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區別,我們僅能夠以某個標準去劃分,或者自己基於陶瓷一個劃分,不能完全給予陶瓷一個定義。

要明白陶和瓷器的區別,應該把陶瓷分為兩類,

一類是我們今日的日用器,這一類相對好分一些,人們為了今天的實用性觀賞性功能製作,對於陶瓷成品有著明確的目標。

另一類則是歷史遺留器物以及今日按照古代工藝仿製品、再造品,這一類是陶或者是瓷,其界定更為困難。

1、按照釉劃分

釉面是否施釉,這是最簡單的劃分方法有釉為陶,無釉為瓷。

然而,春秋到唐宋的千年之中,大量的出現了有釉的器物,在收藏界和學術界,有人把春秋時期帶釉的東西稱為「春秋原始青瓷」卻又把漢代帶釉的器物稱為釉陶,

原始瓷
東漢釉陶狗

這些器物在燒制時工藝達不到瓷器那麼複雜,此外紫砂以及,日本某些如志野燒等陶瓷,也很難定義為瓷器!

瓷器表層通常有高溫釉,使得器物表面有光澤。而陶的表層沒有釉或者是以鉛為溶劑的低溫釉。瓷器燒制過程中的高溫釉是高鈣石灰釉,其成品釉明亮有光澤,而陶器表面的低溫釉溫度在800度左右,外表相對瓷器較為粗糙。而且釉陶表層的鉛對人體有害,這種陶器通常被作為陪葬品。

2、吸水性

瓷器幾乎不吸水,陶器一般會具有吸水性。

3、聲音

瓷器聲音清脆,陶器聲音沉悶

4、用土

陶:普通粘土

瓷:高嶺土

很簡答是不是?要真這麼簡單就天下太平了

我們今天面臨一個問題

一方面是該不該把高嶺土以外的土燒造而成的物件稱為瓷器,比如宋代陶瓷,會用窯址周邊的泥土特別淘練,日本備前燒則需要用到岡山縣火山灰的特別泥土燒制而成,工藝比採下就用的高嶺土還要繁瑣得多

另一方面,也有許多陶器是用高嶺土製作而成的,

日本備前燒名家小西陶古手工蟠龍片口柴燒公道杯 日式京東¥ 2560.00去購買?

5、按照燒造溫度

燒造溫度,相對來說就科學化很多:

陶器燒制的溫度通常700到800度高溫之間,如果使用高嶺土,溫度會達到1000度。瓷器的燒制溫度為1200度,現代官方研究瓷器燒制1100度以上溫度即可。

但是你光用溫度行麼

顯然不行

古人燒瓷不是微波爐,溫度可控

古人燒瓷器是用柴火埋鍋造飯

每一次的燒造溫度都不同

保不齊漢代某個窯就燒到1200°C

即便是同一窯燒到1200°C

不同窯位溫度不同

你很難界定

只能說批量達到了

那瓷器就誕生了

6、氣孔率

陶和瓷的氣孔率不同:

陶:氣孔率約為12%-38%,透氣性好,質地疏鬆。

瓷:氣孔率約為2%-8%,透氣性差,質地緻密。

5和6都是科學的方法,對當代陶瓷直接進行定義

但對古代陶瓷的定義值得商榷

達不到8%氣孔率的越窯邢窯瓷器比比皆是

正史中隨隨便便都叫「瓷」

比如陸羽《茶經》就說:

「邢瓷類銀,越瓷類玉」

因此對於中國瓷器的起源歷來有爭議,大致上有三種說法

一是有說商代就已經有了因為商代陶瓷有釉,商代瓷器,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二是說始於漢代,釉陶也算,工藝瓷化程度都有啦

三是說東晉南北朝越窯青瓷開始纔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

在漢代,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瓷的解釋是

「瓷,瓦之堅者也」

瓦屬陶器。

其實科技的發展往往會顛覆人類的概念,在學術上,陶和瓷本沒有明確定論,答題人做的,是提供一個角度,給大家定論而已


一、原料的不同

在自然界黏土的種類繁多,因其所含的物質和組成要素不同,在礦物學上的稱呼也各不相同。但工匠們因其製作的產品不同,故將製作陶器的的黏土稱為陶土,把製作瓷器用的黏土稱為瓷土。

陶土中礦物成分複雜,主要由水雲母、高嶺石、蒙脫石、石英及長石所組成的粉砂一砂質粘土。化學成分與一般粘土相似。與高嶺土、膨潤土相比,Al2O3含量較低,SiO2、Fe2O3含量較高。常呈淺灰色、黃色、紫色。其吸水性、吸附性、加水後可塑性中等,乾燥和燒結性能較好。

瓷土是由雲母和長石變質,其中的鈉、鉀、鈣、鐵等流失,加上水變化而成的,主要成分是SiO2 46.51%,Al2O3 39.54%,H2O 13.95%。一般瓷土多產於溫泉附近或石灰層周圍,可能就是這個原因。瓷土的熔點約在1780℃左右,實際上因為多少含有不純物質,所以它的熔點略為降低。

二、概念不同

陶:用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乾燥後,放在窯內燒制而成的物品。瓷: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等組成,經混煉,成形,煅燒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

三、出現年代不同

陶器與瓷器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發展而來的,我國在距今約一萬年新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在使用陶器了,而現今發現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則出自於商代。陶器與瓷器的燒制方法亦有相同之處,瓷器的出現要比陶器晚幾千年。

