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職業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樂評人這個集體,既未參與中國樂壇的變革,也沒有在音樂方面留有建樹。

樂評人們是靠著盲目的個人自信和嘩眾取寵的手段而苟延殘喘至現如今這個低俗的娛樂時代嗎?


樂評人的作用不是去偽存真,最多隻算是各抒己見。

他們不是結論者,而是總結者。

好與不好,對與不對,時間是唯一的標準。


不得不承認的是很多時候音樂欣賞是有「門檻」的。這個「門檻」沒有分類和隔離的意味,只是說每個人在音樂面前的角色不同,對音樂的關注點不同,聽音樂的數量不同,喜好不同,甚至目的不同,他們對同一音樂的理解都是有非常大的偏差的。

雖然現在的很多流行音樂已經足夠低「門檻」和通俗化了,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聽眾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價音樂的好壞。在評價一個音樂作品的時候我們最常回答的一個問題是好聽不好聽。好聽的話它是為什麼好聽呢?旋律動人?節奏動感?歌詞生動?和絃精妙?配器豐富?編曲新穎?事實上哪怕是前三個不需要任何樂理相關經驗的問題很多人都回答不出個什麼來。我相信很多喜愛音樂但缺乏經驗的聽友都希望能有人告訴他們什麼樣的音樂是真正值得聆聽的,拋開客觀意義上的好壞,以純主觀的思路去理解音樂,我們也希望在我們喜歡一個音樂作品的時候能知道自己喜歡的點在哪裡,跟別人推薦的時候能用清晰的有邏輯的語言去描述它給你的感覺和背後的原因。而這些我們都可以在樂評人的評論中找到可借鑒的方式和可參考的角度。

換言之,很多聽友不懂得樂理知識,也沒有時間精力去深入瞭解,但希望能有一個懂行情的人能快速帶自己入門。就像一個人不懂得奢侈品,也懶得學習如何辨別真偽,想買一個大牌包包,又怕自己上當受騙。於是他找了一個很有奢侈品購買經驗的朋友幫他選購。對普通聽友來說,樂評人就充當著這位朋友的角色。

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一個職業的產生一定是和時代大環境息息相關的,衍生到音樂圈或者編輯圈這個小環境下,有樂評人這個職業一定是有一部分人是需要這樣類型的內容輸出的。硬要追究其成因的話,也許就和音樂評論一樣,各自有各自的道理,各自有各自目的。


我總覺得樂評人用他們一些所謂專業知識去分析作品,影響人們對一首歌的最初理解與感受其實是非常沒必要的事。對音樂的感受是永遠屬於自己的。

但很多人喜歡根據樂評人的分析推薦去聽歌,好像這樣自己的音樂審美就能提高了一樣。其實樂評人大多也只是懂點基本音樂常識,並且有自己喜好的評論人罷了。

參見藝術家與評論家的關係。


樂評人不是一個職業,都是各大媒體的編輯。


寫樂評就圖一樂,如今國內拿這個當職業是不可能的。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國人習慣對於一切問題要有標準答案,甚至對於文章、音樂、電影這種個人主觀意願極強的藝術形式也要有標準答案(想想讀書時令人啼笑皆非的語文閱讀理解)。在時代洪流中,站在大眾羣體對立面,處於小眾羣體的人,會有一種天然的不適感和弱勢感,他們難以和多數人交流自己的喜好,難以被認可,迫於合羣的需求,不得不通過各種評論人的作品,追逐主流作品。

樂評人成為了一種標準答案的提供者,提供的標準答案越多,受到越多人認可,其水平也被默認為更高,往複循環,可能形成某種偽學術權威。

打擊這種樂評人的現象越多,我認為青年羣體獨立性越強,越不會人云亦云。

畢竟,我喜歡,與你和幹


樂評人不能算是職業吧,樂評人往往都有其他的工作,可能是自媒體,音樂推廣。也有可能本身就是歌手,或者音樂方面的製作人之類的。樂評人只是一個身份,可能是當你本身的名片不夠響亮的時候,就加個樂評人的稱呼。

