器物在烧制时工艺达不到瓷器那么复杂,此外紫砂以及,日本某些如志野烧等陶瓷,也很难定义为瓷器!

瓷器表层通常有高温釉,使得器物表面有光泽。而陶的表层没有釉或者是以铅为溶剂的低温釉。瓷器烧制过程中的高温釉是高钙石灰釉,其成品釉明亮有光泽,而陶器表面的低温釉温度在800度左右,外表相对瓷器较为粗糙。而且釉陶表层的铅对人体有害,这种陶器通常被作为陪葬品。

2、吸水性

瓷器几乎不吸水,陶器一般会具有吸水性。

3、声音

瓷器声音清脆,陶器声音沉闷

4、用土

陶:普通粘土

瓷:高岭土

很简答是不是?要真这么简单就天下太平了

我们今天面临一个问题

一方面是该不该把高岭土以外的土烧造而成的物件称为瓷器,比如宋代陶瓷,会用窑址周边的泥土特别淘练,日本备前烧则需要用到冈山县火山灰的特别泥土烧制而成,工艺比采下就用的高岭土还要繁琐得多

另一方面,也有许多陶器是用高岭土制作而成的,

日本备前烧名家小西陶古手工蟠龙片口柴烧公道杯 日式京东¥ 2560.00去购买?

5、按照烧造温度

烧造温度,相对来说就科学化很多:

陶器烧制的温度通常700到800度高温之间,如果使用高岭土,温度会达到1000度。瓷器的烧制温度为1200度,现代官方研究瓷器烧制1100度以上温度即可。

但是你光用温度行么

显然不行

古人烧瓷不是微波炉,温度可控

古人烧瓷器是用柴火埋锅造饭

每一次的烧造温度都不同

保不齐汉代某个窑就烧到1200°C

即便是同一窑烧到1200°C

不同窑位温度不同

你很难界定

只能说批量达到了

那瓷器就诞生了

6、气孔率

陶和瓷的气孔率不同:

陶:气孔率约为12%-38%,透气性好,质地疏松。

瓷:气孔率约为2%-8%,透气性差,质地致密。

5和6都是科学的方法,对当代陶瓷直接进行定义

但对古代陶瓷的定义值得商榷

达不到8%气孔率的越窑邢窑瓷器比比皆是

正史中随随便便都叫「瓷」

比如陆羽《茶经》就说:

「邢瓷类银,越瓷类玉」

因此对于中国瓷器的起源历来有争议,大致上有三种说法

一是有说商代就已经有了因为商代陶瓷有釉,商代瓷器,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二是说始于汉代,釉陶也算,工艺瓷化程度都有啦

三是说东晋南北朝越窑青瓷开始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在汉代,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瓷的解释是

「瓷,瓦之坚者也」

瓦属陶器。

其实科技的发展往往会颠覆人类的概念,在学术上,陶和瓷本没有明确定论,答题人做的,是提供一个角度,给大家定论而已


一、原料的不同

在自然界黏土的种类繁多,因其所含的物质和组成要素不同,在矿物学上的称呼也各不相同。但工匠们因其制作的产品不同,故将制作陶器的的黏土称为陶土,把制作瓷器用的黏土称为瓷土。

陶土中矿物成分复杂,主要由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石英及长石所组成的粉砂一砂质粘土。化学成分与一般粘土相似。与高岭土、膨润土相比,Al2O3含量较低,SiO2、Fe2O3含量较高。常呈浅灰色、黄色、紫色。其吸水性、吸附性、加水后可塑性中等,干燥和烧结性能较好。

瓷土是由云母和长石变质,其中的钠、钾、钙、铁等流失,加上水变化而成的,主要成分是SiO2 46.51%,Al2O3 39.54%,H2O 13.95%。一般瓷土多产于温泉附近或石灰层周围,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瓷土的熔点约在1780℃左右,实际上因为多少含有不纯物质,所以它的熔点略为降低。

二、概念不同

陶: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瓷: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

三、出现年代不同

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著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四、烧成温度不同

陶:在正常情况下烧制温度约在1000至1200℃之间;瓷:约在1200至1400℃之间。但陶瓷器在窑的烧成方式除了受达至的最高温度影响外,亦受到烧制时间的长度影响。

