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寶馬 1 系由後輪驅動改為前輪驅動,雖用回第二代前期款 118iA 的舊名字,但駕乘表現已是另一個屬性。

Text: Benny Tsang Photo: Kwok Chi

寶馬在 2004 年推出了第一代 1 系掀背車,成為了寶馬入門系列,其前置引擎後輪驅動的機械佈局乃同級掀背車獨有,讓嚮往後驅車駕駛感的車迷開心了十幾年。去年 12 月,代理破天荒將第二代 120i M Sport 的售價下調至 HK$269,900元,2019 年生產、使用 2.0 公升四汽缸 Turbo 引擎、有齊內外 M Sport 跑格包裝、兼且仍有多種顏色可選的全新德國車竟然賣日本代步車的價錢,即使全新第三代 1 系在出車之後第二日就進駐陳列室,相信購買了第二代 120i M Sport 貨尾的車迷依然無悔。

118iA 改用 1.5 公升三缸引擎

第三代寶馬 1 系現在真的在港開售了,如果你是其中一位在去年底以 27 萬不到的靚價趕搭了後驅 1 系尾班車的幸運兒,讓我再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就是第三代入門級 118iA Sport 的入場費原來要 HK$309,900,如果購買有齊內外型格包裝的 118iA M Sport Edition,車價更高達 HK$349,900。雖說款式新了一代而車價向上調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新款 118iA 只搭載 1.5 公升三汽缸 Turbo 引擎,140 hp 馬力及 220 Nm 扭力的輸出,跟二代尾期 120i 的 184 hp 及 270 Nm 實在有相當距離,對速度型的 1 系粉絲來講,付出多了而收穫減少,感覺總有點不爽。

廠方表示研發前驅型 1 系的工作開展了約五年,心水清的朋友也許記得五年前正是現行款 MINI Hatchback 推出之時,而當時的新 MINI 其中一項新猶,就是 Cooper 版用了全新一代 1.5 公升三汽缸 Turbo 引擎,後來,寶馬亦推出了全新前驅車型 2 系 Active Tourer,輸港的 218i Active Tourer 便與 MINI 共用了底盤地台及引擎等硬件。

1.5 公升三汽缸 Turbo 引擎,試車期間市區路段錄得平均油耗 9.0L/100km,公路為主的路段則為 6.8L/100km。

一些 MINI 的蛛絲馬跡

如果你很熟悉這幾年的 MINI ,當打開這部 118iA 的頭冚後,你便會發現車頭引擎艙內各機件的佈局都很面善,再打開行李艙門,你更會懷疑此車行李艙兩邊內壁的保護板,到底是否從 Countryman 借調過來使用。而這部 1系與 2 系 Active Tourer 之間的關係,打個比喻,就好像平治的 A-Class 與 B-Class,當然,2 系 Active Tourer 是前驅寶馬的先頭部隊,遲了五年才出場的第三代 1 系,車廂的控制台設計與多媒體操作介面已改用全新格式,是比 218i Active Tourer 新了一個世代的車廂設計。

頭兩代後輪驅動的 1 系,全球累計售出約 250 萬部,擅長前置引擎後輪驅動房車設計的寶馬毅然將如此受歡迎的 1 系改為前驅佈局,當然是堅信前驅 1 系較好用的車廂空間會換來更多的支持者,而寶馬的底盤工程師,當然也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深信他們的前驅型底盤,一樣有首屈一指的操控性。

控制台是最新的款式,波棍及錶板式樣都沒有在其他寶馬身上出現過。
尾廂容量比上代增加 20 升,內部間隔是否有 MINI 影子?

車身比上代「肥仔」

新款 118i 的車身造形看來遠比上代 1 系「肥仔」,整體線條帶點降低了車身的寶馬 X2 影子,以其長 4,319 mm、闊 1,799 mm、高 1,434 mm 的尺碼計,原來跟上代 1 系又不是相差很遠, 只是短了 5 mm、闊了 34 mm 及高了 13 mm,2,670 mm 的軸距甚至比舊款短了 20 mm,外計尺碼的改變看似不多,但以後排空間計則有頗顯著的增幅,其中膝前、頭頂及兩側伸展寬度,便分別增加了 33 mm、19 mm 及 13 mm,行李艙 380 至 1,200 公升的運載量,亦有 20 公升的進賬,而行李艙內部最窄的可用寬度,亦比上代加闊了 67 mm之多。

前驅車型的車廂乘用空間為何會比後驅車好用? 原因是後驅車的引擎及波箱是以縱向安裝,車頭艙所需的長度較多,波箱及傳動軸亦難免要佔用錶板台下方的一些空間;而前驅車的引擎及波箱則是橫置於車頭,機件佈局較緊湊,機件需要佔用的車廂空間較少,這便解釋了為何新 1 系車身短了卻有更充足的後座膝前空間。前驅型汽車的機件佈局有利於車廂空間運用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主流小型車早於三、四十年前已普遍採用前驅型機械佈局了。

