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下,为什么周汝昌先生的观点有些问题。文章里的诗例除了杨万里那一首均为唐诗。一、其他版本的证明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李商隐的《登乐游原》有另一个版本: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如李义山忧唐之衰云:

「夕阳无限好,其奈近黄昏……

可见这首诗至少有两个版本,其奈近黄昏中的「其奈」,意思中带有转折,亦作「 其那 」,怎奈、无奈的意思。

比如唐朝有刘禹锡的《遥和韩睦州元相公二君子》诗:「其奈无成空老去,每临明镜若为情?」 唐 元稹 《春六十韵》:「虚逢好阳艳,其那苦昏懜。」

宋朝的杨万里本人 《乙酉社日偶题》诗:「也思散策郊行去,其奈缘溪路未干。」

可见「只是近黄昏」的「只是」表示转折的可能性最大。

二、只是在唐朝没有转折的意思吗?

假如没有转折的意思,那么「只是近黄昏」会不会不是最初版本,就如同曹植的七步诗那样被后人所改。

只是,可以分开当做偏正片语,「只」为副词,「是」为判断动词,意思是「仅仅是」、「不过是」「就是」。「只是」还可以不分开,整体作为副词。

只是可以在句中,如拾得的诗:

寻常只是闲,言不干名利。东海变桑田,我心谁管你。

也可以在句首作为上下句连词用。在唐诗里的例子:

浮云流水心,只是爱山林。共恨多年别,相逢一夜吟。(唐·无可)

醉妆词(唐·王衍)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这两首应该是周汝昌先生的意思,「只是」没有表示转折: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

但是下边的例子:

弄玉潜过玉树时,不教青鸟出花枝。的应未有诸人觉,只是严郎不得知。(元稹)

元稹这首就有一点转折的意思了。

另:

朱阁临清溪,琼宫衔紫房。佳情期在此,只是断人肠。

这首与李商隐的《登乐游原》非常相似,明显就是转折,表达的不是「就是」、「恰是」、「应是」,明显是「不过是」、「无奈是」的意思。

结语

以上关于只是的观点不是我个人的,近年来多有学者研究讨论,是百度百科没有收录而已。

不过后面的诗例是我找的,大家也可以找找看,要知道「只是」这个词在全唐诗里被使用了170多次,好多例子可以比较。

周汝昌先生是我们尊敬的著名学者、诗词大家,但是关于「只是」这个观点是八十年代提出的,到今天其本人未必不会有更新的认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周邦彦不甚认可,可是后来深入研究后,又称其「两宋以来一人而已」,可见做学问不可墨守成规,也应与时俱进。

@老街味道


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用「只是」正好照应「无限好」。按我们现在的理解,「只是」可作「刚刚」讲。从全句看,它是说,不要叹息,不要悲伤,未来仍充满希望。是一种「正能量」的表达。

二、如果改为「应是」或「恰是」,与前句的「无限好」相悖,违背了作者要表达的「初衷」。改后,再观全句,给人一种伤感、悲叹的感觉。是一种「负能量」的表达。

三、「只是」与「近」匹配,也通讲。如果用「应是」「恰是」,与「近」不匹配。应是、恰是与「至或到」搭配才通讲。

四、擅自改动「名句」,未免弄巧成拙,贻笑大方。还是学会尊重原创作者吧!!

愚见!仅供参考。


登乐游原

唐 ·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大意是:临近傍晚作者心情不爽,那总要排解一下吧,于是驾著车登上乐游原(城市郊外的一个高地)。 这个时分,站在高处看到了夕阳,于是感了一慨:「啊!夕阳啊,你是多么的美好!可惜呀,你TMD稍纵即逝,黄昏已经到来」。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句有一个转承的意思,「只是」解释成「只不过」是最合适的。

