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怎麼樣,簡單點說,是個好皇帝!

不但是個好皇帝,還是個好人、孝子,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一說賢君,首先想到的就是漢文帝,能得到如此多的讚譽,絕對是名副其實!

劉恆的身世說起來比較神奇,他的母親薄姬是楚漢戰爭時期魏王豹的小妾,魏王豹在當時的逐鹿豪傑中只能算是個中等偏下的小角色,依附劉邦,但是有一天他的岳母也就是薄姬的母親告訴她,薄姬將來生的兒子可以做天子,魏王豹聽了很高興,當即就決定反水,自立門戶,兒子是天子,老子能是誰?

這事聽起來有些荒誕,但是史記漢書均有記載,也不能怪魏王豹鬼迷心竅,因為後來的故事發展證明,這個看相的沒有瞎說,只不過她沒有說清楚,薄姬的兒子是跟別人生的。

這個別人就是劉邦,這個看相的就是當世玄學大師—許負(詳見拙作:西漢逗比大事件)

魏王豹反水沒多久就被韓信搞定,薄姬作為戰利品被送到了劉邦那裡,薄姬在當時是出了名的美女,劉邦這個老色鬼自然不會放過,春風幾度,珠胎暗結,然後就有了劉恆。

劉恆出生沒多久就趕上了以呂后為主的後宮內鬥,許多嬪妃王子在鬥爭中犧牲,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天意使然,呂后對毫無野心孤苦伶仃的薄姬卻展現出少有的善良,不但不殺他們,還讓他們在代國安然度日。

呂后死後,以陳平周勃為首的保皇派發動宮廷政變,誅盡呂氏一門,為了斬草除根,以少帝血統不純為藉口,把劉盈的幾個兒子一起誅殺。

在議定誰即位的時候,薄姬劉恆的低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呂氏亂政,大家對外戚專權心有慼慼,所以一致認定,孃家人丁稀少,做人善良老實的劉恆是最佳人選。

於是:劉恆做了皇帝!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處是最好的註腳!

劉恆即位以後,對內以黃老無為為指導思想,恢復生產,寬儉待民,減輕賦稅刑罰,鎮壓了劉長劉興居的謀反,對外以德服人,平定了南粵叛亂,以和親穩定匈奴,國力蒸蒸日上,百姓從秦末漢初水深火熱的生活中走出,迎來文景之治的盛世!

不僅如此,劉恆對母親至情至孝,薄姬臥病在牀三年,劉恆每天親嘗湯藥,成為二十四孝的典範。

除此以外,劉恆厲行節儉,嚴禁鋪張浪費,廢除了活人殉葬的惡俗,死後以瓦器代替金銀陪葬,展現了他作為偉大君王的胸懷!

而張釋之,正是文帝在位期間重用的大臣之一。

張釋之是西漢著名法學家,開始是一個小官吏,做了十年沒有得到提拔機會,本打算轉行的,結果被好朋友袁盎推薦給文帝,受到重用,從此一飛衝天,成為文帝年間的重臣!官至廷尉,類似於今天的政法委書記!

張釋之在位期間,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充分體現了對於法律的敬畏精神,對文帝年間的治國方略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但是也因此得罪了太子劉啟,導致後來景帝上臺以後對他的不待見。

當時朝廷有令,過司馬門(宮門)必須下車,但是劉啟年少氣盛,非的充大尾巴狼,就是不下車,別人不敢說他,張釋之強出頭,導致一件小事越鬧越大,連太后薄姬都驚動了,最後劉啟受罰不說,文帝都出面向母親賠罪,說自己教子無方,家教不嚴。

此事過後,文帝對張釋之十分敬重,劉啟卻記了仇,文帝死後,劉啟即位,張釋之很惶恐,聽信朋友的意見主動向劉啟解釋這件事情,劉啟雖然不追究但是終究不喜歡張釋之,把他貶官出京,結束了政治生涯!

做個嚴格執法的好官,是要付出代價的!

