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 概念的厘清 ?

1. 强化与强化物是什么关系?

强化是指一个过程,强化物是指一个刺激。ABA研究的就是三大块内容:刺激、行为、刺激。也就是说,我们研究行为,是研究这些外界的刺激怎样对行为产生影响。强化物是行为后的刺激,辅助是在行为前的刺激。

在干预行为的过程中,我们抓好行为前的刺激和行为后的刺激来对行为进行影响,改变行为,这就是ABA。孩子能力达不到的情况下,我们要怎么样帮助他实现我们要的目标行为,最后的目的是让他获得强化物,让他有这个机会。

辅助是一种额外的刺激。区辨刺激之外的额外的一种刺激,它是帮助孩子实现目标行为而获得强化物的一个过程。可以在行为前或者行为中。

2. 强化物在ABA中的地位

强化物是ABA中的首要概念。家长在训练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出在强化物上。包括孩子在上课当中抗拒、逃避等,我们都可以从强化物上找到最关键的原因。就算你崇尚自然环境下的教学,有时孩子会做出一些好的行为,这个时候强化物的力量也非常有用。

对于问题行为也是,一般孩子乖乖的时候你也自得其乐,但是孩子一哭闹,你马上脸色一变,甚至是上去哄劝、训斥,一下子跟你在孩子乖的时候的状态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给孩子带来的刺激,就是强化物。 孩子看到的是,我一闹,面前的这个人就立刻跳起来了,就如同摁了按钮一般。这种关注与安抚的强化物,你是在不经意中给孩子的问题行为提供的。

3. 强化物的定义

强化物的三条缺一不可的条件:①行为之后出现的;②紧紧跟著行为的;③能够增加该行为在日后出现的。

  • 所谓行为之后才出现的,这里明确指的是行为带来的,而不并只是说被他看到、猜到。而是强调该刺激必须是行为导致的结果。
  • 强化物要来得快才行。越快越好,越能体现它是「行为带来的」,就越高效。最多一分钟,超过一分钟你再给予的奖励,强化效力就几乎丧失殆尽,我们就不把它看做强化物了,所以你能1秒钟内给出,就不要拖延到2秒钟。
  • 家长不要自以为是认为这东西是好东西,孩子应该喜欢,其实不然,我们说,能够增加目标行为的刺激才是强化物。而常见的对问题行为的不当关注,你却没有意识到那恰恰是强化物,是在增加孩子的错误表现。

4.社会性强化真的比食物强化更高级吗?

家长们有个误区,认为社会性的赞扬才是「高大上」的强化物,更愿意使用口头表扬、击掌等,看不上「食物类强化物」,甚至有些诋毁或误解把使用食品训练贬低成是在训练小猫小狗。但,事实上,广泛使用的「击掌」强化物的时候,往往对我们的孩子不具备奖励作用,只是一种大人自以为是的仪式,有的孩子对此并不会开心地去迎合「击掌」,甚至有缩手吃痛的厌恶表现。那么这种「击掌」就不可能强化到孩子。

我们一厢情愿地使用的很多社会性强化物,实际上很多时候并不是强化物。要成为真正的强化物,需要一个匹配的过程。

比如说,要想口头表扬「真棒」这个中性刺激成为社会性强化物。那么,在孩子每次正确反应后说「真棒」,同时立即给予食品强化物。这样,经过长时间、有效的匹配过程,它才有可能成为强化物;匹配过程中,社会性赞扬语言要保持简洁、统一;否则,没有经过长时间匹配的中性刺激就拿来单独使用,那就是「自以为是」。即便当社会性赞扬最终成为强化物时,我们依然要时不时地给予孩子食品等具体的天然性的强化物来奖励。

?对于刚开始训练的孩子或者是中低功能的孩子,不要去排斥食品类强化物,这些「天生的、不用经过学习的」强化物非常好用。?

5. 代币制的使用要注意什么?

