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怎么样,简单点说,是个好皇帝!

不但是个好皇帝,还是个好人、孝子,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一说贤君,首先想到的就是汉文帝,能得到如此多的赞誉,绝对是名副其实!

刘恒的身世说起来比较神奇,他的母亲薄姬是楚汉战争时期魏王豹的小妾,魏王豹在当时的逐鹿豪杰中只能算是个中等偏下的小角色,依附刘邦,但是有一天他的岳母也就是薄姬的母亲告诉她,薄姬将来生的儿子可以做天子,魏王豹听了很高兴,当即就决定反水,自立门户,儿子是天子,老子能是谁?

这事听起来有些荒诞,但是史记汉书均有记载,也不能怪魏王豹鬼迷心窍,因为后来的故事发展证明,这个看相的没有瞎说,只不过她没有说清楚,薄姬的儿子是跟别人生的。

这个别人就是刘邦,这个看相的就是当世玄学大师—许负(详见拙作:西汉逗比大事件)

魏王豹反水没多久就被韩信搞定,薄姬作为战利品被送到了刘邦那里,薄姬在当时是出了名的美女,刘邦这个老色鬼自然不会放过,春风几度,珠胎暗结,然后就有了刘恒。

刘恒出生没多久就赶上了以吕后为主的后宫内斗,许多嫔妃王子在斗争中牺牲,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天意使然,吕后对毫无野心孤苦伶仃的薄姬却展现出少有的善良,不但不杀他们,还让他们在代国安然度日。

吕后死后,以陈平周勃为首的保皇派发动宫廷政变,诛尽吕氏一门,为了斩草除根,以少帝血统不纯为借口,把刘盈的几个儿子一起诛杀。

在议定谁即位的时候,薄姬刘恒的低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吕氏乱政,大家对外戚专权心有戚戚,所以一致认定,娘家人丁稀少,做人善良老实的刘恒是最佳人选。

于是:刘恒做了皇帝!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处是最好的注脚!

刘恒即位以后,对内以黄老无为为指导思想,恢复生产,宽俭待民,减轻赋税刑罚,镇压了刘长刘兴居的谋反,对外以德服人,平定了南粤叛乱,以和亲稳定匈奴,国力蒸蒸日上,百姓从秦末汉初水深火热的生活中走出,迎来文景之治的盛世!

不仅如此,刘恒对母亲至情至孝,薄姬卧病在床三年,刘恒每天亲尝汤药,成为二十四孝的典范。

除此以外,刘恒厉行节俭,严禁铺张浪费,废除了活人殉葬的恶俗,死后以瓦器代替金银陪葬,展现了他作为伟大君王的胸怀!

而张释之,正是文帝在位期间重用的大臣之一。

张释之是西汉著名法学家,开始是一个小官吏,做了十年没有得到提拔机会,本打算转行的,结果被好朋友袁盎推荐给文帝,受到重用,从此一飞冲天,成为文帝年间的重臣!官至廷尉,类似于今天的政法委书记!

张释之在位期间,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充分体现了对于法律的敬畏精神,对文帝年间的治国方略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因此得罪了太子刘启,导致后来景帝上台以后对他的不待见。

当时朝廷有令,过司马门(宫门)必须下车,但是刘启年少气盛,非的充大尾巴狼,就是不下车,别人不敢说他,张释之强出头,导致一件小事越闹越大,连太后薄姬都惊动了,最后刘启受罚不说,文帝都出面向母亲赔罪,说自己教子无方,家教不严。

此事过后,文帝对张释之十分敬重,刘启却记了仇,文帝死后,刘启即位,张释之很惶恐,听信朋友的意见主动向刘启解释这件事情,刘启虽然不追究但是终究不喜欢张释之,把他贬官出京,结束了政治生涯!

做个严格执法的好官,是要付出代价的!

文帝张释之是西汉王朝上升期一对比较典型的君臣,正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为汉朝的国力恢复以及后来武帝年间的开强拓土打下了基础,作为后人,对他们应该抱有一份崇高的敬意!

如果您对历史感兴趣,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公众号,我会定期发布各种原创历史类文章与您分享!


汉文帝我以前曾经专门写过一次,这里重点说一下执法不二的张廷尉。说来惭愧,我最早知道廷尉这个词是因为看了大汉天子,里面黄晓明扮演的汉武帝刘彻有个小时候的玩伴精通律法,他的名字叫做张汤,官职就是廷尉,我理解就是现在的最高法院的院长。电视剧里的张汤秉公执法,但是栽在了一个女人的手里,他冤杀郭舍人,放弃了廷尉基本的职业操守,最后自己也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

因能入仕,伴君左右

张释之这个廷尉不是靠和皇帝的关系做的,而是靠工作业绩一点点提拔上来的。张释之的家境殷实,也就是说不差钱,兄弟二人为官一直没有被提升,张释之就想辞职。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位贵人袁盎,袁盎向汉文帝极力推荐张释之。汉文帝接见了张释之,向他询问治国的方针政策。张释之说凡事只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而不是高谈阔论言过其实,就应该能立刻付诸于行动,可以实施了,接著又讨论了自己关于秦国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汉文帝很欣赏张释之,就加封了张释之官职,让他经常陪伴在自己左右。?