2.阅读古诗一定要看诗人当时的环境和心情,这样就能保持古诗的唯一性和纯粹性。可以肯定是,当时李商隐心情是不爽的,有些伤心有些惋惜,解释成「只不过」是最合适的。

3.如果按当下阅读人的环境和心情,那理解各自不同五花八门了。一:「夕阳如此美好,就是因为到了黄昏」。二:「夕阳如此美好,却已是接近黄昏」。

各位见仁见智吧。

(李商隐这张像画的有点龌鹾:)


语言在不断的演变,同样的词,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意义,这样的现象,在古诗词中更是常见。李商陷《登乐游原》,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它当成一首感叹年华衰老、美景不长的诗,但周汝昌先生说,一直以来,我们都理解错了。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传统的理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只是」都理解成「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一种美景不长的感慨。周汝昌先生认为,这里的只是应当理解成「恰是」的意思,对此,先生在《唐诗鉴赏词典》里有一番论述:

玉谿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谿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别家之例,且置不举,单是玉谿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

对于周汝昌先生的这个解释,张忠纳先生评注版的《唐诗三百首》认为,「夕阳无限好」一句为正面颂扬,语气已结,最后一句应以转折意为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句作为好景不长的经典表达,已经变成了我们日常使用的俗语。而一句话语,一旦用俗了,往往理解就会偏表面化,当我们再听到看到这一句话语时,就很难感受到这句话语深刻内涵带来的强烈冲击体验。相反,周汝昌先生的解释,赋予了这首诗一种新的意义,这种陌生的解读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人生体悟。

傍晚的时候,诗人心情不好,为什么心情不好,诗人没有说。人在很多时候都会没来由地感受到莫名的消极情绪,不是因为月经来了,也不因为受到领导打压同事排挤,只是没来由地感到人生的无望。

心情不好,于是诗人驱车驱车散心,他并没有寻友排遣,而是独自一人登上了乐游原。独自一人很重要,因为当有他人存在的时候,我们总是用各种伪装一层一层地将自己包裹起来,只有我们独自一人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在独自一人的漫游中,我们直视自己内心的悲伤,探寻自己内心的迷茫。

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八九,悲伤常在,迷茫随形,沉溺于自我,并不能找到人生的出路。诗人此时登上乐游原,正值太阳落山,霎时霞光万丈,天地都映照在这夕阳之中,在这天地之大美面前,个人塌缩了,诗人也成了这万丈霞光的一部分,个人的悲欢被净化了,诗人的不适也得到了水解。

此一解,我们体悟到了排遣内心不适的方法,打开自己的内心,将自我融入宇宙大化之中,人生的不如意就会被天地之大美消解。蔡元培先生著《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亦有言:

当抑郁之时,则登临山水以解之。

答者:谢小楼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近代有学者指出,我们理解错了这句诗的真正意思。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这句诗的意思是[夕阳有道不尽的美妙之处,只可惜临近黄昏,好景不长],但近代有学者对此有争议,认为这句诗意思正好相反。

我们从这个角度来重新解读一下这首诗:

《登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以周汝昌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这首诗的翻译应该是:[因傍晚心情不愉悦,所以驱车登上乐游原。此时夕阳无限美好,是因为正值黄昏时分]。

从新的角度来看,二句登古原,视野豁然开阔,隐有一扫胸中阴霾之势,此时望见无边的夕阳,更应作洒脱,不该仍拘泥于失意之情,如此一来诗才有气象。

之所以造成争议,主要在于[只是]二字

古今许多字有异议,这是造成解读有分歧的主要原因。比如这首诗中的[只是]一词,按如今作转折理解,应当表遗憾之情。

但在古文中,[只]有表示正好的用法。如:《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未可灭,而杀其君,只以成恶。」

如此一来,理解成[夕阳无限好,正是近黄昏]也未尝不可。

远看成岭侧成峰,正是诗的魅力所在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也是如此,不一定得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不同的意境,也可为诗增色许多。

或许模棱两可,也是李商隐写此诗的用意。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不知你认为此句该作何解读,欢迎说出你的看法。


理解成「正是」「恰是」,诗味全无,意思也不能贯通。这首诗妙在本想去古原观看大自然的风景以散心,从「意不适」的郁闷中解脱出来,确实看到了美丽的夕阳,但它再美丽,也是即将西沉。那么作者的「意不适」得到了解脱吗?没有,应该是更严重了,这与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是一类的写法。理解成「正是」「恰是」,正所谓点金成铁,味同嚼蜡!

