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知乎一提到李斯特,就會有人跟我說:「別彈別彈!就是炫技而已!」 「有什麼好彈的!你的音樂鑒賞能力不夠哦!」等等等等。

但,李斯特的鋼琴曲真的如此不值得一彈嗎?李斯特又為何要叫鋼琴之王呢?(李斯特:好了,好了,說了我不是鋼琴王子他爸爸。)

於是,打算在此寫下一些拙見。有與我意見相悖的朋友,也請心平氣和的討論一下。

很多人說:老李他只是炫技而已。除了炫技一無所有。

首先,只是炫技而已,這一點就很匪夷所思。為什麼炫技不好呢?恐怕很多人無法說出個原委來。我們來看看他那首知名炫技曲目―鍾。鍾是老李早期創作的六首帕格尼尼練習曲之一。(以及,帕格尼尼是他偶像,他這六首歌全是獻給克拉拉的。克拉拉,拯救了銀河系的瑪麗蘇女主!)好了不扯遠,我們應該注意一下,為什麼這首曲子叫「練習曲」!原因是,它就是個練習曲!如果這麼一說,是不是覺得它的炫技忽然變得有意義起來?事實上,如果只能說出李斯特一個成就,那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他對演奏的貢獻太大了。他不僅削去了以往鋼琴兩邊那塊擋板,使它變成如今的鋼琴;更是把演奏的角度做了調整,使觀眾可以看到他的完美側臉,也使許多女士為他瘋狂,把她們的房間鑰匙都扔到舞臺上。當年的演奏會,還不如如今那麼高尚,優雅,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李斯特才著重對鋼琴技巧進行了深度的研究。事實上,這種「炫技」反而應該是鋼琴界值得傳頌的技術革新。我最喜歡的李斯特演奏者,大概是Evgeny Kissin。可以去看看他最出名的一次演奏―鍾。彈到最後,他汗如雨下,頭髮都抖掉好多根。這種炫技,完全可以吸引那些對以往枯燥音樂沒有興趣,在演奏會聊天的人們。

我們來看一下這六首練習曲(1838年出版,1851年改動)。這是李斯特在「第一時期」作的曲,他那時候還很年輕,是大多數鋼琴迷口中的「早期李斯特」。帕格尼尼是李斯特的偶像。李斯特在觀看了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後,便暗暗決定要將帕格尼尼在小提琴上創造的技巧運用到鋼琴中,以方便吸引更多觀眾的注意力。那時候李斯特剛剛20歲。帕格尼尼對觀眾的吸引,讓李斯特意識到自己也可以用自己天生帥氣的外表,加上一點令大家瞠目結舌的炫技,來使觀眾目不轉睛。而事實上,他真的做到了(尤其是對迷妹們。)

首先談談大家所熟悉的《鍾》。這首歌是帕格尼尼《鐘聲大幻想》的翻版。我其實一直覺得鋼琴演奏的《鍾》比小提琴的《鍾》更勝一籌,因為鋼琴更能模仿鍾那種滴滴答答的聲音。見過《鍾》的曲譜的人應該知道,這首歌有很多很多大跳、八度。因此,我們應該把這看做是對鋼琴技巧的練習曲,而非如現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把這首歌想做一首動聽的曲子。這首歌的重點在於,對手的練習,碰巧它也非常動聽,可以吸引觀眾。這麼理解比較好一些。

其他的幾首練習曲,如《獵歌》,則練習了劃奏、三度音,等技巧。彈好這六首曲子,是絕對可以證明你手的靈活度,你的鋼琴實力的。因此,能彈這六首,能彈好,是絕對不該被嘲沒品位的。Ferruccio Busoni,一位對李斯特著迷的迷弟演奏家,曾經說過這六首練習曲應該是李斯特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因為它們不僅有炫技,還有強大的音樂效果。(Busoni彈得挺好的,他對李斯特的曲子有一些改動,有人愛有人厭,可以上油土鱉聽聽)。

最後,還必須注意的一點,《鍾》寫於早期,改動於中後期。現在我們彈的版本都是中後期改動了的了。不存在一些人說的「這是早期作品,不值得彈奏」的情況。沒錯,這些曲子的情感是不多的,但是要知道,這些曲子本意並非情感表達。李斯特早期專註於對鋼琴技術革新多一些。(未完待續)

下圖是李斯特革新前的鋼琴。注意兩塊擋住神顏的擋板。

Works Cited:

Saffle, Michael.Liszt and His Worl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Liszt Conference Held at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20-23 May 1993. Pendragon Press, 1998.

Wu, Yating.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szt』s Piano Works.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