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森博格活躍的年代是鋼琴家的黃金年代,大師輩出,羣星璀璨。在那個年代能混出名堂而且至今仍能被人們記起、談論的鋼琴家,沒有等閑之輩。

即便與同時代那些技巧卓越的鋼琴大師相比,魏森博格的技術也不遜色,他演奏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就是明證,——事實上,我們知道那個時代的很多鋼琴大師是彈不下來這首協奏曲的,沒什麼其他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技術不夠,沒把握,勉強登臺可能就要撂在臺上了,而這個曲子是魏森博格18歲就拿下的;即便與同時代那些藝術表現力高超的鋼琴大師相比,魏森博格演奏的音樂性也沒有落於人後,他演奏的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鋼琴協奏曲嚴整深刻,他演奏的巴赫和肖邦既不悖於作曲家的風格又有自己的特色,他的演奏曲目十分廣泛,甚至還彈得一手爵士鋼琴。

魏森博格出身茱莉亞,又是猶太裔,懂的朋友都知道,這在那個年代的鋼琴界意味著什麼——黃金通行證。他遇到過不少好的老師,比如名師Olga Samaroff,鋼琴大師施納貝爾和擅長巴赫作品的蘭多芙斯卡也指導過他,所以就知道為何魏森博格的貝多芬和巴赫作品都彈得很對路了吧。年輕鋼琴家樹立正確的音樂觀將受益終身,如果一開始就沒有樹立起「什麼是好音樂」的品位,等年紀大了,路走歪了,思維固化了,就來不及糾正了。

能與一流指揮家合作是一流鋼琴家的標誌。魏森博格與卡拉揚的合作應該是最成功的,無論在商業上還是藝術上,時至今日依然為他保留了較高知名度,——我們知道,那個年代能留下唱片錄音就是不容易的,模擬錄音時代對錄音場地、錄音設備和錄音技術的要求很高,古典音樂的音響動態範圍大、音色豐富、空間感強,錄音尤為困難,錄音成本也很高,不是誰想錄音就能錄的,你得水平夠高,而且市場還要受歡迎,人家唱片公司不可能賠本賺吆喝,可想而知,能與卡拉揚留下協奏曲的錄音版本,還有現場的錄像,這是很多鋼琴家求而不得的美事。在那個比較古板的年代,很多大指揮家不理解錄音和錄像的意義,更別提配合攝像師找角度拍特寫、弄燈光佈景、跟進剪輯後期了,所以大多數指揮家那時候即便能留下錄影,畫面質量和拍攝手法也比較粗糙,而卡拉揚的演出影片就要精緻得多了。魏森博格與卡拉揚合作的協奏曲錄影至今仍是很多專業學習者和音樂愛好者手邊的重要影音資料。

其實魏森博格不只與卡拉揚合作過,從他職業生涯的早期就開始與伯恩斯坦、賽爾和奧曼迪等指揮名家合作過,後來又與朱里尼、普列特、穆蒂、小澤徵爾等指揮家合作。算一算,與同時代的很多鋼琴家相比,他合作過的名指揮家算多的了,因為很多鋼琴家成名後,尤其到了中年以後,演奏變得比較「獨」,不太願意遷就指揮家和樂隊了,就想我行我素。魏森博格的演奏風格偏於理性,所以他不太排斥與樂隊合作。

魏森博格留下的錄音不少,不算再版的大概三十多張唱片,一些是錄音室錄製的,一些是現場演出的錄音。與同時代聲名最為顯赫、市場號召力最強的大師比,這個錄音數量可能不算多,而且他錄過的「成套大專輯」的作品極少(可能只有EMI的《肖邦的鋼琴與樂隊作品》勉強算是一個2CD的成套專輯),但與同時代的大多數鋼琴家比,魏森博格的唱片也不算少了,可供後人較為客觀地評估和學習他的演奏藝術。當然,這些錄音與他職業生涯鼎盛時期的密集演出相比,又只能說是「摘要」了,如果那個年代也有智能手機和錄音筆,也許我們可以聽到他更多的、不同的音樂處理。

同時,魏森博格還是一位作曲家和鋼琴教育家,終其一生都在音樂上有所追求。2012年,魏森博格去世時,《紐約時報》報道的標題是《Alexis Weissenberg, Pianist of Fire and Ice》,火是感性,冰是理性,能夠結合理性與感性的鋼琴家是了不起的。


謝邀

拉三還好,但稱不上極品。

拉二絕對是最佳版本,甚至可以和裏赫特的比一比,可惜現場版結尾翻車了。柴一也不錯,不過本人更喜歡克萊本的。

而且低估啥的不算低估吧,魏森伯格對德彪西,拉赫的演繹一直算是頂尖水平,舒曼拉威爾肖邦巴赫也不錯。之前還聽過一個他演奏的巴BWV903驚艷到我了。

我對他的印象就是,整體演奏風格硬朗,穩重,不做作(這一點是絕大部分現代鋼琴家做不到的),鋼鐵一般的冷峻厚重,結構緊湊不鬆散,音色變化不算豐富,技術超級強但從不炫技。而且卡拉揚對他的讚譽很高


同意他有拉二最好的版本。

也並沒有被低估啊,只是很低調。


他真的是個很有個性的鋼琴家,擁有頂級的技術和超凡的熱情。一方面你能明顯地感受到他對音樂的虔誠之心,另一方面他又時常展現出非常任性的一面,可以說是有血有肉的鋼琴家。

這段時間在聽他錄的巴赫改編曲,相當精彩!其中Myra Hess改編的 「Jesus, joy of man』s desiring」 可能是這首曲子能有的最激烈的演奏了,我單曲循環了好多天。以下是鏈接:https://open.spotify.com/track/1bPGkMQ1CxCEbaRh3Oso1T?si=IJleQCs-RaiA3NcZO6OPew


沒有被低估啊,只是現在沒有像霍洛維茨啊魯賓斯坦那樣比較為人所知了。哈羅德 C 勛伯格也曾誇過他具有少數鋼琴家才能達到的驚人水平,要從一個曾把伯恩斯坦噴成篩子的樂評人筆下獲得這樣的評價確實還是很不容易的。

這三首鋼協我都只聽過他一版,而且都是和卡拉揚合作的,沒能縱向對比他各個階段差異。就我聽的這一版來說,第一反應是…有點偏慢了(當然這個不算缺點),有些地方慢得挺有意思,沉穩有力又細膩。有些關鍵的地方較慢力度又沒上去就覺得有點奇怪,雖然這種情況很少。他在音樂世界裡的面貌,也許是一位溫柔細膩的謙謙君子(個人意淫)。這三套鋼協裏我個人最喜歡的是拉二的第二樂章,他的慢板樂章我更喜歡。

我最喜歡魏森伯格版本的普羅科菲耶夫第三鋼琴協奏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