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金嵌孔雀石青铜席镇  西汉错金嵌孔雀石青铜席镇,高6.4 cm,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从史前社会至魏晋时期,人们在室内都是席地而坐,一种是在长条形榻和正方形枰上铺席而坐,另一种是在地板上铺席而坐。席在人们起身、落座时常会移动,又容易卷角。如《史记》中就记载,商鞅第二次拜见秦孝公,阐述自己的变法方略,孝公听得入了迷,不知不觉地向对方靠拢,以至于膝盖超出了自己席子的边缘,席子当然也随著移动了。为避免这些问题,古代人就在席子的四角放置镇,用来压住席子。古人布席还讲究位正,孔子就严守“席不正不坐”的准则。为保持席正,也需压以重物。

  席镇早在战国时期已通行,多采用比较重的材料,如金属、玉石等,其中以青铜镇最常见。汉代墓葬出土的席镇已达数百件之多。完整的皆为一套四枚,为了避免牵羁衣物,镇体的基本造型往往接近于一个扁圆的半球形,且多数镇被做成动物形,常见的有虎、豹、辟邪、羊、鹿、熊、龟、蛇等。

  为了保持镇体的半球形轮廓,这些动物常蜷屈蟠伏成一团,但其身姿并不显得跼踀。为了增加镇的重量,有的镇灌满细沙或灌铅。汉镇一般重600—800克,约合2.5—3汉斤,很适合压席。汉代的动物形青铜镇造型生动、构图紧凑,堪称一件件精巧的工艺品。

  魏晋以后,人们由席地而坐逐渐改变为垂足而坐,家具式样也随之变化,席镇失去了实际作用,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