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诞生之初,绵延2500多年,不断有不同时代的人来做注释,到目前为止注释本多达了3000多种,可见人们对老子道德经的偏爱。不过质疑声也时有。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书本老子,以及1993年在湖北荆州郭店楚墓中发现的竹简本,都成为了研究道德经重要的参考古本。

学术界主流的研究把老子出生的年代基本定位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之间,正值春秋末年战国初年。

老子所处的时代战争频繁,诸侯国之间分分合合,老子一定是战争的亲历者,所以他在经文中多次提到了战争。「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乘,为古代的四匹马组成的兵车,万乘的字面意思是指的就是一万部这样的兵车,有学者据此推测,当时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有此实力,就把老子的出生年代,推到了秦朝秦始皇时期,这样的错误,错的有点离谱,也是因为不了解老子主旨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万乘也同样是在形容多到不计其数的意思,切不可拘泥于字面,错解了圣意。

大多数人偏爱道德经的原因,不是为了研究老子的生平,而是从中汲取营养智慧,来帮助自己的人生道路,学习大道法则,以德力来改变命运,听从智者的建议,返璞归真回归人性的本来。

向老子取经才是最重要的目的,其他旁的都是枝微末节,不必太放在心上。


谢邀请。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道德经》,始终是个疑案,这个疑案从西汉时起就已经发生了。

关于老子其人,根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适周见老子后,对弟子说:「吾今曰见老子,其犹龙邪」。这是司马迁引用《庄子?天运》篇里的话。而《庄子》并非史书,里面多寓言。但经司马迁引入《史记》,老子就开始变得神了。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司马迁还加了一个老子过关见关令伊喜的故事。故事里说:「至关,关令伊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而去。」司马迁还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还把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实则百零五年)去见宋献公的周太史儋和老子是同一个人的传说也写进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这些都进一步增添了老子的神秘色彩。这是龙和神一样的老子。

当然,老子既不是龙,也不是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开篇那段话还是可信的。这段话是:「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后面还有一句话也是可信的,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室衰,乃遂去。」由此可见,老子并不神秘,他姓李,名字叫耳,又叫老聃,春秋时期楚国人,年龄长于孔子,做过周朝的官即「守藏室之史」,后来归隐。

关于老子其书——《老子?道德经》,这是一部有广泛影响的先秦著作,是道家学说的经典。《老子?道德经》这部书,有多种版本,内容文字也互有不同,如:「水善利万物……」这句话,不同版本的说法就大不相同,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甲本《道经》中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乙本《道经》中说:「水善利万物而有争」,而傅奕本则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等。至于历代专家、学者对《老子?道德结》一书的诠诂论证,更是多如牛毛,不可胜数,对《老子?道德经》一书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和不同。

一般说来,《老子?道德经》一书,应该认为是春秋末期的作品,在流传中,特别是战国时期,可能有人根据需要,对《老子?道德经》一书进行过编篡、增删和整理。因此说《老子?道德经》一书成书于战国时期也不为错,书中大量的关于军事方面的思想,明显地体现了战国时期军事斗争的特征,如:「柔弱胜刚强」的战略思想、「以奇用兵」的战术思想、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等等。但从整体上看,书中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把书中关于老子的思想内容概括为:「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还说,庄子的「天道无为而自然」,「本归于老子之言」,「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这是司马迁对《老子?道德经》一书的思想内容最为贴切的评语。

总之,《老子?道德经》的成书时间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更新更多的证据加以证明。

以上的回答是根据现有的能看到的资料做出的。老子其人和《老子?道德经》成书时间,是一个复杂的学术研究课题,许多问题尚无定论,许多疑问尚未解决,因此,我的作荅,仅供参考。


约六七年前的一天,我作为游客踏进了龙门祖庭一一北京白云观的大门。沿著左路向北前行,我遇到一个道士模样的男子,他迎面就说"咱俩有缘分。"随即递给我一张名片,我看了上面印有李信军三个大字,便想和他攀谈几句。谁知他刚告诉我他是四川人,几个老外便将李道士围拢起来。作为礼让,我便退了出来,李道士赶紧递给我一本资料,我便挥手向北继续前行。