四、燒成溫度不同

陶:在正常情況下燒制溫度約在1000至1200℃之間;瓷:約在1200至1400℃之間。但陶瓷器在窯的燒成方式除了受達至的最高溫度影響外,亦受到燒制時間的長度影響。

五、氣孔率不同

陶:氣孔率約為12%-38%,透氣性好,質地疏鬆。瓷:氣孔率約為2%-8%,透氣性差,質地緻密。

六、吸水性不同

陶:吸水性強,容易吸水。瓷:吸水性弱,基本上不會吸水。

七、風格不同

陶:造型一般比較簡單,看起來粗獷、古樸。瓷:造型精緻,看起來細膩光潔、優雅。

八、釉料不同

陶:有施釉或不施釉,表面略粗,透氣性好,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瓷: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

九、重量不同

瓷的密度高,陶的密度低。同樣大小、厚度的陶瓷,放在手裡掂量,明顯感到瓷器比較重實,而陶器比較輕飄。

十、聲音不同

用手指或筆輕輕敲擊陶瓷,如果聲音沉悶是陶器,聲音清脆則是瓷器,且燒成溫度越高,聲音越清脆。

十一、透光性不同

陶器很難做到很薄,而我們常常用「薄如紙」來形容一些高級的瓷器。由於瓷器具有半透明的特性,用電筒照射可以透光,而陶器即使做到再薄也不透光。

十二、硬度的不同

陶的硬度比瓷要低許多,用金屬可以比較容易在陶製品表面劃出劃痕,而瓷製品比較堅硬,比較難劃花。

十三、審美上的不同

陶器比較有滄桑感,帶有原始粗獷、古舊的感覺,使用起來很大氣;而瓷器非常精美,使用起來比較雅緻、貴氣。

十四、材質特質上的不同

陶器氣孔多、透氣性好,適合沖泡像老白茶、熟普之類的,利於泡出醇厚的滋味,陶壺還特別適合用來煮水、煮茶;瓷器表面緻密,吸水率低,沖泡烏龍茶之類利於激發茶香,且不留茶漬茶味,便於清洗。如果需要透氣醒茶,可使用陶罐存放;如果需要密封存茶,用瓷罐更適合。

文章來源《龍泉青瓷》

發佈於 2019-09-09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手心裡的溫柔手心裡的溫柔藝術品經紀人

陶器是沒有釉的,吸水,比較常見的像紅磚,花盆等,瓷器是有釉的,不吸水,且燒造溫度瓷器達1100度以上,陶器800度就可以了,當然還有很多區別,我覺得主要區分這幾點吧!


陶器是沒有釉的,吸水,比較常見的像紅磚,花盆等,瓷器是有釉的,不吸水,且燒造溫度瓷器達1100度以上,陶器800度就可以了,當然還有很多區別,我覺得主要區分這幾點吧!


陶瓷一直都是放在一起說,也因為他們是一個進化升級的關係,陶器是瓷器的前身,瓷器是陶器的另一種表達!

說到陶器,它不是某一個國家或者某一個地區的先民專門發明的。而是人在開始使用火之後再用火取暖,喫熟食時偶然發現或旁邊的粘土結城板塊狀質地非常堅硬。於是利用這個特徵將黏土提煉出來,捏成造型放在火裏燒制,早期那是不施釉的,晚期呢開始裝飾。同理,瓷器中國先民在長期從事陶器生產的基礎上所發明的。在夏商的時候,就有了原始瓷,直到東漢完成了陶向瓷的過渡。

瓷器用瓷石和高嶺土為原料,製成各種形態的坯在高溫中煅燒。形成堅硬耐用的瓷胎,瓷胎上還附著一層釉,再進行高溫燒制,使他與胎結合緊密,燒成瓷器表面光滑,不吸水,物難以滲透,便於清洗。瓷器的是陶器的延伸,所以它的一個裝飾效果要更多更複雜。燒成溫度也要更高。實用性更好!

陶器使用的土呢是陶土。瓷器所使用的土是瓷土。

陶器的含鐵量偏高,一般是在3%以上

陶器的燒成溫度一般是在900多左右,而瓷器的燒成溫度的話要達到1300度或者是1200度向上。

陶器多不施釉,又或者是施低溫釉,瓷器呢,經施釉

陶器的胎質比較疏鬆,它的斷面吸水率要偏高一些,而瓷器經過高溫的煅燒呢,他已經成瓷非常的緻密基本不吸水。

可根據景德鎮瓷的四大特色來判斷瓷與陶的區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以上是一部分區別,具體要看東西來說話,畢竟現在科技,陶燒高溫也很多哦

大捲毛敬上


吸水率不同。吸水率小於0.5%的是瓷器,陶器吸水率一般大於10%。


陶是二次合成的泥土所做,而瓷是原礦高嶺土所做!當然質感和器皿的最終感覺是不同的!


基本上從胎的顏色和燒制溫度區分即可。陶胎顏色一般都是紅褐色、或是黑色(含鐵量極高)。瓷胎顏色白色(含鐵量小於等於3%)。陶的燒制溫度在1100攝氏度以下(敲擊聲悶響),瓷的燒制溫度在1280-1300攝氏度,也有燒到1340的(敲擊聲清脆悅耳)。


燒造窯爐的溫度。瓷器需1350度左右的高溫。陶器則需約800度左右。


陶器更淳樸,瓷器很甜俗


燒成溫度的不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