其實沒必要這麼討厭樂評人,個人有個人的想法喜好,我們需要不同的聲音,無論你覺得是好是壞,有樂評人是一件好事情。再者就算你覺得他嘩眾取寵,怎麼怎麼樣的,那不是因為他們是樂評人所以這樣,而是因為那些人本身的原因,只不過綜藝節目讓你看到他們了,把職業本身和行為相連挺傻嗶的


有需求唄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有像我這樣的經歷

  1. 聽歌往往聽不出歌的好壞
  2. 剛開始聽一歌倍難聽,多聽幾遍就像遭受洗禮,感覺好聽得不得了

反正我一直覺得我其實是沒有音樂鑒賞力的,就是對歌的印象都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別人說它可能很獨立 很小眾 很經典 ,我就會很容易喜歡上? ? ?(小聲嗶嗶,哪怕一開始特別瞧不起這歌 )

所以樂評家的存在是多麼有必要啊,讓我不至於 多聽幾遍學?叫,大蘋果啥的,就會輕易覺得無比經典啊,好聽非常啊,史無前例啊吧啦吧啦

所以我覺得對於聽眾來說,尤其是自我尚未具有鑒賞力的聽眾來說,正向的積極的引導絕對是有很大意義的。 就像在孩童時期,世界觀還沒形成,教啥就是啥,你告他學?叫有音樂價值,他自然就會相信,那麼以後他就會傾向去聽這類歌曲、、、

繼而可以想見,這對我國的音樂市場又是多麼大的衝擊,聽眾難以接受真正有價值的音樂,那麼哪怕有好的音樂出現,市場不容許,那就活不成

當然了,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有喜歡不同種類歌曲的權利。但我想說,低俗不等同於流行。流行可以出現,經由市場和聽眾的淘汰,也許成為經典,也許不能,但歌始終都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是價值觀的反射。 我希望,不要到以後,下一代做音樂研究的時候,反問我們這一代,難道你們只剩下些口水歌來填充你們貧瘠的精神世界嗎?所以在這種時候,樂評家就格外重要吧,承擔自己責任,去指引像我一樣不懂音樂的low逼 選擇真正值得流量的音樂。

當然了,不可否認的是,樂評家可能成為流量音樂的走狗,為了所謂金錢 名聲,去說昧良心的謊言,以此來給歌手披上所謂專業的外衣,哄擡身價

也有可能的是,有些樂評家,混進專業部隊,人云亦云 借歌手名聲 自我抬高

一個職業中,自然良莠不齊,實屬正常,但以我個人之見,這樣一個提高人類品味的職業,很值得被保存下來

話說,沒有專業的樂評家考試嗎?把所謂專家統統刷掉,留下真正有審美力的大佬啊哈哈哈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為什麼有影評人?

為什麼有美食評論家?

為什麼有酒店試睡師?

對吧,真沒必要抨擊這個,只能說某些人評論不專業,不客觀。


樂評人 影評人 大致類似 他們的觀點都是主觀的 只是給你一個參考或者說一個理解的角度 有一些評的很好很專業 也許可以幫助你更深的理解這個作品 所以說他們存在當然有意義啊 有一些評的不咋地 他就那麼一評 你就那麼一看 沒必要槓什麼 不能說他存在就沒意義了 總之 盡信書不如無書


高中時我被藝術導師推送的就是大學進入音樂文學音樂文化專業,職業定位就是職業樂評人,當時並沒有導師那種情操,一直就是當故事在聽音樂家的生平故事,像算數一樣的做樂譜填空,樣板戲背到吐……最終我還是選擇放棄了這個專業,不過有點後悔吧,哈哈哈哈,真的沒想到文娛發展到如今這個地步,不過我以前曾經短期內嚮往的樂評人並非只是吹毛求疵的那種職業,更加像買手吧,把好的東西帶給更多人這種


其實我就在想啊,本質上美食家其實是個作家,樂評人如果是評嚴肅音樂或許除外,寫通俗音樂的話,恐怕身份也應該是作家。

本來以前樂評人就是叫音樂專欄記者啊……


沒有樂評人的話,像華晨宇這種歌手怎麼營銷?


我覺得沒什麼意義,最多就是推薦一些自己喜歡的音樂、滿足一下表達慾望罷了,甚至可能對音樂創作起到一些負面作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