代币制强化物需要长时间与后备强化物进行匹配,要做到给予孩子代币等同于强化物的效用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且还要考虑后备强化物的效力问题。

对于刚开始训练的孩子、低龄的孩子,不建议使用代币。我们训练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习得行为技能」,这需要有强大效力的强化物。不能单为了追求「强化物在形式上的进步」而乱了主次。事实上,有很多时候,我看到的只是家长在努力追求一种场面上的热闹,追求形式上的活泼,但要小心操之过急。

代币,依然需要紧紧跟随行为之后出现,遵循强化物紧紧跟随行为的原则。

6. 强化物的培育

食品强化物,通常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强大的,也很容易找,当然也有家长抱怨说我孩子什么都不爱吃。

针对这一点:常见的问题是没有做好剥夺,孩子日常中太容易获得。另外我们的孩子也确常常实存在刻板行为和挑食的毛病。那么,培育强化物,本身就是一种干预内容。

比如说,水果中孩子只吃苹果,不吃其它的。那么,如果我们想要孩子接受吃香蕉,就要在开始的时候让孩子只吃一丁点的香蕉,紧接著给孩子都吃苹果。用强化物苹果去强化孩子吃香蕉这个目标行为,每一次吃香蕉的量都比上一次的量增加一点点,循序渐进。经过一段的时间,孩子就可以接受香蕉,吃香蕉成了自动强化。

7. 强化物的撤出

首先要明确:一个行为如果要维持下去,那必须永远有强化物在,它不会被撤出。我们所说的强化物的撤出,是指在干预过程中对孩子某一行为给予的额外的刺激的强化物,争取慢慢让它淡掉。我们的孩子,不会像普通孩子那样,如果仅仅靠行为本身产生的天然强化物,往往不足以塑造和维持这个行为,因此需要我们提供外加的强化物。而当孩子的技能掌握之后,那么技能自带的天然的强化物就会逐渐有力起来,最终能够依靠著它继续维持好行为的出现。

动作模仿有什么天然强化物作用吗?有,就是他自己做的跟你做的一样,这种视觉刺激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强化物,不需要我们社交鼓励,不需要说你做得真棒,你做得真像,那些也都是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外加进来的。

包括代币和人为的表扬,孩子真正的掌握一个技能以后,他可能不需要你再提供这些了,那就叫作自我管理了,或者说自我控制。你说他认知提高了也好,说他自我管理行为的能力提高了也好,都是往高级发展的。

8. 关于「贿赂」

  • 提前出示强化物,算不算贿赂?

「贿赂」不是ABA的专用术语。只是一种文学比喻说法,我们常用这个词来批评强化物使用不当的一种表现。

也就是那种提前出示强化物,拿它来引诱孩子参加训练,这种做法是不大妥当的。

这会造成区辨错误——你非要出示了强化物才能引诱孩子开展训练,那就说明你的指令本身不足成为区辨刺激,不足以引发孩子出现正确反应,只有当你的训练指令再额外地加上强化物视觉刺激的引诱,才能够让孩子做出正确的目标行为。那么,现在的局面是这两样刺激缺一不可,互为条件,要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区辨刺激,一个真正有效的指令。

  • 也有家长说提前跟孩子谈论好,达标之后怎么样?这算不算贿赂?

如果你的孩子能力比较强,能够通过商量来拟定这种约定、或者说制定行为合同,当然好,前提是孩子能力比较强。至少有相当的语言描述能力,能够将行为规则传递过去。

但是,如果孩子没有这样的能力,这样做就不合适。尤其对于低龄的、低功能的孩子,以及刚开展训练的高功能孩子,都不宜指望这样做能取巧,原因前面已经说了。缺乏能力的孩子,强化物必须要紧跟行为之后才算有意义,他们需要的是行为之后的即刻奖励。而单单地讲条件,希望孩子是在一个你靠语言描述传递给他的行为规则来管控行为,这种高级技能,还是以后慢慢再来练习。

9. 在问题行为中分析强化物

  • 遇到问题行为想解决的时候,我们要做行为分析ABC。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分析这个行为的强化物是什么?

在分析问题行为时,强化物是我们首要要关注的一个重点。

一个行为的出现,它一定是有强化物在起作用的。我们要找到强化物,如果不分析出来强化物,那么干预有的时候就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 分析到了什么是强化物,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第一招就叫消退。不再给这种强化物了,那么这种行为就会慢慢变少。

比如说「关注」这一强化物。当孩子哭闹或出现攻击自伤行为时,关注是一个常见的强有力的强化物。尤其像自伤行为,家长特别心焦,忍不住的就会去阻止、去呵斥、去安抚,带去了「关注」这一强化物。而在孩子那边体验的就是:我一出问题行为你看你就跳脚。大人那种抓狂,对于问题行为是有促进作用的。

  • 孩子在公共场合闹腾了应该怎么处理?