文帝張釋之是西漢王朝上升期一對比較典型的君臣,正因為他們的不懈努力,為漢朝的國力恢復以及後來武帝年間的開強拓土打下了基礎,作為後人,對他們應該抱有一份崇高的敬意!

如果您對歷史感興趣,歡迎關注我的頭條公眾號,我會定期發布各種原創歷史類文章與您分享!


漢文帝我以前曾經專門寫過一次,這裡重點說一下執法不二的張廷尉。說來慚愧,我最早知道廷尉這個詞是因為看了大漢天子,裡面黃曉明扮演的漢武帝劉徹有個小時候的玩伴精通律法,他的名字叫做張湯,官職就是廷尉,我理解就是現在的最高法院的院長。電視劇裏的張湯秉公執法,但是栽在了一個女人的手裡,他冤殺郭舍人,放棄了廷尉基本的職業操守,最後自己也落得一個可悲的下場。

因能入仕,伴君左右

張釋之這個廷尉不是靠和皇帝的關係做的,而是靠工作業績一點點提拔上來的。張釋之的家境殷實,也就是說不差錢,兄弟二人為官一直沒有被提升,張釋之就想辭職。這個時候他遇到了一位貴人袁盎,袁盎向漢文帝極力推薦張釋之。漢文帝接見了張釋之,向他詢問治國的方針政策。張釋之說凡事只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而不是高談闊論言過其實,就應該能立刻付諸於行動,可以實施了,接著又討論了自己關於秦國滅亡和漢朝興盛的原因。漢文帝很欣賞張釋之,就加封了張釋之官職,讓他經常陪伴在自己左右。?

虎圈之論,賢者無言

一次漢文帝去虎圈,問圖冊上的登記的各種禽獸的情況,一連問了十幾個問題,但是上林尉都回答不上來。但是上林尉身邊的負責看管虎圈的嗇夫把漢文帝的每一個問題都回答的很得體,這讓漢文帝十分滿意,於是漢文帝命令張釋之把上林尉罷免了,啟用嗇夫接替上林尉的位置。張釋之領命之後並沒有行動,而是過了一會兒去見漢文帝,問漢文帝認為周勃是什麼樣的人呢?漢文帝想了一會兒說周勃是忠厚的長者,張釋之又問您認為東陽侯張相如是什麼樣的人呢?漢文帝想了想說他也是忠厚的長者。

張釋之進一步分析道,這兩位都是國家的棟樑,但是他們都不善於言詞,但是他們把自己的工作都做的很好。如今您要任命嗇夫這個呈口舌之利的人,難道是讓天下的人都去效仿他嗎?我知道說說容易,做起來難,嗇夫不過是個能耍嘴皮子的取巧之人,這樣的人不值得信任。如果您提拔他的話,大家就會去模仿他而不認真的做事,上行下效整個風氣就會受到影響。漢文帝聽取了張釋之的建議,放棄了提拔嗇夫的想法。

秉公執法,冒犯皇權

不久以後梁王和太子無視宮廷的禮儀,他們乘坐的馬車到了皇宮外的司馬門也沒有下車,這件事被張釋之發現了,張釋之上前阻止太子和梁王進宮,並在漢文帝面前陳述兩個人的不敬之罪。漢文帝於是摘下自己的帽子,說這是自己教導無方纔導致兒子不懂禮儀。薄太后也下了赦免詔書免去太子和梁王的大不敬之罪,太子和梁王才能進入皇宮。漢文帝由此認識到張釋之的過人之處,便任命他為中大夫。

不就漢文帝任命張釋之做了廷尉,成為了漢朝最高的執法者,不過為了自己這個決定,漢文帝也喫盡了苦頭。一次漢文帝出巡,他的車馬經過一座橋的時候,突然有一個人沖了出來,差點驚了漢文帝的車馬。漢文帝十分憤怒,把這個人抓了起來交給了廷尉衙門審理。不久之後,張釋之判決這個人沒有遵守清道的禁令,應該處以罰金。漢文帝很不滿意,就質問張釋之為什麼判的這麼輕。張釋之說按照大漢律法就是這個判法,不能因為您是皇帝就壞了這個規矩,否則將無法可依國將不國。漢文帝被說的啞口無言,只好說張釋之做的是對的,心裡卻不怎麼舒服。

