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大眾汽車發布了 5 款純電動車型,除了 I.D.BUZZ 概念車和 I.D. R 賽車外,還有基於現款車型打造的高爾夫、朗逸和寶來純電版車型。

這三款車,出自大眾在華的兩家主力合資公司,預示着大眾在華新能源之路的開端,也為後續產品的電動化鋪平了道路。

比如,亮相於 2019 上海車展的奧迪 Q2L e-tron,作為奧迪 e-tron 家族首款國產車型,便與此次發布的大眾三款純電車型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 油改電 " 還是 MEB?

伴隨高爾夫、朗逸和寶來純電版車型的亮相,奧迪 Q2L e-tron 到底是原平臺 " 油改電 " 還是 MEB 衍生物的爭論已經可以停歇了,不過還需要相關資料 " 實錘 " 一下。

奧迪 Q2L e 汽車 第1張

從現款奧迪 Q2L(也就是汽油版車型)來看,該車與上述的高爾夫、寶來等車型相同,均基於大眾 MQB-A1 平臺打造,加之引入國內後軸距較海外原版車型有所加長,依車雲菌來看,"e-tron" 版本脫胎與 MEB 平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奧迪 Q2L e 汽車 第2張

大眾 MEB 平臺

得到這個結論的原因在於,就目前公開的資料而言,為純電動車型打造的 MEB 平臺將採用後驅與四驅兩種佈局方式,同時動力電池位於前後軸中間,四個車輪需要盡可能的靠近車身四角,為電池組預留空間。

也就是說,基於 MEB 平臺打造的車型,車身結構與 MQB 平臺的衍生物並不一樣。

反觀在售的 Q2L 汽油版車型,全系均為前輪驅動,如果 e-tron 車型更改驅動方式,調校與標定工作等於從零開始,時間、人力、物力和資源等多方面成本難免驟增。

不僅如此,由於車身結構的改變,即便不考慮電動機、電池和傳動系統分佈,車輪位置的更改,也需要外飾板重新開模。

所以期待奧迪第一款電動產品能帶來安慰的消費者,着實需要對這款產品保留好心理預期。

二、Q2L e-tron 誕生的意義

1、緩解 " 雙積分 " 壓力

回顧 2018 年全年銷量,雖然 " 第一梯隊 " 的 BBA 表現彼此焦灼,但奧迪全年累計銷量達到了 66.1 萬輛,實力不容小覷,但如此強勁的銷量表現,卻意味着 2019 年 " 雙積分 " 落地後的巨大壓力。

或許有朋友會說,除了進口車型外,一汽 - 大眾與上汽大眾都有自己的 PHEV 車型,依據目前新能源車積分規則,每輛插電式混動車型,可為本企業賺取 2 分正積分,不過參考 " 大眾 " 在國內的銷量表現,"2 分 / 輛 " 對緩解積分壓力仍是杯水車薪。

因而,推出 PHEV 車型之餘,投放積分更高的純電動車型迫在眉睫,尤其是奧迪。

奧迪 Q2L e 汽車 第3張

以車雲菌拿到的現有數據來看:寶來 · 純電車型搭載可輸出 100kW 功率與 290N · m 扭矩的電動機,容量為 37.2kWh 的三元鋰電池組或仍由寧德時代提供,其能量密度為 121wh/kg,綜合電耗為 13.6kWh/km,這意味着在不考慮 " 係數 " 的情況下,其最終的新能源積分為 "4.04 分/輛 "。

奧迪 Q2L e 汽車 第4張

那麼理論上重量肯定要比寶來 · 純電車型沉的奧迪 Q2L e-tron,是比要在能耗和續航里程方面有更出色的表現,才能基本持平,甚至超過前者 "4.04 分/輛 " 的積分成績,以盡量滿足 " 生產最少的車,拿到最多積分 " 的目的。

畢竟,目前雙積分政策僅與對應車型的產量有關,暫未對市場表現提出要求。

但是,和高爾夫 · 純電與寶來 · 純電車型技術同源的奧迪 Q2L e-tron,如何能在電動化方面做出實質性的進步,其實並不是奧迪自己說了算的,且實現難度極大(最基本的是要考慮到性能提升帶來的安全顧慮)。

所以擺在一汽大眾面前的新能源積分之路,想通過奧迪 Q2L e-tron 來緩解壓力,着實需要一汽 - 大眾奧迪仔細思量一下。

2、為什麼是 Q2L?

奧迪 Q2L e 汽車 第5張

眾所周知的是,國產版奧迪 Q2L 定位於一款小型 SUV,相比 A3 和 Q3 車型,Q2L 上市時間不長有助於吸引年輕消費者、價格更易於消費者接受等因素,讓它成為了奧迪佈局國內純電動汽車領域的 " 偵察兵 "。

況且,基於 MQB-A1 平臺的它已經有了技術藍本(高爾夫和寶來純電版車型),技術實現難度非常有限,同時還能夠 " 縮短 " 研發週期。

3、為 MEB 探路,銜接作用明顯

參考大眾集團目前公佈的計劃,2020 年該品牌將在中國市場投放約約 10 款新能源車型,並且國產新能源汽車達 30 萬輛。而基於全新 MEB 純電動平臺打造的車型,則要等到 2020-2021 年之後才會實現國產,雖然屆時奧迪、大眾及斯柯達等該集團旗下子品牌均將受益,但目前的 " 斷檔 " 仍客觀存在。

不僅如此,即便目前同為 " 合資豪華 " 身份的競品車型屈指可數,可這並不能成為把市場拱手讓人的理由,何況先期投放的純電動車型,還肩負技術驗證、保持用戶粘度、及時發現生產中的問題等諸多重任。

奧迪 Q2L e 汽車 第6張

除此之外,探究傳統汽車與純電動車在銷售層面的差異;積累定價、成本控制與產品佈局等層面的經驗;甚至當 MEB 車型正式登場後,衍生自 MQB 平臺的純電動車型能否與前者 " 高低搭配 "?,都需要前期車型進行 " 探路 "。

在車雲菌看來,上述三大項與細節問題都需要提前考量,因為傳統汽油車的 " 套路 " 對各大廠商來說再熟悉不過,可轉戰到純電動車領域能否直接復刻,恐怕只能實踐出真知。

三、值不值得買呢?

從上文中不難看出,奧迪 Q2L e-tron 與大眾家族實現量產的三款全新出電動車相同,均承擔着開拓市場、填補 MEB 到來前空缺且可以為各自企業緩解積分壓力的多重任務。

也就是說,這幾款產品均可視為" 政策 " 與 " 市場 " 雙重導向下的產物,至於對消費者而言是否值得入手呢?車雲菌個人對此的建議是:

那些有新能源購車剛需且預算相對充裕的消費者,可以綜合一些類似寶馬純電動產品的情況,綜合比較後考慮入手。

畢竟,眼下的奧迪 Q2L e-tron,還是個過渡產品,其誕生的核心目的是解決積分壓力而不是迎合市場需要,所以其技術保值率並不高,這也意味着其二手車殘值率會比較低。

車雲小結:

作為大眾集團在華新能源戰略中的一員,Q2L e-tron 是 MEB 衍生車型到來前過渡時期的橋樑。較之 " 有備而來 " 的 "MEB" 們,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在統籌產能、排產、研發、成本等一些列問題之餘,還要保證產品 " 一鳴驚人 " 能順利打開電動車市場,奧迪 Q2L e-tron 身上的擔子並不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