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业内无趣得紧,除了那些报喜不报忧的年报,连鸡零狗碎的八卦都没有。

  只有一则消息让人肾上腺发炎:一家叫“上X”的地产企业100多号人,在其女老板的带领下,雄赳赳气昂昂地又去徒步戈壁了。

  三天三夜走88公里走下来,3月3日深夜飞机降落上海,其投资负责人就直接被送往了医院,伤情是双脚脚底整张皮都没有了。

  送进医院的,不是这批伤员中的唯一,另有十余人或膝盖积水、或背部拉伤、或腰部扭伤。当然,他们都没有进入医院。在他们那位雷厉风行的女老板眼里,轻伤下火线是可耻的。徒步中,挂在她嘴里的口头禅是:男生尿尿扭扭捏捏、可以边走边尿嘛!

  人到中年,让一位异性来教尿尿,这是一件让全体男性无地自容的事情。

  事实上,打从上小学以后,我就没好意思边走边尿。尤其是上了年纪后,即便有心迎风三尺,常常难免沾衣欲湿。

  然而,自惭形秽并不影响我小鸡肚肠的腹诽:什么时候开始,企业文化已经以粗鄙为美了?

  

  曾经,地产的企业文化是风雅的。

  二十年前我刚入行的时候,业内流传的是“文科万科、理科金地”,两家企业如同少林武当般高山仰止地存在。

  和理科生金地的埋头“科学筑家”不一样,万科选择昂起头扛起了地产前进的大旗,冯仑则带头喊出了“学习万科好榜样”的口号。

  好榜样不是浪得虚名的,不仅要有观点、口号,还要有方法、手段。

  那时候,不止一个人告诉我,中国最优秀的经济学刊物是《万科周刊》。每年,周刊中的文章还会集结出书,书名叫《白领》。

  2004年的夏天,我在武汉邂逅过曾任《万科周刊》主编、时任武汉万科负责人的王永飚先生。大家择江边一小酒馆,把酒临风,所谈者不是土地、不是销售、不是资金,而是,文学。

  那天,江天一色、皓月千里。

  十五年过去了,乃至终了职业生涯,我可能都将无缘进入万科工作,但那天以后我就想:所谓的企业文化无非就是企业中“人”的共性,包括态度、方式和目的。面对这样的人,我相信背后的企业,不会坑骗客户、不会恶待员工。

  

  那是一个中国地产企业和企业文化群星璀璨的年代,除了万科金地,还有品质至上的中海、客户至上的绿城……包括我所服务过的前司,也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

  当时有客户来公司总部闹事,甚至横躺在会议桌上撒泼。

  公司自分管副总裁以下多人与其反复沟通,基本已经谈妥。

  这时,年轻的老板不顾大家劝阻,坚持出面,对横陈在桌上玉体们深深一鞠躬,说:所有的错都在我司,你们的要求公司都满足。这是我的电话,大家以后可以直接找我。

  当场,鸦雀无声。

  事后,许多同事对此都颇有微词,认为不该如此妥协。

  老板却很认真地告诉大家:我们要做的是百年企业,我要给大家树立一个对客户的榜样。

  这件事情发生在我刚入行的时候,并深深影响了我。

  多年以后回顾那是个百花齐放的年代,企业虽然各有所长,但基于“人”的文化标准是一致的:做好产品、取悦客户、善待员工。

  而支撑这种以人为本的“温良恭谦让”文化的背后,是地价不高、负债不高、深耕细作、岁月静好的行业现实。

  

  变化,是悄悄的。

  渐渐地,以碧桂园、融创为代表的新势力,以另外一种方式打破了平静,江湖上气氛骤然紧张了起来。

  仿佛动地而来的渔阳鞞鼓,旧秩序被推倒,造反派开始登堂入室,取得了农民起义般的成功。

  约莫2010年开始,他们的队伍又加入了生力军:将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用至极致的“闽系企业”。

  从此,江山变色、江湖易主。

  我们无法对成王败寇的江湖规矩,作善恶两端的评价,但有一点是不言而喻的,春播秋收、精耕细作追求利润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整个江湖都在追求“唯快不破”的高周转率。