一般冷处理、忽视或者冷抱。方法是跟周围人解释说这是特殊孩子,大家不关注就是对我的帮助,让大家别围观。家长也应该立刻带孩子离开围观人群,在围观下你的处理很可能会走样,找一个无人僻静处,那里干扰少,你可以更轻松地使用消退。在家里,如果孩子比较小,也可以才用冷抱的方式,从身后紧搂住孩子,无目光对视,无呵斥无讲解无对话,就是耐心地固定住,不允许他闹腾或者自伤。这种冷抱本身,虽然主要可以算消退,但也带有一定的厌恶刺激的惩罚惩罚,因为这种固定身体太不舒服,但总体上来说这样做杜绝了你原来给予的那些关注。

  • 孩子在家里发生自伤怎么处理?

如果采用通常的忽视的方法,一般是将孩子带到床上,或者一个安全的地方,我们在旁冷冷地陪著,偷偷地对他进行观察,不给他扑过来的机会,自己咬住牙坚持10分钟,通常10分钟内孩子会自己缓和下来,平稳之后再当没发生一般带他去做些简单的有强化物的小任务,而在孩子没有缓和下来的时候,就忍不住去主动去安抚他的话,那么前功尽弃,以后你可能要等20分钟了。

忽视失败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你做得不彻底,孩子也给搞困惑了,往往体验成闹得狠点才能获得安抚,行为的升级就是被家长有时忽视、有时不忽视,闹得越凶越不敢忽视,如此就是在塑造坏行为。


? 第二部分 :答疑精选?

重庆WW妈:强化物的使用要遵循配对法则,最好的行为给最有效力的强化物,一般好的行为给一般好的强化物,坏行为不能得到强化物。不过目前我觉得训练中最常见的误区是不做强化物的升级配对,以及从一开始就不准备撤出原级强化物,促使强化物向自然强化物和高级强化物(例如孩子的自我实现方面)过渡。

秋爸爸:

这种指的是差别强化。比如说我们说模仿动作——「这样做」,孩子如果独立完成,给一个很好的强化物比如巧克力,如果说孩子没有反应,我们要启动错误矫正程序,纠错程序以后孩子做对了,这个时候不要给巧克力了,可能就夸一下,紧接著我们进入下一个回合。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体验到两者之间的差别,往好的方向努力。

潍坊HH妈:在训练中,我发现同样的强化物不同的人用效果不一样。机构老师用,孩子积极性很高,我自己在家用,效果一般,孩子经常就不做了,或者走神了。自我反思,跟教学水平,训练项目以及家长权威都有关系。

秋爸爸:

这个就是操作的问题了。比如强化物你给的是不是足够快?是否紧跟著目标行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考虑的。当然要说整个教学过程的话,情况可能更复杂,不光是强化物的操作问题,可能还涉及包括家里是不是杂乱无章,孩子容易分神等环境的布置,各方面都有可能,需要更多的分析。

北京QQ妈:关于强化物,我们群里小规模讨论过,可以做个多格的抽奖箱,把强化物放进去,糊上纸,集合代币系统,集齐多个代币可以捅破一个格子,随机获得强化物,有的妈妈已经实施了,效果很好。原本强化效力没有那么大的强化物因此更吸引孩子了。

秋爸爸:

我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好。我们前面讲到关于强化物的三条里边,目标行为是什么?你这里的目标行为可能就是捅破,因为强化物紧跟在捅破纸格子后面。那么你奖励的目标行为跟你原来的教学目标不搭杠,这只不过是一个好玩的游戏。强化物的给出一定要紧跟目标行为之后,能半秒钟给强化就不要拖!

福建ZZ爸:上桌面时,一般除了准备好教具外,我还先将强化物(比如:好多鱼)放在桌面的另一边,也就是孩子不但可以看到,并且可以触及到。然后我会跟孩子说,表现棒棒的,可以奖励好多鱼。然后开始回合后,我会社会性赞美:好棒,奖励好多鱼。现在,孩子熟悉我这套路,我刚说:好棒(其实我只是想给社会性赞美就可以),当孩子就说「奖励好多鱼」时,那我会坚持说,等一下,现在不可以哦。孩子也会继续配合下一个回合。请问:我的这个使用强化物的方式有没有错呢?会产生哪些后果?

