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名为《北大毕业的美国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 年春节不归决裂,拉黑父母 6 年》的文章曾在网络流传,引发了关于“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网络大讨论。

  目前看来,评论呈现两极观点。有些网友很有共鸣,理解并鼓励支持王猛,同时翻出自己童年的“黑暗历史”和“苦痛遭遇”,一起向父母们发出声讨。也有些网友批评王猛不知感恩,认为他把责任推给父母,是不成熟和不理智的表现。

  我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翻阅了这篇报道的原文,阅读了 10 余篇网络评论,并静心思考了许久之后,我决定动笔写下我的四点思考。

  在此,我想以一个纯粹心理学者的中立角度,去解构这个“人人受 伤”的三口之家,去思考隐藏在控诉和委屈背后的心理机制。

  思考一:思维差异导致沟通鸿沟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与其家庭环境、个性特点和生 活经历息息相关。

  王猛对父母的满腹怨恨不可排解,不得不撰写万字长文以作发泄。

  父母直到今天,对儿子为啥对那些凡尘琐事如此念念不忘、耿耿于怀而感到无法理解。当我看到这些时,我便知道,这场亲子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其实并不在于父母对孩子的不理解,也不是孩子对父母缺少感恩之心,而是双方关注的焦点和归因方式完全不同。这样容易导致面对同样一件事情,双方各自的解读呈现让人瞠目结舌的巨大分歧。

  王猛的父母出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那一代人的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比如遇到事情不愿意麻烦别人,总是自己想办法解决,所以他 们经常做内归因,就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从王猛的万字长文中,我 们可以很清晰地判断出,他是一个外归因的人,就是说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更习惯从外部环境找原因。

  举个例子。王猛说,他上高二时,希望父母跟校方反映一下学校的学习环境不好。而父亲当时不仅没有这样去做,反而告诫他,“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在父亲看来,当儿子与环境不相容时,应该是儿子自己主动做出改变,学会与环境相处,哪怕环境中的某个人不好相处。这 种处理方式不是父亲刻意要拒绝儿子的要求,而是他觉得“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才是正确的做法,因为父亲自己就是这样走过人生的,这就是他的思维方式。

  但是,在王猛看来,父亲的这种做法,就是毫不顾及他的感受。所以,他认为,他周围学习环境差,不是自己的原因,而是父亲不去找学校导致的。他十余年来以决绝姿态离开家庭,不是自己找不到与父母和平共处的方法,而是他认为,这是父母对他持续伤害的结果。离开家庭,不是王猛刻意去逃避责任,或者单纯发泄情绪,而是他的这种归因 方式带来的结果。

  王猛的母亲在接受采访时说,“搞不懂他是啥原因”,到如今都不能 理解孩子所说的“控制”。

  从这个角度说,王猛和他的父母一方来自火星,一方来自金星,“彼之蜜糖,吾之砒霜”这句话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另一种解读。

  思考二:父母的爱,表达有误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我并不认同。

  父母错了,那就是错 了,没有什么可辩驳的。

  但是,我认为,王猛父母的问题不在于态度, 而在于能力。一是表达能力,二是共情能力,三是养育能力。这种种问题,都可以从王猛的万字控诉中看到影子。

  比如,王猛上小学时丢了文件,找回后发现被人乱涂乱画,妈妈的回应是,“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比如,上高中时,他向父母反映,调座位后自己的身边环境变得糟糕,父亲开始质问,“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哼。”

  比如,王猛上小学一年级时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嘲笑,直到王猛读大学时,这种嘲笑的声音依然在耳边。他指责父母在他面对这些嘲笑的时候没有予以保护。

  在王猛的眼中,母亲对外界所有伤害他的人和事反应冷淡、无动于衷, 父亲甚至会反过来责骂他,从不顾及他的感受,父母是如此的冷漠无情。

  可是在我的眼中,我只看到了一对笨拙的、不会表达爱的父母。亲情是天生的,爱则需要学习。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爱的表达未必正确。

  “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其实是在告诉孩子,外面人心险恶,你要学会自我保护。

  “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其实是想表达,不要因为成绩好就骄傲,不要总想着得到特殊待遇。

  “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也只不过是想说,你该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好可以应对各种人。

  这场亲子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父母对孩子的不理解,也不是孩子对父母缺少感恩之心,而是双方关注的焦点和归因方式完全不同。这样容易导致面对同样一件事情, 双方各自的解读呈现巨大分歧。

  这些话的确很生硬,很尖锐,但里面包裹的情感是有温度的,是父母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在教导儿子。我们不能因为王猛父母选择了错误的 表达方式,就连同他们的爱子之心一同否定。

  他们爱孩子的心没有错,他们希望孩子能吞下委屈、适应社会的初 衷没有错,但是他们传递价值观的方式错了,没有理解、没有共情,只 有强势、只有说教,还伴随着语气上的冷嘲热讽。这在孩子看来是“冷 漠”,是“控制”,而在父母看来是“关爱”的表达。

