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甲骨文,金文:宗教文字

甲骨文起初作为占卜文字,用凿子刻在龟甲上,图画性强,纵列,等间距排列

商周时期出现金文,主要是铸在金属上,也有凿刻而成,图像性减弱,演变成笔画

第二章 篆书:政治文字

秦朝出现篆书,多刻于石上,并彻底形成了:

  • 笔画:粗细均一,摆脱了图画性(因此更像是一种设计符号,区别于后世的书法) -> 从宗教神秘记号到语言文化的过渡
  • 字界:每字一格 -> 每个字重要性均等;形成汉字审美:笔画多的也要收束与字界内,笔画少的要撑起字界。

《石鼓文》秦统一前篆书典范;《泰山刻石》统一后小篆典范

此时笔墨尚为刻字的标记工具,在竹简上的书写和刻字不同,从楚简,秦简到早期汉简,都是逐渐发现「书写」的过程。

第三章 隶书

篆书后诞生了隶书和草书

古隶:东汉,除碑刻以外的石刻。「放大在石头上的竹简,木简」:常有拉长的竖线带有模仿毛笔简书的痕迹,刻法笔画粗细均一(与八分体的波磔相比;刻法称为筋刻法),如《石门颂》,字体虽是八分体但由于使用筋刻法,仍然分类为古隶。

是过渡期的文字,古朴稚拙

第四章 汉朝碑刻的两种隶书

传统上的正书体是篆书,汉人努力使隶书成为新的正书体

书写的成熟使得石刻字体也借鉴了书法的笔触:八分体隶书:

  • 字形摆脱篆书的长形,为方形或者扁平
  • 横水平,有波磔(即右端的长尾)-> 暗示了运笔角度,力度和速度

此时书法和刻法的先后发生转变,刻法尝试在石头上再现书法(草书与隶书都来自于汉简,见《居延汉简》)

三国时期的石刻「惨不忍睹」,因为石刻兀自发展,而不是参考书法

第五章 书圣王羲之

草书:横上扬,点画省略

行书:草书继续省略,起笔-行笔或者行笔-收笔的二折法

王羲之创始成熟的二折法,并且萌生了三折法,其表达内容上也多细微情感

提到其子王献之,草书更为连贯,有多字连绵,和三折法的发展密不可分

第六章 北朝石刻

纸上文字和石上文字有各自的发展历史,期间相互渗透。六朝时期,纸上文字完全摆脱了隶书,行书草书全盛,同时石刻也找到了刻行书于石上的方法,最终发展出楷书。

六朝时期的石刻显示了从隶书到行书的刻法的发展,直到《爨cuan4 龙颜碑》首次出现横画向右上倾斜,还原行书

以《牛橛造像记》为代表的《龙门造像记》,使用三角刻法渐多,尤其是笔画转折处削去一角,而运笔的三折法更为明显,最终影响纸笔书法,形成楷书。

第七章 初唐楷书

楷书三大名品: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楷书被称为汉字的典范:书法和刻法得到了统一,也是最晚形成的人为大字体:三折法吸收了甲骨文,金文的描法和刻法,篆书和隶书的节奏感,还有行书草书的二折法

此后迎来了迎来了一人一字体的小字体时代(如如此中二)(初唐前难以辨别个人风格:匿名时代)

第八章 狂草

孙过庭《书谱》的草书每个字都是分隔开的(独草),到盛唐和中堂,出现了几个字都连写的狂草!!!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

三折法是狂草的基础,并由此发展出了运笔顿笔相间的多折和一笔书!!!

