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德經》誕生之初,綿延2500多年,不斷有不同時代的人來做注釋,到目前為止注釋本多達了3000多種,可見人們對老子道德經的偏愛。不過質疑聲也時有。1973年湖南馬王堆漢墓發現的帛書本老子,以及1993年在湖北荊州郭店楚墓中發現的竹簡本,都成為了研究道德經重要的參考古本。

學術界主流的研究把老子出生的年代基本定位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之間,正值春秋末年戰國初年。

老子所處的時代戰爭頻繁,諸侯國之間分分合合,老子一定是戰爭的親歷者,所以他在經文中多次提到了戰爭。「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奈何以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乘,為古代的四匹馬組成的兵車,萬乘的字面意思是指的就是一萬部這樣的兵車,有學者據此推測,當時沒有任何一個諸侯國有此實力,就把老子的出生年代,推到了秦朝秦始皇時期,這樣的錯誤,錯的有點離譜,也是因為不瞭解老子主旨思想。

老子在道德經中用了大量的比喻,萬乘也同樣是在形容多到不計其數的意思,切不可拘泥於字面,錯解了聖意。

大多數人偏愛道德經的原因,不是為了研究老子的生平,而是從中汲取營養智慧,來幫助自己的人生道路,學習大道法則,以德力來改變命運,聽從智者的建議,返璞歸真回歸人性的本來。

向老子取經纔是最重要的目的,其他旁的都是枝微末節,不必太放在心上。


謝邀請。

關於老子其人、其書——《道德經》,始終是個疑案,這個疑案從西漢時起就已經發生了。

關於老子其人,根據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孔子適周見老子後,對弟子說:「吾今曰見老子,其猶龍邪」。這是司馬遷引用《莊子?天運》篇裏的話。而《莊子》並非史書,裡面多寓言。但經司馬遷引入《史記》,老子就開始變得神了。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裏,司馬遷還加了一個老子過關見關令伊喜的故事。故事裡說:「至關,關令伊喜曰:子將隱矣,疆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而去。」司馬遷還說,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還把孔子死後百二十九年(實則百零五年)去見宋獻公的周太史儋和老子是同一個人的傳說也寫進了《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裏,這些都進一步增添了老子的神祕色彩。這是龍和神一樣的老子。

當然,老子既不是龍,也不是神。《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開篇那段話還是可信的。這段話是:「老子者,楚苦縣歷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後面還有一句話也是可信的,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室衰,乃遂去。」由此可見,老子並不神祕,他姓李,名字叫耳,又叫老聃,春秋時期楚國人,年齡長於孔子,做過周朝的官即「守藏室之史」,後來歸隱。

關於老子其書——《老子?道德經》,這是一部有廣泛影響的先秦著作,是道家學說的經典。《老子?道德經》這部書,有多種版本,內容文字也互有不同,如:「水善利萬物……」這句話,不同版本的說法就大不相同,馬王堆漢墓中的帛書《老子》甲本《道經》中說:「水善利萬物而有靜」,乙本《道經》中說:「水善利萬物而有爭」,而傅奕本則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等等。至於歷代專家、學者對《老子?道德結》一書的詮詁論證,更是多如牛毛,不可勝數,對《老子?道德經》一書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異和不同。

一般說來,《老子?道德經》一書,應該認為是春秋末期的作品,在流傳中,特別是戰國時期,可能有人根據需要,對《老子?道德經》一書進行過編篡、增刪和整理。因此說《老子?道德經》一書成書於戰國時期也不為錯,書中大量的關於軍事方面的思想,明顯地體現了戰國時期軍事鬥爭的特徵,如:「柔弱勝剛強」的戰略思想、「以奇用兵」的戰術思想、戰爭與政治的關係等等。但從整體上看,書中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把書中關於老子的思想內容概括為:「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還說,莊子的「天道無為而自然」,「本歸於老子之言」,「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這是司馬遷對《老子?道德經》一書的思想內容最為貼切的評語。

總之,《老子?道德經》的成書時間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需要更新更多的證據加以證明。

以上的回答是根據現有的能看到的資料做出的。老子其人和《老子?道德經》成書時間,是一個複雜的學術研究課題,許多問題尚無定論,許多疑問尚未解決,因此,我的作荅,僅供參考。


約六七年前的一天,我作為遊客踏進了龍門祖庭一一北京白雲觀的大門。沿著左路向北前行,我遇到一個道士模樣的男子,他迎面就說"咱倆有緣分。"隨即遞給我一張名片,我看了上面印有李信軍三個大字,便想和他攀談幾句。誰知他剛告訴我他是四川人,幾個老外便將李道士圍攏起來。作為禮讓,我便退了出來,李道士趕緊遞給我一本資料,我便揮手向北繼續前行。

