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有六器,取量器物以茶則為名

古書《茶經·四之器》有雲「則者,量也,准也,度也。」

今人非茶道者少見之,笑稱其為,鏟鏟。

此言也非差矣,茶本就鋪於則內。度量之,均分之,得杯好茶。

心細謹慎也非遲緩,豪邁粗狂者更非皆是壯氣。

多數世俗之人飲茶皆是以指為夾,以掌為稱。一把茶入杯,開水滾燙而下,數分鐘後茶葉綻開即飲,是濃是淡入口才知。若淡,再抓一把,若濃,一聲叫罵。可作一副都市白領晨間畫。

器物若自古傳今,定有其理。若以茶則來論,便是為了能飲一杯濃淡恰好的茶。倘若時間有餘,邀友人閑坐,左邊熱水一壺,身前茶台一座。取幾盞精緻杯,再從罐中取茶置於茶則內,以茶匙為準均分於杯中。水下,讀秒,飲下。定是余香悠長茶湯一杯。

但凡為人,便不可能毫無停歇。

若有閑時何不選擇自行拉慢時間,水熱行必慢,得空聊幾句。莫嘲仿古是迂腐,但問又有幾人不想在醉時論道醒來折花江湖快馬。

再加之,此器又是千百年前種下今才可得的海黃,更是見過當時的江湖社稷興衰變化。那水波紋是不小心擾亂前的平靜水面,暗波洶湧只有從頭處的異色可得。

一木造一器,世界無二物,若是寂寞起,更與何人說。

「美」指一種概念,並因人而異。就似月的陰晴圓圈,雖是同一事物但給人的感覺卻大有不同。

紅木之美大抵是來自一種莊重之感,色澤穩重視覺上不易造成疲勞感,這也是因為材料取自於自然之物。歷經數千年乃至萬年磨礪而成為最適宜的色澤與質地。

如這茶則與茶匙,為海南黃花梨所制。顏色深沉,卻又帶有蜜糖感。棕色傳達即味感,在茶入口前便似已有茶味。

而近乎金色那一部分更如閃電破空,硬生生的將沉撕裂,使視覺點轉移更具觀賞性。一眼望去是沉穩的棕褐色,再仔細看過又見一處與眾不同更是值得細細觀察。

故以海黃至茶則,除去實用便也為觀賞。

烽煙落幕是非說

鐵蹄踏過江湖客

未得一杯千金釀

以茶代酒又何妨

世人皆是陌路者

痛飲還需時節好

茶中看盡社稷迭

是說書人紙上話


沒有具體的規定或者限制,也沒有那個茶類沖泡時僅使用這兩樣。介於茶類的不同才有了從重的選擇。干泡法與濕泡法只是沖泡表現形式上的差異,實際沖泡之前的取茶、投茶並沒有差異。多數散茶茶匙和茶則就足夠,而一些細小的散茶或者芽茶則要配合茶漏,如果普洱茶的話茶針配合手就足夠…所以說,具體也看茶,看方便使用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