狂草的节奏感和力量对比将书法变成了有戏剧感的表现形式

第九章 颜真卿

此时三折法已经成熟,笔锋,文字构成已经定型,取而代之的是笔触的复杂化

特点是生动融会贯通,写楷书也失去了紧张感(「狂草的楷书」)如《送裴将军诗》,隶草行楷统一于狂草,然而也被人批评是「丑怪恶札之书」。

代表作是三篇草稿:《祭侄文稿》,《祭伯文稿》和《争座位文稿》。早期《多宝塔碑》 被评为恶俗,但有之后三稿雏形:笔画基调较粗,起笔收笔转折有力所谓蚕头雁尾,钩较为放松

第十章 北宋三大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也有说法是北宋四大家,加一个蔡(蔡襄或者蔡京),但是这两个人难以和前三个人相提并论所以就算了。

和经典的王羲之《集字圣教序》相比,这三位的特点是笔触波涛汹涌,笔画伸缩随意(三折法限制了运笔的长度,无限延长则无聊)字形,结构和排列大小倾斜不规整(就像我的字一样 smirk)。

偏旁高低不一 -> 字有流动感,将之前的均等平衡美学引入了不稳定的纪元!

苏轼《黄州寒食诗卷》悠闲从容;黄庭坚《宋风格诗卷》多折法,笔触横飞;米芾《蜀素帖》较为沉重得体(苏黄推崇颜真卿,而米芾称颜「真便入俗品」)

三人书法带有戏剧性,反映了作为一个阶级的文人趣味

第十一章 元代诸家

赵孟𫖯《玄妙观重修三门记》,鲜于枢《透光古镜歌》等字帖般毫无生气:

  • 知识分子不敢表露思想,中立的教师立场最无害
  • 印刷术发展,影响书法
  • 大众文化成熟,文字普及,对规整有更高要求

元代后期的章草:有隶书遗风的草书

出现飞白(毛笔刷的笔触)和条幅(竖轴,此前多为横卷轴 -> 原为木简的书写空间变成了石碑)

元代书法有多样性,一方面复古以对抗外来文化,如出现隶书的波磔,王羲之的二折法,唐代的三折法和狂草等,另一方面也受到西域篦子书法和北魏北方书法的影响

第十二章 明代诸家

明代否定元朝,继而继承了宋朝三大家:沈周和文征明的骨格横画似黄庭坚,吴宽似苏轼,李应祯类米芾上疏下密

同时弱化折法,而笔触更为多样(祝允明《前后赤壁赋卷》中有前所未见的笔触复杂度)

徐渭《青天歌》几乎到达了绘画式的结构

第十三章 明末连绵草

董其昌的草书虽连绵,但自然淡泊,字之间的连续出于书写的需要,而不同于后世连绵草(实为行书)有意识地连接字,书写其间的连接并将其置于与其他笔画同等重要的位置:脉络和笔画同等重要,界限模糊:

王羲之的草书是贵族书法,楷书是国家字体,行书是宋朝大众文化发展下的士大夫字体,而在明朝得以固定下来,成为士大夫阶层的日常字体,终结了王羲之的精英主义。

纵向的长条幅成为主流:线性的叙事被一览无余的画面代替(昔日董其昌在《行草书卷》前半行书后半草书,断不能写于长条幅上)。

第十四,十五章 清代诸家,书法的解体和自立

扬州八怪:折法解体(节奏的消逝),继续探索笔触的可能(金农《饵菊诗》),笔触被结构代替(八大山人)

打破了过往的诸多规则,笔触超越书法变成了新的语言(考虑近代西方绘画对于笔触的态度转变);然而书法获得的无限自由也意味著不自由,因为一旦笔触的组织,折法的拼搭和笔画的模拟失败了,书法就会沦为线和形的游戏

隶书回归:楷书象征权威,草书象征瓦解,连绵草是山河日下,隶书则是巩固统治的企图(没有借古讽今,完全没有)。也出现了毛笔篆隶(折法消逝,回归折法出现以前的篆书和隶书)

清朝书论,北碑南帖论(尽是考据,一副大清药丸气象 )

第十六章 明清篆刻

印刷术的发展简介促进了印章的发展

印与字的区别在于有无边框所局限的空间。

汉章多用阴刻(白文),字肥笔画直;唐代多为阳刻(朱文),字瘦笔画弯曲。明清开始有朱白混杂,并且字体也逐渐灵活,最终两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颜色了。

清末民国,印的边缘也有所残缺甚至消失 -> 印向字的转变(朴素的Logotype?)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