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知乎一提到李斯特,就会有人跟我说:「别弹别弹!就是炫技而已!」 「有什么好弹的!你的音乐鉴赏能力不够哦!」等等等等。

但,李斯特的钢琴曲真的如此不值得一弹吗?李斯特又为何要叫钢琴之王呢?(李斯特:好了,好了,说了我不是钢琴王子他爸爸。)

于是,打算在此写下一些拙见。有与我意见相悖的朋友,也请心平气和的讨论一下。

很多人说:老李他只是炫技而已。除了炫技一无所有。

首先,只是炫技而已,这一点就很匪夷所思。为什么炫技不好呢?恐怕很多人无法说出个原委来。我们来看看他那首知名炫技曲目―钟。钟是老李早期创作的六首帕格尼尼练习曲之一。(以及,帕格尼尼是他偶像,他这六首歌全是献给克拉拉的。克拉拉,拯救了银河系的玛丽苏女主!)好了不扯远,我们应该注意一下,为什么这首曲子叫「练习曲」!原因是,它就是个练习曲!如果这么一说,是不是觉得它的炫技忽然变得有意义起来?事实上,如果只能说出李斯特一个成就,那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他对演奏的贡献太大了。他不仅削去了以往钢琴两边那块挡板,使它变成如今的钢琴;更是把演奏的角度做了调整,使观众可以看到他的完美侧脸,也使许多女士为他疯狂,把她们的房间钥匙都扔到舞台上。当年的演奏会,还不如如今那么高尚,优雅,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李斯特才著重对钢琴技巧进行了深度的研究。事实上,这种「炫技」反而应该是钢琴界值得传颂的技术革新。我最喜欢的李斯特演奏者,大概是Evgeny Kissin。可以去看看他最出名的一次演奏―钟。弹到最后,他汗如雨下,头发都抖掉好多根。这种炫技,完全可以吸引那些对以往枯燥音乐没有兴趣,在演奏会聊天的人们。

我们来看一下这六首练习曲(1838年出版,1851年改动)。这是李斯特在「第一时期」作的曲,他那时候还很年轻,是大多数钢琴迷口中的「早期李斯特」。帕格尼尼是李斯特的偶像。李斯特在观看了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后,便暗暗决定要将帕格尼尼在小提琴上创造的技巧运用到钢琴中,以方便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力。那时候李斯特刚刚20岁。帕格尼尼对观众的吸引,让李斯特意识到自己也可以用自己天生帅气的外表,加上一点令大家瞠目结舌的炫技,来使观众目不转睛。而事实上,他真的做到了(尤其是对迷妹们。)

首先谈谈大家所熟悉的《钟》。这首歌是帕格尼尼《钟声大幻想》的翻版。我其实一直觉得钢琴演奏的《钟》比小提琴的《钟》更胜一筹,因为钢琴更能模仿钟那种滴滴答答的声音。见过《钟》的曲谱的人应该知道,这首歌有很多很多大跳、八度。因此,我们应该把这看做是对钢琴技巧的练习曲,而非如现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把这首歌想做一首动听的曲子。这首歌的重点在于,对手的练习,碰巧它也非常动听,可以吸引观众。这么理解比较好一些。

其他的几首练习曲,如《猎歌》,则练习了划奏、三度音,等技巧。弹好这六首曲子,是绝对可以证明你手的灵活度,你的钢琴实力的。因此,能弹这六首,能弹好,是绝对不该被嘲没品位的。Ferruccio Busoni,一位对李斯特著迷的迷弟演奏家,曾经说过这六首练习曲应该是李斯特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因为它们不仅有炫技,还有强大的音乐效果。(Busoni弹得挺好的,他对李斯特的曲子有一些改动,有人爱有人厌,可以上油土鳖听听)。

最后,还必须注意的一点,《钟》写于早期,改动于中后期。现在我们弹的版本都是中后期改动了的了。不存在一些人说的「这是早期作品,不值得弹奏」的情况。没错,这些曲子的情感是不多的,但是要知道,这些曲子本意并非情感表达。李斯特早期专注于对钢琴技术革新多一些。(未完待续)

下图是李斯特革新前的钢琴。注意两块挡住神颜的挡板。

Works Cited:

Saffle, Michael.Liszt and His Worl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Liszt Conference Held at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20-23 May 1993. Pendragon Press, 1998.

Wu, Yating.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szt』s Piano Works.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