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最爱喝茶的国家”,土耳其人会先站出来说:“我们喝茶最多”。

据统计,土耳其人均每年茶叶消费量超过3公斤,比第二名爱尔兰高出1公斤。作为茶的发源地,中国只能排十几名。

土耳其喝茶有专门的器具:双层茶壶。小茶壶放在大茶壶上,相当于壶盖。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匪夷所思的泡茶法,我只服英国人!(26)

先在大茶壶里煮水,小茶壶里放茶叶。大茶壶的水开了,直接倒进小茶壶,泡成浓茶。大茶壶继续煮水。水再次开了,根据个人口味,先加小茶壶里的浓茶,再添大茶壶的开水。

土耳其人这么一说,俄罗斯人笑了:“你们这样泡,哪有我的茶炊方便?再说,你们能喝茶种茶,还不是因为靠近格鲁吉亚?”

俄罗斯人在喝茶方面最自豪的事是“发明”了茶炊。茶炊中部有一个竖直的空心直筒,里面可以放热的木炭,保证茶炊中的水始终是开的。煮茶壶在直筒上加热,熬煮成浓汤。

土耳其人本来喝茶很少,尝试种中国茶也一直失败。后来毗邻的格鲁吉亚在中国人刘峻周帮助下种茶成功,土耳其人也沾光,在本土里泽地区开辟茶园,种植中国茶。这已是20世纪的事情了。

中国人一听就笑了:“你们喝茶多,但不够精。煮成浓汁,哪里品得出茶的真味?还是我的冲茶法好。请潮汕代表说两句。”

潮汕的工夫茶实质上是中国工夫茶最古老形态的遗存。中国工夫茶的发展,唐代是长安,宋代在河洛,明代传到江浙,后来延至闽粤、潮州。清代江浙人俞蛟在《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说中国的工夫茶道在其他地方已经遗失,只有在潮州这种对外相对隔绝的地区,完整的保留下来。

日本人一听笑了:“我们保存了更古老的点茶法和蒸青绿茶。”

日本的“抹茶道”来自于宋代的“点茶法”,“煎茶道”来自于明代的“散茶瀹饮法”,后者与现在中国大多数冲泡法差不多。

抹茶、玉露、煎茶都是蒸青绿茶,其实日本90%以上的茶都是蒸青绿茶。以玉露为例,顶级玉露用覆下栽培,氨基酸高,温水冲泡鲜得像鸡汤。

英国人一听笑了:“你们的方法都太复杂了,我的下午茶文化不复杂,又优雅。”

提到下午茶,《唐顿庄园》的画面首先出现。

老祖宗喝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匪夷所思的泡茶法,我只服英国人!(26)

大表姐喝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匪夷所思的泡茶法,我只服英国人!(26)

仆人喝茶也是一本正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匪夷所思的泡茶法,我只服英国人!(26)

土耳其、俄罗斯人不服气:“英国佬就喜欢装腔作势,还是按照‘谁喝茶最多,谁就是最爱喝茶’最公平!”

中国人申辩:“我们人口多,只派潮汕人、福建人来比试。”

日本人不爽:“喝茶又不是饮牛,喝得多有什么意思?”

大家吵得不可开交。只见英国人不慌不忙,拿出一碟片,放映完毕,其他国都哑口无言。

这部电影叫《他们已不再变老》(They Shall Not Grow Old),是《指环王》的导演彼得·杰克逊2018年最新作品。记录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像由真实的现场纪录片转制,旁白是参战老兵的录音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匪夷所思的泡茶法,我只服英国人!(26)

残酷的战场上,刚刚入伍的英国男人惦记的还是一杯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匪夷所思的泡茶法,我只服英国人!(26)

但是,首先水从哪里来?在战壕里都吃不饱,哪有多余的水?

第一种方法是接雨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匪夷所思的泡茶法,我只服英国人!(26)

量太少,不够喝,只好去舀明知有很高风险的积水,结果纷纷染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匪夷所思的泡茶法,我只服英国人!(26)

不但要冒着生命危险舀水,也要冒着生命危险煮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匪夷所思的泡茶法,我只服英国人!(26)

于是,英格兰男人想出其他方法煮水。第一种是用火车锅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匪夷所思的泡茶法,我只服英国人!(26)

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战壕。更开脑洞的想法是这个。

当时英国人用的是威克斯机枪,这种机枪是马克沁机枪的升级版,采用水冷工艺。高速射击后,管子里的水会沸腾。德国人还是用马克沁,估计没法煮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匪夷所思的泡茶法,我只服英国人!(26)

高射炮打蚊子,重机枪泡红茶

机枪管子里水多,放在汽油桶里,不讲究口味,只要一点茶味: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匪夷所思的泡茶法,我只服英国人!(26)

还要留一点茶叶刮胡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匪夷所思的泡茶法,我只服英国人!(26)

胸口受伤,从前线下来,刚包扎好,第一件事就是喝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匪夷所思的泡茶法,我只服英国人!(26)

英国人本瞧不起德国人,认为他们野蛮不懂礼节。对于看得起的德国人,给一杯茶是最高的评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匪夷所思的泡茶法,我只服英国人!(26)

战争终于结束,每个人感觉“好像失业”,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只能用茶来庆祝。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匪夷所思的泡茶法,我只服英国人!(26)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极端条件下还保持喝茶,我只服英国人。

但英国人这么爱喝茶,却要归功于一个葡萄牙女人

了解更多茶叶知识,欢迎关注【见识茶会】同名订阅号,私信或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