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家三口去吃了住家附近新开幕的川菜,好几个月没有吃到的「五更肠旺」、「京酱肉丝」,饥肠辘辘地吃相服务生大概以为我饿很多天了。

自从当了职业妈妈后,外食的次数少了。毕竟午餐已外食,晚餐有时候简单弄了什锦干面、水饺; 周末勤劳点可能煮个沙茶烩饭或咖哩饭。陪伴小孩的时间少了很多,上班的优点可能是多一点经济的消费能力、职场上感觉多了成就感跟充实的踏实感吧!工作上也有不少压力,更不用说公司里总免不了爱八卦、喜欢说三道四爱嚼舌根的三姑六婆。想看小孩也只能眼巴巴地瞪著手机萤幕app 的镜头,偶尔看到老师粗鲁的对待小孩,心里面也悲伤起来。以前当全职妈妈的时候可以全心地带小孩,现在却全日地把女儿托给托婴中心。晚上回家赶著接小孩、弄晚餐、洗澡,忙完一阵子,赶快迅速地弄睡前奶,给小孩刷牙、陪睡觉。一个礼拜一眨眼就过了,其实我也忘了自己忙了些什么。之前有些文章总会说「全职妈妈」的辛劳,真的,体验过「全职」跟「职业」妈妈两种角色,没有其中一种角色是绝对地辛苦或是绝对轻松。全职妈妈辛苦的照顾小孩一整天,可能到晚上十点还没办法喘口气,平日打扫、带小孩出门体验世界、清理脏乱的地板。职业妈妈忙晚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平日八个小时面对工作上的压力,忙著应付工作上各种人与事,回家后还得张罗小孩。不管选择那一种角色,妈妈总是家里最辛劳的那位。

几个礼拜前,我真的忧郁到一种觉得很窒息、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早上支撑我下床的大概是手机的闹钟,是工作逼迫自己擦干眼泪。也许是好一阵子在家当「全职妈妈」很难与人互动、累积很久的疲累、一直好不了的重感冒,有好几个礼拜我对人生一度感到很不满、对自己很灰心。甚至我对另一半说「要是什么事情发生了,好好照顾小孩,女儿喜欢XX餐厅的炒饭、鲭鱼饭。」我告诉自己很快悲伤会过去,人不会永远持续待在低潮里。后来终于鼓起勇气接受自己可能真的「生病了」,我找到一个网路咨商网站「Talk Space 」可以无时无刻传讯息给咨商师,咨商师可能一天回两次讯息。我告诉咨商师说「工作后我仍然不快乐,对所有事情我都不开心、不感兴趣,人生很没有意义。」他告诉我也许我该让自己好过一点,多运动、饮食均衡。我才发现自从被忧郁的黑色力量吞噬之后,我真的很少外食,除了每天午餐外食之外。晚餐蛮常吃冷冻水饺、馄饨,跟在家带小孩那时几乎天天下厨差很多。好几天都会不由自主很崩溃的大哭,哭完得到先生的安慰就觉得好多了。我还蛮高兴自己终于鼓起勇气寻求帮助、找到一点情绪的出口。偶尔在脸书看到妈妈社团有妈妈分享挫折、在Target 崩溃大哭的情绪OS,我才发现很多妈妈都有一忧郁的时候,只是身为妈妈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懂得对自己好一点,妈妈只会一味地去付出。

华人的文化对于负面情绪我们只有压抑,催眠自己没事之后会好的。很多时候需要宣泄负面情绪的时候,我只学会压抑、假装没事,然后偷偷地躲在房间里。长大后,只想找一个可以让我做自己、当我低潮的时候可以安慰我、「接收」我的悲伤的人,其实我的要求真的不多,可能自己成长过程缺乏的我渴望在婚姻生活得到。如果寻求心理上的帮助,总怕被贴标签,很像自己很有「病」才需要协助。在美国的职场里,我发现同事、老板们居然都有自己的心理咨商师,对于焦虑、忧郁症的困扰,他们很懂得分享,我才发现我一点也不「Crazy」。美国妈妈们比较喜欢分享负面情绪,会让人比较有认同感,不会觉得忧郁的时候是自己孤单一个人。

美国生活看似光鲜亮丽,追逐著那个「American Dream」。动辄买菜就得花上二十分钟才能到亚洲超市,不像在台湾处处都有的传统市场、全联每个街角就一间。家人都在台湾,少了支持系统,全职妈妈很少有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就算有Play dates, 去公园游戏区也很难交到什么朋友,即使有很好的妈妈朋友,小孩的午休习惯、平日作息都不太一样,要一一配合真的很困难。两岁的小孩在餐厅很少能乖乖吃饭,能不大声尖叫,让妈妈优雅地吃个饭就阿弥陀佛了。周末一到,我的美国同事只想宅在家,不像台湾的朋友们到处寻找美食打卡,原来只想当阿宅的不止我。生活上无趣很多,还要自己寻找活动,像上个月的州花开始绽放,我还自己Google 附近的花展,不然我的美国另一半根本一问三不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