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的这两句诗,很多人都当作是对徽州的赞美之辞。事实果真如此吗?

先看原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诗并不复杂,只有短短四句,但「诗无达诂」,解读起来却颇费周折,甚至有两种完全相反的理解:一种认为是对于徽州富裕的赞美,并为自己一生无缘到访徽州而遗憾;另一种则认为这是对于徽州充满「金银气」的不屑,一辈子连做梦都不想到徽州。

解读一首诗,首先要看作者的用意,徐朔方笺校的《汤显祖诗文集》第十八卷《玉茗堂诗之十三》里收有原诗,题目并非后人所改的《游黄山白岳不果》,而恰恰是被后人常常当作「诗前小序」忽略的《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从题目的表面意思上,应该可以这样解读:友人吴序看我境遇困窘,劝我到黄山、白岳(齐云山)一游,未能成行。至于为何「为黄山白岳之游」,就能纾解「乏绝」,从此题目中并不能完全看得出来。

好在时人已留意到这个问题——明天启间苏州人沈际飞刻印过汤显祖《玉茗堂诗集》十三卷(崇祯九年),对此诗有一评语:「序亦是妙人。闻说金休宁谒选者百计营之,而抽丰者往往于此取道。临川诗,一帖清凉剂也。」此评语有个关键词「抽丰者」,堪称理解汤显祖那首诗的「密码」。这个词在明代应属「流行语」, 「抽丰者」即以各种名目向人索取钱财、捞取好处,俗称「打秋风」。我们结合沈际飞的评语,可以看看他对于汤诗的理解:当时徽州非常富裕,其中白岳所在地休宁甚至有「金休宁」之誉,因而很多「抽丰者」都趋之若鹜,想找点门路或机会,但汤显祖却明显不屑于此,「一帖清凉剂也」便是此谓。

再补充一下汤显祖写作此诗时的现实背景。按《汤显祖诗文集》的记载,此诗写于汤显祖辞去浙江遂昌县令之后,即万历二十六年(1598)之后。汤显祖于万年十一年(1583)参加会试,渐入仕途,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但却「偃仰澹泊历落隐映者」,无心政治,终因仗义执言、上书皇帝而遭贬。后来,汤显祖干脆辞官回乡,专心从事戏曲创作。这可能也就是吴序所理解的汤显祖「乏绝」的由来。

而很显然,汤显祖并不以为意,内心也瞧不起那些唯利是图、蝇营狗苟的「抽丰者」。因而,当友人建议他到徽商云集、财富纵横的徽州去找点机会时,被他毫不客气地拒绝了。

由此可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乃是汤显祖抒怀明志之作,指斥钻营攀附,无关徽州山水,亦非赞誉之辞,以之作为徽州的广告语,显然是不明就里的误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