今天看到這個提問,我趕忙尋找那本資料,其中有幾段話摘錄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

1.《道德經》,春秋時老子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為春秋時期道家創始人。道教尊其為道祖,即道德天尊,亦稱太上老君。

2、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老子是東方古代世界的精神代表者。

3.託爾斯泰說;我良好的精神狀態也要歸功於閱讀孔子,而主要是老子。

4.美國著名學者蒲克明教授斷言:《道德經》是未來大同世界家喻戶曉的一本書。

5、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說: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自然主義哲學家。他的不朽著作《道德經》(亦稱《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詞意錘鍊的哲學詩。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之書,像寶塔之巔的明珠、璀璨奪目,照耀著我國古代文明,對我國古代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各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魯迅先生曾說;不讀《道德經》就不懂中國文化。

7.殷商時期,道祖降臨神卅大地。他所著《道德經》,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等著名的哲學概念,成為中國哲學的基石之作。兩漢之際,真人張陵奉老子為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以老子《道德經》為祖經,以道為宗本,創立道教,融合傳統宗教習俗,追求人人和諧、家國太平、倡導真正、積善成功、福臻家國、相信修道積德行善定能平安幸福,長生久視。魏晉南北朝,道放人士秉承老子思想,光大張陵道風,建立弘揚道教文化的宮觀……

綜上所述,《道德經》的作者及成書時間己很清楚了,道教在古代的發展也一目瞭然了。


謝邀。《老子》是老子寫的,就像《孫子》是孫子寫的,古人不像今人,不那麼喜歡說謊。老子作為先秦諸子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深刻影響了後世的很多學者,可以說是中國的哲學之源。但由於有關老子其人的史料很少,難以考證,以致產生了諸多質疑。不過我想說的是,與其花那麼多心思研究《老子》是誰寫的,不如多看看其內容。實際上《老子》這部書(也就是《道德經》)由於年代久遠和內容艱深等原因,一直在被世人所篡改和誤解。所謂「老子五千言,錯簡兩千年。」從三國時起,通行本《道德經》就已經被改得面目全非了。今天我們在世面上所能看到的《道德經》及其註解,基本上也都是在錯版的基礎上越走越偏。從郭店竹簡和馬王堆帛書來看,老子所寫《道德經》的本意,與學者們的理解大相徑庭。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史最有趣的現象:一本錯版書,將錯就錯、以訛傳訛,百人百解、千年懸案,誤打誤撞的,竟然還能深刻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道」,最早是五千年前黃帝在荊山提出的;「德」,最早是三千年前周公旦在《周書》的施政文告中提出的;《道德經》,理應是兩千五百三十年前,曾長期任職東周皇家守藏史(國家級文物圖書陳列館館長)的老子著述的。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及其學術專著如《春秋》《左傳》《墨子》《韓非子》等,大都亮明自己觀點轉引自何經何典,也無非源自東周皇家藏書,如《虞書》《夏書《商書》《周書》等記錄上古人類社會活動的文獻、古聖賢事蹟著作等,也即孔子刪定的「上斷於堯,下訖於秦」的《書經》。同樣,老子思想及其《道德經》也肯定多了更強大的理論依據做支撐,那就是戰國初期已經失傳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大量「上古之書」。《道德經》涉及人倫、智慧、言行、治學、修身、處世、哲理、政治、軍事、經濟,知識和信息面廣量大,除了老子的天賦外,其著書立說的條件也是他人無可比擬的


如今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普通大眾都認為《老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所寫,倘若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可以理解,但是請出示證據證明你的觀點是正確的!如果沒有就不要說一些不負責任的話,現如今流通《道德經》原名《老子》,但已經不是原本了,改名的原因個人認為與宗教有關,但是它的中心思想影響著中華大地兩千年,可以稱之為歷史鉅作了!做為普通的大眾我們應該學習老子的為人之道,接受老子的教化積德行善,來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而對於修行者來說我們應該學習的是老子的學習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智慧及對大自然的認知,去感受老子的內心境界,今生有朝一日能教化萬民!


《道德經》寫作與成書的時間,應該是在孔丘殺掉少正卯,燒毀上古歷史文獻(滌除玄覽)重撰出《春秋》來之後!此時的老子已經年邁,也只能以五千言的《道德經》來傳承「萬年黑、千年白」的冥、萬物之母、陰為陽母的《黑夜傳》達黑文化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