不過,前驅車的前輪胎同時要兼顧動力傳遞與轉向操作,對車子的操控性始終會有限制,例如我們測試部分大馬力版本的 MINI 時,仍偶有發現重油加速出彎,前輪會因為動力猛烈而引致輕微「搶軚」,即使雙手捉緊軚盤,仍有可能行不到直線。以上現象出現在 MINI 身上還可以接受,因為傳統 MINI 玩家並不介意那一點點的野性,但寶馬 1 系的用家類型比 MINI「大眾化」,理論上開 1 系的駕駛者會追求座駕有更舒適易控的特質。

「大鼻」車頭格柵已成為新一代寶馬標記,無論喜歡與否,支持者亦只有接受。

力量不足以考驗 ARB 系統

似乎寶馬也完全明白 1 系的駕乘質感應該要與 MINI 不同,試駕此車時,並沒有發現行車質素出現 MINI 化的特性。1.5 公升三汽缸 Turbo 引擎配七前速雙離合器波箱的 118iA,終極力量雖然怎也比不上舊款 120i,0-100 km/h 大概也有 1.5 秒的差距,奮力增速,雖然動力在 5,000 rpm 過後已有衰減情況,但引擎仍努力衝至接近 6,800 rpm 才升檔的積極表現卻是誠意十足,若以 S 波駕駛,更快的油門反應及更進取的換檔邏輯,都會令性能有更好的發揮。重油出彎,完全沒有「搶軚」問題,在慢速彎為主的山路稍為快試,行車軌跡亦保持得相當中性。寶馬的底盤工程師為抑制前驅型汽車慣性出現的轉向不足問題,為所有 1 系加了一個名為 ARB 的系統,在激烈駕駛或路面濕滑時,當前輪開始打滑前一刻,ARB 便會先發制人把內彎的前輪略施制動,使轉向軌跡維持大致上中性。不過,試車當日路面乾爽,香港規格的 118iA 又配上 225/45 R17 輪胎,引擎的蠅量級輸出似乎難以觸動 ARB 系統的神經,相信稍後有機會測試 306 匹馬力的 M135iA xDrive 時,才可見識到 ARB 系統的真正作用。

118iA 原廠配上 RFT「防爆」輪胎,優點是輪胎萬一被螺絲鐵釘之類的硬物刺穿,仍可繼續行駛「捱」到輪胎店舖修補,毋須冒險在路邊更換輪胎,但 RFT 的胎壁較硬,如果用於車架及避震都偏硬的車款,RFT 往往會進一步削弱乘坐舒適性,幸好 118iA 的懸掛有頗妥當的吸震效果,並未因使用 RFT 而影響到駕乘質素。

17 吋輪圈配 225/45 R17 輪胎是 Sport Line 規格,對只有 140 匹馬力的小車來說也許是過闊的配搭。

料可吸引另一批支持者

控制台佈局甚有新鮮感,附 5.1 吋屏幕的 Black Panel 錶板、8.8 吋觸控式屏幕及啤梨形的電子波棍都從未在其他寶馬身上出現過。一如寶馬一貫的作風,控制台保留了一定數量的實體鍵,各系統功能操作都十分易適應,如想擁有當代寶馬最尖端的手勢控制操作介面,則可考慮以優惠價 HK$35,000 選裝 Technology Package, 便可同時擁有搭載 10.25 吋屏幕的 BMW Operating System 7.0 多媒體系統、電控行李艙門及 Comfort Access 無匙系統等功能。

118iA 的 Driving Experience Control 系統亦跟近年出產的寶馬一樣,除了SPORT、COMFORT 及 ECO PRO 三個基本模式,SPORT 及 ECO PRO 另各有 INDIVIDUAL 個人化的功能設定,但 118iA 始終是入門級車型,可作個人化設定的選項不多, 例如 SPORT INDIVIDUAL 便只可就轉向、引擎及波箱特性作 SPORT 或 COMFORT 設定。

雖說改用前輪驅動的新 1 系有較佳的車廂空間,但座椅尺碼仍覺偏細,而且整張座椅的剪裁似乎都是源於 MINI, 對身裁較高大的用家來講,座椅的大腿承托與昔日的後驅 1 系一樣,依然是不足夠。那麼,換來了更多車廂乘用空間的前驅型 1 系,真的可為寶馬爭取到更多支持者嗎? 在第二代後驅 1系的年代,由前期 1.6 公升 Turbo 的 118iA到尾期用 2.0 公升 Turbo 引擎的 120iA M Sport,我們幾乎是每試一次就讚一次,因為以前的四汽缸機器動力強悍,與尾轆車獨有的銳利操控是一個絕配,這部全新的頭轆 118iA,已沒有了上一代高性能掀背車的性格,預期識得玩尾轆寶馬的車迷不會輕易以上代 1 系 trade-in 這款 118iA ,但仍相信改用前輪驅動的第三代 1 系會為寶馬換來一批全新的支持者。

新款觀感比上代 1 系「肥仔」,車身線條甚有降低了車身的 X2 味道。

剪裁頗有 MINI 色彩的 Sport 前座,以布料及 Sensatec 人造皮縫製而成。
後座頭頂、膝前及伸展闊度都有改進,是前驅型新 1 系主力賣點。
7 前速雙離合器自動波箱,反應爽快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