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近代中国头号翻译家。

但在中日对译西文的几个关键词上,他输得很绝望。

日译进化,严译天演;

日译哲学,严译理学;

日译经济,严译计学;

日译社会学,严译群学;

日译形而上学,严译玄学。

结果,汉字文化圈的知的传播,是在用日译还是在用严译?

再比如,英语「unit」,严复译作「么匿」,日本人译作「单位」,英语「aggregate」,严复译作「拓都」,日本人译作「整体」。虽然鲁迅对严译还大加赞赏,说「么匿」的汉译既古雅又音节双关。但最终留下并现在还在用的则是日本人译的「单位」。

问题是严复为何输给了日本人?对这个问题作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严复的西文水准不会在日本人之下,他的问题在于跌进了「母语」的陷阱。

所谓「母语」的陷阱就是说母语本能地再三地要求严复再缜密再精致再体察再内化的一个结果,就是作茧自缚。而日本人对汉字并不怀母语的本能情结,所以他们相对超脱,放得开,更能驱遣汉字。还有一点就是严复过于追求译文之美,刻意讲究「立名」之雅,也局限了他的汉译思路。他的汉译虽古雅但不易流行就是其致命伤。这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山室信一在《作为思想课题的亚洲》所说:日本创生了上千个日本产的汉语词韵,它们无一不是在根植于日本文化的汉学修养前提下诞生的。这段话表明日本人的汉学修养并不是自带的而是从中国来的。「母语」的陷阱对日本人不起作用,这是他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汉字圈的幸运。

但严复扳回一城的杰作是「逻辑」造语。面对「Logic」的音形意绝妙的创意,日本人的「论理」造语显得苍白和牵强。那么,值得探究的严复取胜的「逻辑」又是什么?

非常有趣。西文与汉字,汉字与西文。就这样缠绕著中与日,日与中。就这样缠绕著上一代,这一代,下一代。


一个用的是文言,一个用的是白话。不是严复输给了日本人,而是老百姓的知识水平普遍能接受白话,文言太雅了,受众过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