秋爸爸:

废话太多了。孩子完成任务,你应该立刻奖励,「真棒!」并立刻给出食品。没有必要再念叨一遍吃的是什么。我们聚焦的是刚才他做出正确反应,不是食品名称。也许说你学得真好,但无必要的话,任何多余的话最好都别说,说多了只是啰嗦。而且,在孩子完成任务之后,如果我们要使用社会性强化的话,特别对于低功能的孩子来说,不主张说复杂的、他很可能听不懂的语言。孩子靠的是强化物来体验成功,而不是靠那些讲解的话。社会性强化本来是一个中性的刺激,你想让它跟食品强化物挂上钩,第一,要让这种中性刺激简单明确一点,固定一点,短时间内不要换,不如固定就两个字「真棒」,完了以后好吃的递上去,由此达成配对。

天津YY爸:我觉得最好是围绕强化物去设计安排训练内容,让强化物的出现成为其行为之后合乎逻辑的自然结果。这样比强化物与行为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要好。比如,如果孩子喜欢吃草莓,那我们就安排给他安排去果园摘草莓的活动,在摘草莓的过程中给他安排数数,辨别颜色,付钱等等认知训练。回家再把草莓分享给其他小朋友,或者做成草莓酱或者将草莓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等等。当孩子对草莓饱足了,再围绕别的强化物设立训练内容。这样是不是可以让孩子在训练中维持较强和较持久的注意力,并且确保孩子和父母都保持愉快的心情。我觉得,必要的aba桌面训练不能废弃,到应该尽可能多的将aba用在自然情景下进行。这样最大的好处是确保父母和孩子都能共享乐趣。

秋爸爸:

你说的完全不对路!这些仅仅是流于形式的寓教于乐恰恰不是ABA要做的事情。比如孩子爱吃草莓,我们就安排他去草莓园摘草莓。在这个过程中,给他安排数数、辨识颜色、付钱等认知训练,这就叫作围绕著草莓这个强化物来进行训练吗?事实上,数数跟草莓没有什么关系,这种很抽象的认识颜色跟草莓也没什么关系。在桌面上认识颜色,给他吃草莓不可以吗?你觉得活动在草莓园里边,就让草莓跟数数就有联系了?跟颜色就有联系了?不是的。教颜色这种抽象概念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尤其中低功能孩子来说,很难教,容易失败,孩子需要强化物来建立行为,来学习掌握这种抽象的认知概念。我经常提醒一些家长要注意,不要追求所谓自然情境下的教学。大部分自然情景下的教学都是流于形式的,走到哪教到哪,毫无系统和计划,教学效率低下。

山东TT妈:强化物配对,把不喜欢的或者中性物和强化物放到一起。我家开始不喜欢小猪佩奇,因为理解跟不上,不明白。她喜欢贝瓦儿歌。然后我会在每天看贝瓦儿歌前看一集小猪佩奇。边看边给她讲解。时间长了,她理解了,就愿意看了。现在不需要再用贝瓦儿歌,她自己就会要求看小猪佩奇。

秋爸爸:

中性强化物要想真正成为强化物,需要一个匹配的过程。没错!这跟矫正挑食毛病类似,怎样把他不喜欢的香蕉用苹果作为强化物,以后把他吃香蕉的行为强化,慢慢的香蕉也能够成为强化物了。

北京YY妈:

我家这大半年使用强化物的过程,就是一部错误与纠错史,曾经犯过的错误包括但不限于给一些自以为孩子喜欢的零食结果孩子拒绝吃、对强化物进行自以为是的分类,结果发现中低等级强化物完全不管用,还不如不给、完全依靠社会性强化、或者一节课上每个项目都给予强化等等。其实,好的强化物孩子看到了眼睛就会放光,对提升孩子的动机非常有效。

目前我家孩子的强化物包括:零食;孩子喜欢的书籍和玩具;转悠悠、举高高、挠痒痒等活动;鼓励赞美等社会性强化。

除了秋爸爸总结的经典三原则,我自己补充的使用强化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根据孩子的需求选择强化物类别。刚吃完饭后的桌面训练,用零食类强化物一般效果不佳,可用书籍、活动、感统刺激类活动。两餐之间的桌面训练,用零食类最佳。