虎圈之论,贤者无言

一次汉文帝去虎圈,问图册上的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一连问了十几个问题,但是上林尉都回答不上来。但是上林尉身边的负责看管虎圈的啬夫把汉文帝的每一个问题都回答的很得体,这让汉文帝十分满意,于是汉文帝命令张释之把上林尉罢免了,启用啬夫接替上林尉的位置。张释之领命之后并没有行动,而是过了一会儿去见汉文帝,问汉文帝认为周勃是什么样的人呢?汉文帝想了一会儿说周勃是忠厚的长者,张释之又问您认为东阳侯张相如是什么样的人呢?汉文帝想了想说他也是忠厚的长者。

张释之进一步分析道,这两位都是国家的栋梁,但是他们都不善于言词,但是他们把自己的工作都做的很好。如今您要任命啬夫这个呈口舌之利的人,难道是让天下的人都去效仿他吗?我知道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啬夫不过是个能耍嘴皮子的取巧之人,这样的人不值得信任。如果您提拔他的话,大家就会去模仿他而不认真的做事,上行下效整个风气就会受到影响。汉文帝听取了张释之的建议,放弃了提拔啬夫的想法。

秉公执法,冒犯皇权

不久以后梁王和太子无视宫廷的礼仪,他们乘坐的马车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没有下车,这件事被张释之发现了,张释之上前阻止太子和梁王进宫,并在汉文帝面前陈述两个人的不敬之罪。汉文帝于是摘下自己的帽子,说这是自己教导无方才导致儿子不懂礼仪。薄太后也下了赦免诏书免去太子和梁王的大不敬之罪,太子和梁王才能进入皇宫。汉文帝由此认识到张释之的过人之处,便任命他为中大夫。

不就汉文帝任命张释之做了廷尉,成为了汉朝最高的执法者,不过为了自己这个决定,汉文帝也吃尽了苦头。一次汉文帝出巡,他的车马经过一座桥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冲了出来,差点惊了汉文帝的车马。汉文帝十分愤怒,把这个人抓了起来交给了廷尉衙门审理。不久之后,张释之判决这个人没有遵守清道的禁令,应该处以罚金。汉文帝很不满意,就质问张释之为什么判的这么轻。张释之说按照大汉律法就是这个判法,不能因为您是皇帝就坏了这个规矩,否则将无法可依国将不国。汉文帝被说的哑口无言,只好说张释之做的是对的,心里却不怎么舒服。

后来又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住了,汉文帝让廷尉衙门审问,廷尉衙门判处这个人死刑。汉文帝说一个人偷盗高祖的东西,仅仅判处死刑是不是太轻了,应该灭族才对。张释之说按照律法这已经是最严重的惩罚了,不能因为您是天子就破坏规矩。如果有愚蠢的人在长陵之外抓了一把土,您要怎么处罚他呢?汉文帝和薄太后商量以后,决定按照廷尉衙门的判决来执行。

纳谏免祸,外放保身

汉文帝去世以后汉景帝继位,张释之十分焦虑,因为他曾经多次和当时身为太子的汉景帝过不去,于是便假装生病不朝。他想辞职但是又怕被汉景帝找到理由杀害,因此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最后他采纳了王生的策略,让自己免除了灾祸,得到了汉景帝的原谅。

王生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他精于研究黄老之术,曾经被叫到宫里,当时三公九卿都在在场。王生大声说自己的鞋带松了,并回头对张释之说,你给我系好鞋带!张释之就跪在地上,把王生的鞋带系好。王生利用公开羞辱张释之的方式,让人们认识到了张释之的高尚品德。

张释之最后还是被贬到诸侯国为相,他的儿子因为和他一样刚直不阿,秉公守法而做到大夫之后被免职,从此不再为官。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先说汉文帝。汉文帝是西汉第二个皇帝,刘邦的儿子,母亲薄姬。据《汉书》记载,刘邦出于同情心,使得薄姬一夜生子。刘邦从此对薄姬不闻不问,而薄姬,则守著儿子过著清心寡欲的生活。汉文帝从小在这样一个母亲的教育下,也养成了良好的品质。不但对百姓宽容,对母亲也是个孝子。24孝中的「亲尝药汤」就是汉文帝的故事。当了皇太后的薄太后生病,汉文帝衣不解带地侍奉母亲,每次端给母亲的药汤,他都有亲自尝一下,直到觉得不凉不烫正合适了,才给母亲喝。

汉文帝在位24年,注重以德治国,注重礼仪。他采取一系列措施休养生息,注重农业发展,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和儿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再说张释之。张释之是汉文帝时期的大臣,以严格著称,号称西汉时期的包拯。《汉书》记载了张释之严格执法的几个故事:一是阻拦太子和梁王坐车通过司马门。西汉法律规定,任何人过司马门都必须下车。太子和梁王有一次过司马门时没有下车,张释之拦住他们,还有理有据地教训他们,直到太后和皇帝说了话,两个人才被放行。

第二件事发生在汉文帝出行时。有一次,汉文帝出巡走到一座桥上,一个人忽然从桥下走来,惊了皇帝的马,差点把汉文帝摔下来。张释之经过审理,知道这个人是个普通百姓,因为避皇帝出巡,躲在桥底下。由于急著回家,以为皇上已经过去,就出来了。谁知还是惊了圣驾。张释之按照法律规定,罚了四两钱,就让他走了。汉文帝觉得判的太轻。张释之说,按照法律规定,就该这样判。汉文帝无话可说,只好认可。

第三件事也和断案有关。一个小偷偷了祭祀汉高祖庙里的一个玉环。张释之按照 「偷盗宗庙服装用品者」的规定,对小偷处以在闹市处死的刑罚。汉文帝觉得太轻,说该株连九族。

张释之拿出法律条文,有理有据地证明自己没有判错。还说,如果偷个东西就株连九族,退一万步说,如果有人盗皇陵,挖皇家祖坟,那该判什么罪?汉文帝无话可说。经过请示皇太后,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一个明君,一个贤臣,汉文帝和张释之互相成就了历史上的明君和贤臣之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