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范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扩大,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也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在室内至少保持1.5公尺,室外则至少保持1公尺的距离。若对距离没有概念或不可能随身带尺,该怎么估算社交距离?就让数学作家也是台师大助理教授的赖以威告诉你。

 

 

你保持的「社交距离」够吗?

台湾师范大学电机工程系助理教授、数感实验室共同创办人赖以威指出,上周末连假大出游,让许多人对疫情感到担忧,今后更得落实「室内1.5公尺,室外1公尺」的社交距离。那么,该怎么确定到底有没有保持足够的距离?赖以威老师给出以下5点建议:

 

1.善用永备尺

童军的「永备尺」意思是运用人体身上部位来测量,例如手掌、手臂等等。两人有没有间隔1公尺以上,很简单的一个判断方法就是,把手臂打平,不能碰到对方的手指尖。「你可以伸手看看我们能不能碰到吗?」这好像有点难开口,所以你也可以自己伸手一下看看有没有到一半的距离。

 

2.善用周遭环境

例如有地砖的地方,就能先用自己的鞋长去测量地砖长宽,再换算出距离。美国鞋码10号约是28公分,每差1码差1公分。如果地砖刚好比你的10号鞋大一点,那室内5块地砖、室外4块地砖就够。同样的方法可以延伸到窗户、桌椅等物体。

 

3.电扶梯

站在电扶梯上时,电扶梯每阶的宽度约40公分,不过由于你跟前后的人还有高度差距,电扶梯仰角超过30度,以(1,根号3,2)的比例换算,斜边长约是46公分左右……站到3格可能刚刚好,如果可以的话请尽量站到4格。

 

 

4.宠物

如果你家有养宠物,不妨量一下牠的身长,然后每次要测量时,闭上眼睛想像一下牠的身影。比方说一只柴犬,从头部到尾巴平均约65公分,室内室外只要各距离2、3只柴犬远就没问题。

 

5.声波

以声速每秒340公尺来估算,1.5公尺的距离约需要0.004秒的时间,你可以尝试说「是谁掉了一整盒口罩!」如果他在千分之四秒以内回头,那你们就太近了。当然,如果他比较晚回头,不能排除扣掉神经反应、转头等等动作影响,你们还是有可能距离很近。(备注:此方法仅限于具备神速反应神经的路人适用)

 

因应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续加强疫情监测与边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状,请拨打:1922专线,或 0800-001922,并依指示配戴口罩尽速就医,同时主动告知医师旅游史及接触史,以利及时诊断及通报。

 

◎ 资料‧图片来源/数感实验室

 

本文由健康2.0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