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资源载入中...

英国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便日益加剧。在外国输入中国的商品中,除鸦片之外,棉纺织品所占的比重最大。外国棉纺织品在中国的倾销,很快占领了中国广大的市场。清政府中,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作为富国的一项措施。光绪二年(

1876

年),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说: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既已家喻户晓,无从禁制。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大体意思是说,英国的洋布来了,竟然每年卷走咱大清三千多万两白银。为啥呢?因为洋布又便宜又好看呀,哎哟,想禁都没法儿禁。干脆这样吧,与其看著银子往外跑,不如洋为中用,咱们也建个机器纺织厂,自己织洋布还能富国呢。

两年后,这一想法得到朝廷准许,上海机器织布局由李鸿章主持筹建,地点设在上海,在国外订购全套机器设备。光绪四年(

1878

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始筹备,光绪六年(

1880

年),以著名学者、实业家郑观应为主拟定了《上海机器织布局招商集股章程》,从办厂的动机目的、招商集股、购机、买地、建厂到生产、销售、赢利分配,以及商办、用人、发展前途等,都作了明确的计划和精细的计算。

上海机器织布局设在杨树浦,订购了轧花、纺纱、织布等全套机器设备。在筹建之初,郑观应就向李鸿章递上呈文,要求「酌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饬行通商各口,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于限内另自纺织」,并要求对该局产品「准免厘捐并酌减税项」。经李鸿章奏准,「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该局所产布匹,如在上海销售,免完厘税,如运销内地,仅在上海新关完一正税,概免沿途厘税。这是上海机器织布局享有的特别专利权和优惠待遇。

光绪九年(

1883

年),上海出现了金融倒账风潮,银根奇紧,股票大幅度下跌,存有大量票据的织布局出现了危机。织布局在股票票价下跌的情况下,股银亏折。光绪十年(

1884

年)中法战起,郑观应应彭玉麟的邀请,前往广东,银钱账目交由盛宣怀接办。此后,织布局主要负责人几经更换。此后,织布局主要负责人几经更换,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初七日(

1889

12

28

日)正式开工。中国第一家棉纺厂上海机器织布局在上海建成投产。历时

10

年,几经波折,织布局终于在上海抢滩成功。织布局从弹花、纺纱到织布全部设备均从美国引进,并请美国技术人员担任总工程师。织布局拥有纱锭

35000

枚,布机

530

台。自投产之日起,上海机器织布局就生意兴隆,获利很高。上海机器织布局用的动力头道粗纱机是

1894

年英国制造的,为华盛纺织总局原有设备之一,是我国现存使用最早的动力纺织机器。

光绪十九年九月初十日(

1893

10

19

日),一场大火将整个工厂烧毁,损失惨重。这次火灾因此成为中国第一次棉纺织厂大火,似乎象征和预示著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历程。该厂西面为账房和工友所居之处,东面为轧花纺纱女工捡花、机器织布、堆货栈房等处,整个厂区规模非常宏大,布置得井然有序。轧花机器设在楼上,而花子则堆在楼下。大火起于清花厂地板下清花机下面的地沟,当发现冒烟时,工人将地板掀开,本来阻燃的废棉花接触大量空气,火焰爆发腾起。顷刻冒穿屋顶,延及三十余丈外的棉花间,不可收拾。屋面是用牛毛毡和柏油(沥青)制作,易于燃烧。此处离黄浦江不远,取水并不困难。但皮制的洋火龙已有很多损坏的,取水不灵便,许多火龙反而被火烧坏。

织布局的人连忙骑马车赶往英法美租界,请他们的火龙来救火,却遭到洋人的拒绝,理由是:工厂在租界之外,不便前往。这样,大火从上午

9

时烧到晚上

7

时,前后烧了

10

个小时,烧毁清花厂、弹花厂、织布厂、机器厂、生火间(锅炉房)、棉花仓库、棉纱仓库、洋布仓库以及工人宿舍等共计

600

余幢(间),机器销熔,变成一堆废铁,还烧毁一批棉花,总计损失不下白银

150

万两左右。

1893

11

月,李鸿章派盛宣怀会同上海海关道聂缉规负责恢复织布局,重新募集资本

100

万两,再次抢滩上海城。最后,在织布局旧址上设立了机器纺织总厂,规模更大,织布机达到

750

台。改名「华盛纺织总局」,仍为官督商办,还在上海、宁波、镇江等处设立

10

个分厂。至光绪二十年八月(

1894

9

月),华盛机器织布总厂部分投产,隆隆的机器声再一次奏起了民族纺织工业的交响曲。后又改名为「又新」、「集成」、「三新」。

1931

年被我国的纺织巨头荣氏家族收购,更名为「申新纺织九厂」,同时也成为中国民族资本棉纺织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建国之后,申新九厂成为了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改名为「国棉二十二厂」。

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当时,已有工人数千人。在中国棉纺织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开设机器织布厂,仅

1897

年至

1912

年,

15

年间就新开机器织布厂约

60

家,从地域来看,北至奉天、长春,南到广州、闽侯,东至上海,西到重庆,可谓遍地开花。本土机织布因工价低、运费省等,成本与价格比进口洋布更低,从此,民间俗称的「洋布」,不再是外国进口的棉织品,而成为机织布的通称。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