又,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与叶绍直的「小扣柴门久不开」的「扣」相近。注意,是「小扣」,而不是擂门!所以敲也是轻敲,而不是猛敲。这两句诗的区别是:前者是晚上,后者是白天。白天尚且要敲门,更何况是晚上。


周汝昌先生,对义山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新释,从现代人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是这种诠释不符合诗人的个性、身世以及时代背景。

首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诗人心情不佳,登乐游原散散心;点睛的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目睹夕阳西下,万山红染的美景,深感江山如画壮丽的同时,又忧虑晚唐政局纷乱,痛惜大厦将倾,危难将至。

结合李商隐本人身世坎坷,仕途困顿,左右为难,升迁无望的处境。诗人登高望远,只能是抒发自己的悲观情绪,绝不会有闲情去吟诵大好河山。

清代文人纪晓岚评此两句诗云:」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才是李义山此诗原意。


公元845年,33岁的李商隐为母亲守孝期结束,他回到了长安。但他错过了他岳父的李党的鼎盛期,在李党走下坡路时,回来了。

这一年秋,发生日食。

这一年,唐武宗大举抑制佛教,崇道教不老之术,他认为「僧尼耗蠹天下」,按寺院等级进行裁员,强令大量僧侣还俗,一些寺院财产予以充公。唐武宗年衰,第二年三月死去。唐宣宗继位,唐宣宗偏好牛党。

这年,李德裕虽为宰相,李党势衰,牛党势升。

李商隐,十岁丧父,被牛党的令狐楚看中,一直在培养,从未被启用。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一直平步青云。从公元829年到公元833年,才华横溢的李商隐数进考场,屡屡失败,未中进士。直至837年令狐楚死前,由令狐绹打招呼(可能是令狐楚交代的),才考中进士。他与令狐绹身份天差地别(可能才能不如李商隐的令狐绹一直防备打压),离开令狐派系。

李商隐后被李党的王茂元看中,并成为王的女婿。夫妻琴瑟和谐。李为令狐绹忌恨,处处打压。

牛党李党之争,使藩镇割据、宦官掌权的中期唐王朝,日薄西山,李党势微,亦如夕日。唐宣宗所偏好的牛党跃跃欲试,李商隐意识到了,但不敢说,也不能评说。

《乐游原》是一个好排泄口,抒发了内心的感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意思就是:我们的大唐朝,我们的李党,包括我本人,已像夕阳了,目前表面灿烂,但实在是沉疴难医,已近黄昏,由他去吧。体现一种悲怆的无奈感与无力感。

这是一个33岁风华正茂的青年说出来的。第一眼看到这诗,我以为李商隐至少五六十岁。

===

周汝昌先生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只是」改为「应是」或「恰是」更好,你怎么看?

周先生博古通今,从字词考据入手,提出这个意见,本人表示佩服。我们需要走入李商隐内心世界,才能看到真相。即:字词只是观察工具,洞入人心灵魂才是深途。

因为:我若是李商隐,我也会这么写。

手机打字不易,如觉本文有可取之处,麻烦我们互粉及点个赞,谢谢!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现出来的是对美景转瞬即逝的无奈!

点此查看图片折叠原因

周汝昌的想法,却是「夕阳无限好的时刻,应该在黄昏时分。」

周老倌的想法是基于老年人的立场上著想的。老同志吃晚饭的时间比较早,出门散个步,等不到夕阳西下,人影扑地,鸟鹊入林的黄昏,便已坐在家中守著电视想著李商隐他为什么要写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呢?夕阳明明最好的时刻就是黄昏时分嘛!这个李商隐浪得虚名,犯这样常识性的错误,不应该哟!不行,我得给他改做「夕阳无限好,应是近黄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