後來又有人偷了高祖廟神座前的玉環被抓住了,漢文帝讓廷尉衙門審問,廷尉衙門判處這個人死刑。漢文帝說一個人偷盜高祖的東西,僅僅判處死刑是不是太輕了,應該滅族才對。張釋之說按照律法這已經是最嚴重的懲罰了,不能因為您是天子就破壞規矩。如果有愚蠢的人在長陵之外抓了一把土,您要怎麼處罰他呢?漢文帝和薄太后商量以後,決定按照廷尉衙門的判決來執行。

納諫免禍,外放保身

漢文帝去世以後漢景帝繼位,張釋之十分焦慮,因為他曾經多次和當時身為太子的漢景帝過不去,於是便假裝生病不朝。他想辭職但是又怕被漢景帝找到理由殺害,因此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最後他採納了王生的策略,讓自己免除了災禍,得到了漢景帝的原諒。

王生是個很有能力的人,他精於研究黃老之術,曾經被叫到宮裡,當時三公九卿都在在場。王生大聲說自己的鞋帶鬆了,並回頭對張釋之說,你給我係好鞋帶!張釋之就跪在地上,把王生的鞋帶繫好。王生利用公開羞辱張釋之的方式,讓人們認識到了張釋之的高尚品德。

張釋之最後還是被貶到諸侯國為相,他的兒子因為和他一樣剛直不阿,秉公守法而做到大夫之後被免職,從此不再為官。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先說漢文帝。漢文帝是西漢第二個皇帝,劉邦的兒子,母親薄姬。據《漢書》記載,劉邦出於同情心,使得薄姬一夜生子。劉邦從此對薄姬不聞不問,而薄姬,則守著兒子過著清心寡慾的生活。漢文帝從小在這樣一個母親的教育下,也養成了良好的品質。不但對百姓寬容,對母親也是個孝子。24孝中的「親嘗葯湯」就是漢文帝的故事。當了皇太后的薄太后生病,漢文帝衣不解帶地侍奉母親,每次端給母親的葯湯,他都有親自嘗一下,直到覺得不涼不燙正合適了,才給母親喝。

漢文帝在位24年,注重以德治國,注重禮儀。他採取一系列措施休養生息,注重農業發展,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和兒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再說張釋之。張釋之是漢文帝時期的大臣,以嚴格著稱,號稱西漢時期的包拯。《漢書》記載了張釋之嚴格執法的幾個故事:一是阻攔太子和梁王坐車通過司馬門。西漢法律規定,任何人過司馬門都必須下車。太子和梁王有一次過司馬門時沒有下車,張釋之攔住他們,還有理有據地教訓他們,直到太后和皇帝說了話,兩個人才被放行。

第二件事發生在漢文帝出行時。有一次,漢文帝出巡走到一座橋上,一個人忽然從橋下走來,驚了皇帝的馬,差點把漢文帝摔下來。張釋之經過審理,知道這個人是個普通百姓,因為避皇帝出巡,躲在橋底下。由於急著回家,以為皇上已經過去,就出來了。誰知還是驚了聖駕。張釋之按照法律規定,罰了四兩錢,就讓他走了。漢文帝覺得判的太輕。張釋之說,按照法律規定,就該這樣判。漢文帝無話可說,只好認可。

第三件事也和斷案有關。一個小偷偷了祭祀漢高祖廟裡的一個玉環。張釋之按照 「偷盜宗廟服裝用品者」的規定,對小偷處以在鬧市處死的刑罰。漢文帝覺得太輕,說該株連九族。

張釋之拿出法律條文,有理有據地證明自己沒有判錯。還說,如果偷個東西就株連九族,退一萬步說,如果有人盜皇陵,挖皇家祖墳,那該判什麼罪?漢文帝無話可說。經過請示皇太后,同意了張釋之的判決。

一個明君,一個賢臣,漢文帝和張釋之互相成就了歷史上的明君和賢臣之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