今天看到这个提问,我赶忙寻找那本资料,其中有几段话摘录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1.《道德经》,春秋时老子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为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道教尊其为道祖,即道德天尊,亦称太上老君。

2、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老子是东方古代世界的精神代表者。

3.托尔斯泰说;我良好的精神状态也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

4.美国著名学者蒲克明教授断言:《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本书。

5、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说: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他的不朽著作《道德经》(亦称《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学诗。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像宝塔之巅的明珠、璀璨夺目,照耀著我国古代文明,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鲁迅先生曾说;不读《道德经》就不懂中国文化。

7.殷商时期,道祖降临神卅大地。他所著《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两汉之际,真人张陵奉老子为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以老子《道德经》为祖经,以道为宗本,创立道教,融合传统宗教习俗,追求人人和谐、家国太平、倡导真正、积善成功、福臻家国、相信修道积德行善定能平安幸福,长生久视。魏晋南北朝,道放人士秉承老子思想,光大张陵道风,建立弘扬道教文化的宫观……

综上所述,《道德经》的作者及成书时间己很清楚了,道教在古代的发展也一目了然了。


谢邀。《老子》是老子写的,就像《孙子》是孙子写的,古人不像今人,不那么喜欢说谎。老子作为先秦诸子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很多学者,可以说是中国的哲学之源。但由于有关老子其人的史料很少,难以考证,以致产生了诸多质疑。不过我想说的是,与其花那么多心思研究《老子》是谁写的,不如多看看其内容。实际上《老子》这部书(也就是《道德经》)由于年代久远和内容艰深等原因,一直在被世人所篡改和误解。所谓「老子五千言,错简两千年。」从三国时起,通行本《道德经》就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了。今天我们在世面上所能看到的《道德经》及其注解,基本上也都是在错版的基础上越走越偏。从郭店竹简和马王堆帛书来看,老子所写《道德经》的本意,与学者们的理解大相径庭。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最有趣的现象:一本错版书,将错就错、以讹传讹,百人百解、千年悬案,误打误撞的,竟然还能深刻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道」,最早是五千年前黄帝在荆山提出的;「德」,最早是三千年前周公旦在《周书》的施政文告中提出的;《道德经》,理应是两千五百三十年前,曾长期任职东周皇家守藏史(国家级文物图书陈列馆馆长)的老子著述的。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术专著如《春秋》《左传》《墨子》《韩非子》等,大都亮明自己观点转引自何经何典,也无非源自东周皇家藏书,如《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等记录上古人类社会活动的文献、古圣贤事迹著作等,也即孔子删定的「上断于尧,下讫于秦」的《书经》。同样,老子思想及其《道德经》也肯定多了更强大的理论依据做支撑,那就是战国初期已经失传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大量「上古之书」。《道德经》涉及人伦、智慧、言行、治学、修身、处世、哲理、政治、军事、经济,知识和信息面广量大,除了老子的天赋外,其著书立说的条件也是他人无可比拟的


如今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普通大众都认为《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所写,倘若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可以理解,但是请出示证据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就不要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现如今流通《道德经》原名《老子》,但已经不是原本了,改名的原因个人认为与宗教有关,但是它的中心思想影响著中华大地两千年,可以称之为历史巨作了!做为普通的大众我们应该学习老子的为人之道,接受老子的教化积德行善,来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而对于修行者来说我们应该学习的是老子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智慧及对大自然的认知,去感受老子的内心境界,今生有朝一日能教化万民!


《道德经》写作与成书的时间,应该是在孔丘杀掉少正卯,烧毁上古历史文献(涤除玄览)重撰出《春秋》来之后!此时的老子已经年迈,也只能以五千言的《道德经》来传承「万年黑、千年白」的冥、万物之母、阴为阳母的《黑夜传》达黑文化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