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音樂白癡,對其中的歷史更是一無所知,

但知道巴赫的地位無比崇高,聽人說,:如果古典音樂是一座礦山,巴赫則是一個開創者,告訴人們金礦在哪裡,銀礦在哪裡,銅礦在哪裡。但嘗試聽巴赫的音樂,實在無法欣賞,求大神指點


巴赫強大就強大在:

他的平均律能讓任何一個考過中央音樂學院業餘級的鋼琴選手恨之入骨,

同時又能讓任何一個專業級的音樂家讚不絕口。

我也是從考業餘級的時候對巴赫罵罵咧咧過來的。但是慢慢彈得東西越來越多才發現什麼叫平平淡淡纔是真。

沒有雙八度就不難麼?沒有跑動就不難麼?沒有和絃大跳就不難麼?巴赫可以告訴你:老子就是光用八分音符和連線都能寫出你彈不好的曲子。

彈巴赫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腦子和耳朵不夠用。一個聲部還沒結束另一個聲部就得漸入了;考慮著聲部的同時還得想斷句;斷句完了你還得聽著這個聲音是不是巴赫的琴(我忘了那個琴叫啥)能發出的聲音?我是不是彈響了?我是不是彈長了?

反正就是,巴赫的曲子是要靠極高的意志力和理性來演奏的作品,不像浪漫時期的作品更加註重個人表達的「酒瓶r咔一碎,情緒嘩就來」。成功演奏一首巴赫的作品帶來的感覺不是彈完「鍾」的那種酣暢淋漓和裝逼成功的感覺,而是那種深藏功與名的如釋重負的解脫感與靈魂上的升華。


個人喜愛巴赫,主要是因多聲部對位安排得錯落有致且相對密集而產生的源源不斷的動力感,並且情緒表達比較直白不繞彎。就好像在高速上開一輛性能跑車,動力持久輸出從不虛,且油門一深就推背的那種感覺。


我以前曾以這種方式給我的學生解釋過。

作為人類,我們喜歡規律,喜歡看到事情重複,也許僅僅是我們不喜歡改變。

這些規律完美又吸引人,由於我們都在追求完美,所以這些規律是我們所希望接近的東西。

如果你思考一下,古典音樂也是一系列規律,十二音是一種在特定技術中重複出現的數學方式。

「邏輯學家」巴赫也喜歡完美、也喜歡令人敬佩的規律。

他研究了這些規律,並且由於他非常關注音樂的完美性,因此儘可能地使他創作的音樂變得完美而合乎邏輯。

毫無疑問,巴赫的合理性是由當時席捲歐洲知識分子的文藝復興運動推動的,當時的那些學者都為自己的、邏輯的、基於推算的完美理念而努力。

因此,巴赫今天對我們如此重要,因為我們重視結構的完美:

當我們抬頭,看到筆直向上的摩天大樓時,知道它們不會偏離,它們看起來都很完美,為此我們喜歡它們,欽佩建造它們的建築師和工人。

巴赫的音樂也可以這樣說。

反過來,巴赫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我們愛他和他在基於邏輯驅動的音樂世界中的規律。

話雖如此,巴赫的偉大不應而受到損害,實際上,我們還應該提高他:

巴赫實現了古典音樂的終極目標-儘可能接近完美


之前聽到巴赫的時候想, 音樂不就應該是這樣的嗎???

後來有天突然想到,他怎麼知道音樂是這樣子的呢?


聽鋼琴比較多,其他的略停一下,說說淺見。

巴赫強大在十二平均律、組曲、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小無、大無這類曲子裡面,明明曲子本身不蘊含任何感情,只是在一個基本結構上的各種演化,卻能夠創造出萬花筒一般的效果。

巴赫的這類曲子是一個載體,在載入了聽者的感情以後能夠將其演化,放大,變成蘊含著一切可能感情的包羅萬象的存在。聽著巴赫閉上眼睛有時候我會感覺在觀看著一堆有規律躍動的,美麗的複雜圖形,隨便找了張圖,類似這種。

有很多人說巴赫的曲子有建築美感,這並不是在尬吹,而是真的有——喜歡理科的人往往會沉迷在這種宏大的幻象中無法自拔。而且聽著巴赫,每個人心中的形象又不一樣,真的是一種奇妙的感受。這普遍反映在巴赫的一些純粹音樂作品中。反而是巴赫的一些「優美」的作品,例如義大利協奏曲,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等等,我不是很感冒,因為這種「美」被形式限定了,給聽眾的想像空間小了。

我也很喜歡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很喜歡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和後面一系列浪漫派作曲家,也喜歡印象派作曲家,但是他們和巴赫比起來可能都有一點遜色。例如貝多芬,可以說名聲上和巴赫分庭抗禮,新約舊約不是開玩笑的。貝多芬的曲子裏有著凡人的各種色彩,憤怒、激動、痛苦、自由,他的曲子帶有比較強烈的感情色彩。但問題是,你能夠感受到貝多芬是希望寫自由而讓你體會到自由,但巴赫明明曲子裏沒有一個地方寫著自由,卻能夠讓聽眾感受到超越結構的精神上的自由。所以我聽巴赫能夠隨時聽什麼情緒都可以聽,但貝多芬卻不行。這或許就是巴赫強大的核心點吧。


聽是聽不出來的,要看譜,學對位法,做題,然後你就知道巴赫厲害在哪裡了。而且最神奇的是,我們依賴的三行譜在巴赫那個時候還沒有發明出來,巴赫靠的是直覺。

象上帝在注視你。


極其理性的復調音樂。

最近在練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巴赫的作品看起來簡單、彈起來難,(老柴的作品看起來和彈起來都難)

巴赫的這部作品聽著很平淡,很簡約。簡單的旋律線,平淡的節奏,也沒有多愁善感的情緒。

但是彈起來就是兩回事了。

原來聽起來簡單的旋律,其實是兩三個聲部;

一條旋律可能由左右手交替來完成;

某條簡單的聲部,其實是在快速的旋律中剝離出來的,連線藏起來的聲部;

如果巴赫時期的羽管鍵琴能表達強弱,那他的音樂可能更複雜。


他是怎麼知道知道音樂是這樣子的?

就像第一次喫廣東菜就會用茶水洗筷子。

以及為什麼這麼霸道?

學習看書時如果聽到就會不自覺地把注意力都放在曲子上沒法做另一件事。


巴赫之於古典音樂,類似孔子之於傳統文化。


欣賞靠的不是強大和崇高,而是認同,然後讚歎。


我也是音樂白癡,但是超愛聽巴赫的,超級愛!


很贊同上面一位答主的回答,強大就強大在聽巴赫需要全神貫注,集中全部精力……不然根本無法抓到裡面旋律和聲部的變化

尤其是聽管風琴曲這種可以多至四五個聲部的,如果不看譜子光聽,估計連聲部都找不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