2.不要吝啬高等级强化物的使用。与其用自以为是的中低等级强化物,不如直接上孩子最喜欢的强化物,只是要控制量和频率。

3.上课前让孩子知道强化物是什么,并让孩子进行强化物的选择。

4.每一节课准备两至三样孩子喜欢的强化物。防止上课中途孩子对正在使用的强化物的动机减弱。

5.几乎孩子喜欢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强化物。我家孩子的一些刻板行为,比如就喜欢看某一本书的某一页,都被我当成强化物了,效果也不错。

6.注意社会性强化与实物强化的交叉配合使用。实物强化就必须配合社会性强化,才能慢慢有外在强化变成内在强化、最终撤除强化物的可能。前几天有妈妈提醒,简单的精熟的项目,用社会性强化就可以了,高难度的、新学的项目,最好用实物强化。

7.注意代币强化与即时强化的配合使用。我家现在桌面用代币,一般3个回合获得一个代币,3个代币兑换一个强化物。但是一些新项目、孩子比较抗拒的项目和孩子不太配合的时候,我还是会用即时强化。

8.强化物管理的严格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我家平时强化物管控很严格,孩子没有好行为就不能获得任何零食。桌面训练时一个费列罗或者一个果冻或者一个乳酪可以上一节50分钟的个训课。不过我家孩子语言能力低,正在练习提要求,如果孩子找到了强化物所在位置,并且以正确方式提要求,那么我也会少量给他。但是会随即转移强化物的位置,让他下次就找不到了。

9.强化物的消费过程也可以是干预时机。比如给予和接受、眼神对视、强化物的命名等,对于口肌有问题的孩子酸奶等强化物消费的过程中可以练习啜吸。但是要注意难度,不要喧宾夺主,降低了强化效果。

秋爸爸:

说得特别对!

福州YW妈

分享我的一些关于强化物的问题:

1、对于食物比较头疼,给个训老师带去的食物作为强化物,老师反馈孩子不喜欢;

2、在学校和在家过多使用糖类零食,目前孩子牙齿出现问题。这段时间搜罗各种孩子感兴趣的玩具,将作为替代食物作为强化物;

3、孩子喜欢的视频,常根据动画内容安排练习,包括律动、手指操、歌曲、社交语言互动,能起到学习并以强化作用;

4、在特殊场合,不能使用食物,选择社会性夸赞,孩子住院期间获得表扬能保证很好地配合医生护士。还喜欢上给玩偶夹体温计游戏,也可以作为强化物;

5、在公众场合,通过表扬强化他保持安静、排队,没有打扰别人,没有拿别人的东西吃的行为。

秋爸爸:

给老师带去的强化物,老师反馈不喜欢。我不知道你亲自的观察是怎样的。如果不喜欢,老师应该在上课前做一些筛选,或者他还能提供别的强化物。自闭症孩子的护牙问题是比较重要的问题,牙疼会引发一系列的难办的问题行为,要学会教孩子用盐水漱口进行牙齿护理。孩子喜欢视频做强化,可以。还有夹体温计的游戏,可能孩子喜欢腋下挠痒痒。你可以再观察。有一些对身体接触喜欢的孩子,挠挠痒痒,在手臂上爬一爬,都有可能当作强化物。我作为爸爸,拿胡子扎一扎,也都能够成为强化物。需要家长去观察。

广西Y妈:

现在孩子在幼儿园,之前因为小朋友可能排队没排好,老师也不是批评,就是说很多话对他,他就很烦躁,结果出现了咬手的现象,后来跟老师沟通,让老师别总盯著他不好的地方说,在他表现好的地方多多夸他!

比如他平常排队不是很好,今天排队特别好,老师就把这个事夸他,给他一个贴贴纸强化,放学后,我会用他的贴贴纸给他兑换他想要的东西。这学期都没有咬手的 行为和发脾气行为。

秋爸爸:

你把孩子扔在幼儿园,我不知道影子老师或者家长的陪读是不是能跟上,上面的描述是二手资料,还是一手自己观察的,也说不清楚,这就很难说。孩子的能力看上去不错,但你这样的缺乏跟进的扔幼儿园我觉得也要小心,我们不主张这样。在没有陪读、没有影子老师的情况下,扔到幼儿园里边去著混著,你指望那些普通老师就把它或者普通孩子把他带好,困难很大。

——END——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