五、气孔率不同

陶:气孔率约为12%-38%,透气性好,质地疏松。瓷:气孔率约为2%-8%,透气性差,质地致密。

六、吸水性不同

陶:吸水性强,容易吸水。瓷:吸水性弱,基本上不会吸水。

七、风格不同

陶:造型一般比较简单,看起来粗犷、古朴。瓷:造型精致,看起来细腻光洁、优雅。

八、釉料不同

陶:有施釉或不施釉,表面略粗,透气性好,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九、重量不同

瓷的密度高,陶的密度低。同样大小、厚度的陶瓷,放在手里掂量,明显感到瓷器比较重实,而陶器比较轻飘。

十、声音不同

用手指或笔轻轻敲击陶瓷,如果声音沉闷是陶器,声音清脆则是瓷器,且烧成温度越高,声音越清脆。

十一、透光性不同

陶器很难做到很薄,而我们常常用「薄如纸」来形容一些高级的瓷器。由于瓷器具有半透明的特性,用电筒照射可以透光,而陶器即使做到再薄也不透光。

十二、硬度的不同

陶的硬度比瓷要低许多,用金属可以比较容易在陶制品表面划出划痕,而瓷制品比较坚硬,比较难划花。

十三、审美上的不同

陶器比较有沧桑感,带有原始粗犷、古旧的感觉,使用起来很大气;而瓷器非常精美,使用起来比较雅致、贵气。

十四、材质特质上的不同

陶器气孔多、透气性好,适合冲泡像老白茶、熟普之类的,利于泡出醇厚的滋味,陶壶还特别适合用来煮水、煮茶;瓷器表面致密,吸水率低,冲泡乌龙茶之类利于激发茶香,且不留茶渍茶味,便于清洗。如果需要透气醒茶,可使用陶罐存放;如果需要密封存茶,用瓷罐更适合。

文章来源《龙泉青瓷》

发布于 2019-09-09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手心里的温柔手心里的温柔艺术品经纪人

陶器是没有釉的,吸水,比较常见的像红砖,花盆等,瓷器是有釉的,不吸水,且烧造温度瓷器达1100度以上,陶器800度就可以了,当然还有很多区别,我觉得主要区分这几点吧!


陶器是没有釉的,吸水,比较常见的像红砖,花盆等,瓷器是有釉的,不吸水,且烧造温度瓷器达1100度以上,陶器800度就可以了,当然还有很多区别,我觉得主要区分这几点吧!


陶瓷一直都是放在一起说,也因为他们是一个进化升级的关系,陶器是瓷器的前身,瓷器是陶器的另一种表达!

说到陶器,它不是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地区的先民专门发明的。而是人在开始使用火之后再用火取暖,吃熟食时偶然发现或旁边的粘土结城板块状质地非常坚硬。于是利用这个特征将黏土提炼出来,捏成造型放在火里烧制,早期那是不施釉的,晚期呢开始装饰。同理,瓷器中国先民在长期从事陶器生产的基础上所发明的。在夏商的时候,就有了原始瓷,直到东汉完成了陶向瓷的过渡。

瓷器用瓷石和高岭土为原料,制成各种形态的坯在高温中煅烧。形成坚硬耐用的瓷胎,瓷胎上还附著一层釉,再进行高温烧制,使他与胎结合紧密,烧成瓷器表面光滑,不吸水,物难以渗透,便于清洗。瓷器的是陶器的延伸,所以它的一个装饰效果要更多更复杂。烧成温度也要更高。实用性更好!

陶器使用的土呢是陶土。瓷器所使用的土是瓷土。

陶器的含铁量偏高,一般是在3%以上

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是在900多左右,而瓷器的烧成温度的话要达到1300度或者是1200度向上。

陶器多不施釉,又或者是施低温釉,瓷器呢,经施釉

陶器的胎质比较疏松,它的断面吸水率要偏高一些,而瓷器经过高温的煅烧呢,他已经成瓷非常的致密基本不吸水。

可根据景德镇瓷的四大特色来判断瓷与陶的区别: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以上是一部分区别,具体要看东西来说话,毕竟现在科技,陶烧高温也很多哦

大卷毛敬上


吸水率不同。吸水率小于0.5%的是瓷器,陶器吸水率一般大于10%。


陶是二次合成的泥土所做,而瓷是原矿高岭土所做!当然质感和器皿的最终感觉是不同的!


基本上从胎的颜色和烧制温度区分即可。陶胎颜色一般都是红褐色、或是黑色(含铁量极高)。瓷胎颜色白色(含铁量小于等于3%)。陶的烧制温度在1100摄氏度以下(敲击声闷响),瓷的烧制温度在1280-1300摄氏度,也有烧到1340的(敲击声清脆悦耳)。


烧造窑炉的温度。瓷器需1350度左右的高温。陶器则需约800度左右。


陶器更淳朴,瓷器很甜俗


烧成温度的不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