  高周转下,薄利多销。

  看看那些排名20强的企业:正荣净利润率8.4%,阳光城净利润率6.9%,连万科的净利润率也降到了10%以下的9.4%。

  但没有人看到,“唯快不破”的背后,隐藏着葵花宝典最大的命门:欲练神功、必先自宫。

  这率先自宫掉的,便是不直接产生经济价值的企业文化。

  

  在高周转的风向标下,文化中“人”的一面被大大压缩。

  一切都如同机器一般高速运转起来,员工不再是公司宝贵的财富,而是完成各类指标的工具,一旦完不成、便马上换一茬,没有耐心、不会宽容。

  朝九晚五早已成了昨日黄花,深夜加班和周六上班是许多企业的常态。碧桂园要求“通宵加班、当天出图”,中梁则在办公环境中挂出了“要么交业绩、要么交尸体”的横幅。

  无法想象,企业的天平两端,居然已经是业绩和生命,企业成了高周转的奴隶、员工成了挣钱的机器。

  干活成了评价员工的唯一标准,中梁在招聘中的潜规则是“穷的、丑的”,这个狗屁逻辑是长得漂亮似乎都不能好好干活。

  我不知道效果如何,但我知道开了反向歧视的先河。

  

  本来应该成为企业和人和谐发展润滑剂的企业文化,在高周转的背景下,已经被自宫成了压榨员工、忽悠客户的遮羞布。

  为了晾干这块遮羞布,有的企业假装在作企业文化。

  他们动不动就大谈“狼性”、动不动就去戈壁徒步,仿佛组成企业的不是一个个人、而是一头头眼冒绿光、只会捕食的狼。

  力的作用,从来都是相互的。你如何视狼、狼亦如是视你。

  坊间传言:去年下半年,这家上X公司上海区域的员工离职率超过100%;全公司超过80%的员工司龄没有超过1年。

  

  有的企业,只是以为自己在作文化。

  业内以“企业文化”著称的旭辉,除了每年去戈壁徒步以外,还有一个内部规矩:号召员工每个月要徒步80公里。

  虽然对下不作具体要求,但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中国式办公室政治的大背景下,各部门大多纷纷响应、双手赞成。因为没走到80公里要罚款,所以本来挺好的一件事情,变成了背指标式的任务。

  为了完成这个平白无故多出来KPI,群众的智慧得到了无穷的开发:比如将计步器放在车上,开车慢逛的方法。

  不知道旭辉规矩的创立者可曾预见过后来的事与愿违,但我坚持认为,只有尊重“人”的文化,才是真正好的文化;而尊重人,首先便是给予人选择的权力。

  我依稀记得,当年万科号召跑步的时候,是不作强制性要求的。

  

  还有的企业,仿佛天生是为了文化生的。

  譬如阳光城,特别推崇“阳明心学”,常常通过企业微信发点王阳明语录。

  王阳明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从小就崇拜他,他的墓就在我就读的初中后山上;阳明心学也是个好东西,可惜我学之不精,只皮毛地知道它是佛儒结合的产物。

  但我实在无法理解“不看花时,花与心同寂”这类神神道道的玩意,对客户、对员工到底益处何在?

  所以我只能善意地以小人之心揣测,该企业顶着182%的净负债率、挣着6.9%净利润率的钱,还能面不改色地大谈心学、点化众生,走的应该是“佛系高周转”之路。

  我很尊敬这家企业,因为它以真金白银的负债率,响应了我佛慈悲的大无畏精神。打造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文化的企业,必然不是坑蒙拐骗的神棍,而是当之无愧的圣人。

  神棍也罢、圣人也罢,所有的企业文化,说到底都是“人”的文化,源自于人、也服务于人。这个“人”,是员工、是客户,也是投资者、合作者。

  即便有着可理解的服务企业的目的,但如果对“人”尊重缺位,高谈企业文化依旧是可耻的。

  因此,当所谓的“狼性”充斥着行业、当粗鄙沉沦着行业的时候,我宁愿相信这只是前进路上的彷徨、是涅槃前的阵痛。

  只是,时节又到春风化雨,往日的风雅和美好总会依次浮现。

  我很怀念那个年代。

  本文已获得授权,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