  态度可以转变,如果王猛父母是态度问题,有很多办法可以让他们转变态度。但是,他们是能力出了问题,表达能力、共情能力、养育能力只会随着时间流逝保持相对稳定。也可能王猛的父母也是在这样的表达方式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潜移默化地习得了这种不会让孩子感到被关爱、被理解、被支持的表达方式。

  正是由于这些能力上的不足,导致家庭出现了纷争,也恰恰是由于这些思维和表达方式根深蒂固,让父母很难改进和提升,同样是由于这些能力上的不足,爸妈们根本无法理解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思考三:心理学助你追根溯源,更应助你成长

  王猛是一名 80 后,曾是四川某地级市的高考理科状元,属于别人眼中的“学霸 ”。

  本科在北大读生物专业,因为他觉得自己性格上具 有“内向、敏感、不善交际”的弱点,所以本科毕业后前往美国排名前 五十的大学学习心理学,希望通过心理学的学习解决自己的心理症结。

  可是学习心理学之后呢?他将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归咎于父母的控 制、不理解、不支持,十年中仅回家一次,停留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几年前留下一封长信后,删掉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以示决裂。

  我相信,王猛的确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了伤害。作为一名心理学者,我也很欣慰他愿意选择心理学努力救赎自我。可是,遗憾的是,学完心理学,他对父母的怨恨有增无减,把自己身上的所有问题都推给了父 母,指责父母是“罪魁祸首”。

  至此,我只能说,王猛啊,你的心理学只学了一半!

  心理学讲记忆是会骗人的,我们记住的未必是真实发生的;心理学讲人格是多维的,王猛只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心理学讲内归因和外归因, 王猛在面对家庭问题的时候只一味做外归因;心理学讲事物是平衡的, 他只记住了父母给他的伤痕,没有片语提及父母曾带给他的美好。

  心理学提倡宽恕和包容,因为宽容别人,才能放过自己,我只看到了王猛埋怨和憎恨;心理学讲逃避是一种不够健康的压力应对方式,王猛依然选择一走了之;心理学讲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王猛却迷失在一 味的外部责问中。

  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自己身上的性格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形成性格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心理学可以指导我们如何面对伤痛、 完成自我成长。显然,王猛用心理学作为弓箭,奋力地射出了他的怒火;却忘记了,心理学可以成为良药,帮助他治疗内心的创伤。

  著名心理学者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血淋淋地揭开了原生家庭的伤疤,树立了“原生家庭伤害”的概念,但是却没有告诉我们青年一代,该如何去治愈伤痛,又该如何与父母和解。

  思考四: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

  不建议像王猛一样逃离家庭。逃跑本身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但是 并没有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王猛与父母“断舍离”之后,并没有改变 亲子互不理解的现状,也没有为弥补伤害做出什么正面贡献。虽说时间 能够医治伤痛,可时间同样也会拉远心灵距离。

  就像在临床咨询中,我遇到很多来访者,因为与父母之间不愉快的经历,而选择远走他乡,美其名曰在外打拼奋斗,其实他们自己知道, 真正的原因是,他们不知如何去回归家庭。

  尝试理解父母的养育方式,学着原谅父母无心的伤害。我们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受那个时代的影响,父母们自身也成长于传统家庭教养方 式,虽然他们的方式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存在一些危机和隐患,但 并非全然不好。

  我们的父母愿意用生命去捍卫子女的幸福,却不愿意当面夸一夸我们,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观念就是“骄傲使人落后”“棍棒底下出 孝子”,他们也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长大的。在他们心里,爱是不需要说出口的,知道就好。

  全盘否定原生家庭教育的人,其实就是在全盘否定自我的成长经历和曾经滋养我们内心的美好,将伤痛无限放大。这种做法并不会让你感到快乐,只会让亲子两代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无法弥合。

  一位朋友曾经跟我说,她长到三十几岁,父亲从来没有夸过她一 句,永远是批评和指责。她考了全年级第二名,父亲则问“第一是 谁?”;当她努力考到了年级第一,父亲又说“成绩代表过去,有什么 可骄傲的?!”这些话让她很伤心难过,以为父亲根本不爱自己,甚至 一度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可是,在她得了急性肾衰竭、需要换一个肾时,年近七旬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用我的肾吧!一个不够,就两个 都拿去!只要能救我的女儿。”直到那一刻,她才真的相信父亲对自己浓浓的爱,只是一直用错了表达方式。

  最后,回归到王猛事件。我的观点是,我们可以通过原生家庭追根溯源地寻找原因,与现在难以理解的种种和解,在找到症结之后,不断自我完善。请不要把所有的错误都归咎于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为自己的不完美找个完美的理由。

  文章来源:《用得上的心理学》

  作者:王明姬

  青豆书坊出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