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华文明史,三国时期是最令人熟悉又兴奋的一页。一方面由于当时是一个勇将辈出,谋士汇聚的风云际会大时代,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三国演义》小说中对人物,故事情节的精彩刻画。

在《三国》中,罗贯中为我们塑造了诸葛亮这位被鲁迅称为“多智近乎妖”的第一谋士形象,空城计,借东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能征善战又羽扇纶巾,一个常被后世效仿的道家高人。

但实际上,通过阅读裴注《三国志》等正史,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个人能力更胜在行政管理,而在军事谋略等方面并不能说是当时第一。

(空城计剧照)

同时,道祖太上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一个天下第一的谋士理应是能够功成名遂而且身退的。

但我们看诸葛亮,刘备死后殚精竭虑事必躬亲匡扶幼主,最后星陨五丈原,虽演绎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圣贤之举,却没能真正达到道家功成事遂又能明哲保身的境界。

但三国时期,就有一位这样的能人,或许他才当得上当时天下第一谋士这个称谓。

他就是贾诩。

(由于不是主角,感觉颜值上都不太在线)

翻开贾诩的履历,可谓优缺点并存,好坏事都有。那又为何说他称得上第一谋士呢?

首先,贾诩能“自知”,太上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乱世中,自知的最大好处就是能保护好自己。

试想一下,戎马倥偬间,如果连身家性命都保存不了,能说这个谋士合格吗?

纵观贾诩一生,是三国时期众多谋士中少数能够得享天年的一个,从追随董卓到李傕、郭汜到段煨到张绣到曹操到曹丕,贾诩一生老板换了多个,还数次经历老板对自己动了杀机的危急时刻,但总能逢凶化吉,最后成为汉魏之际重臣,《唐会要》更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

不得不说,贾诩拨云见日,颇有自知之明。

其次,贾诩自知同时也知人。

最能证明贾诩知人之智的就是在劝张绣投降曹操一事上。

史载,贾诩辅佐张绣时,屡出奇计,打得曹操落花流水,就连曹操大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都命赴黄泉,但随后贾诩帮助张绣准确判断曹操形势,促成张绣归顺曹操。

归顺曹操的结果是张绣封侯,和曹操结了儿女亲家,贾诩更是在曹操账下恩宠有加。

我打败过你,再归顺你,才会更加得到重视,今天,用在职场跳槽方面也适用。

最后,贾诩还能知天下,能在纷乱头绪中看出时局发展的势头。

贾诩归顺曹操后,曹操要顺江东下讨伐孙刘时,贾诩曾经劝阻说应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赤壁一战大败而归。

后来曹丕上位,也问计贾诩:“我想统一天下,吴、蜀应先征讨哪个?”贾诩坦言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刀兵,曹丕不听,最后也无功而反。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效力凉州、献计张绣、劝绣归曹、离间马韩、支持曹丕等等这些成功案例,都是贾诩眼光深远,算无遗策的良证,可能够知己也知人更能知天下大势的谋士贾诩,却为何不如诸葛亮般被世人传颂?

或许正是因为他虽谋略过人,但缺少了为天下苍生以解倒悬的大智慧吧。

这样看起来,贾诩身行既合道,却又不合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