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享受著科技带来的便利,大幅减少获取知识、产品所要付出的时间及金钱,也让生活变得多元精彩。然而,我们有变得更快乐吗?我们的生活真的有变得更好吗?

与互联网相关的科技行业,过去几年被许多年轻人认为是最酷、最具创造力,且能赚到最多钱的行业,但近年来却有愈来愈多的负面声音出现。

325637.jpg

这里分享畅销书作家大卫.布鲁克斯在《纽约时报》的一篇专栏文章,其中说到如今人们对大型科技公司的三点主要批评:

第一,它们正在伤害年轻人。各种社交媒体都说他们致力于帮助人们终结孤独,其实它们反而增加了人们独处的时间,让人际交往变得浅薄,增强了人对社会的排斥感。另一篇报导指出,根据调查,美国人觉得自己没朋友的比例,是Facebook问世之前的三倍之多,也为这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第二,它为了赚钱故意让人们上瘾。科技公司雇用一群脑神经科学、行为心理学的专家,加入产品开发团队,在产品中设计添加各种容易让人上瘾的机制。因为唯有让人们不断使用他们的产品、平台,他们才能卖更多的产品给人们,或者从其它业者那赚到大笔的广告费。

第三,像是Facebook、Google、亚马逊、苹果等大型科技公司,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一旦有新创的、有潜力的科技公司要冒出头来,它们就会设法尽早收购它们,不让它们未来有机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这不仅大幅侵入用户的私人生活,同时也严重打击比它们小的竞争对手,对创新、市场公平竞争都有害。

 

除了以上三点,最近Facebook上流传的假新闻、网购诈骗也是闹得沸沸扬扬的,公众舆论要求Facebook应该提出具体改善策略,有效打击假新闻及网购诈骗。Google虽然没有爆出严重问题,但在这种酸民文化肆虐的时代,Google搜寻结果很容易过度放大少数人对企业的负面评价,无法反应真实的状况。有不少良善企业深受网路负评困扰,甚至因此而倒闭。

亚马逊提供低价的产品、便利的购买流程,让人们有能力、快速的买更多。而为了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厂商就要制造出更多产品,加速消耗地球资源。此外,人们买更多却不见得更快乐,因为欲望只会不断的被扩大,永远填不满。最后,苹果的手机让人们上瘾,注意力缺失,同样也降低了人们的学习成效及工作表现,甚至衍生出各种心理疾病。

facebook.jpg

当然,科技对人们生活、心理的危害并不只限于大型科技公司的产品。举例来说,如今,有愈来愈多的交友软体出现,看似能够帮助人们扩大寻觅对象的机会,但实际上,这些交友软体的出现,只不过是因为人们生活型态的转变,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了弥补其空缺而创造出来的产品。可是若依赖这些交友软体,反而进一步压缩人与人实体互动的能力,结果就是让人与人交流的能力继续弱化。

生活在现代,我们很难跟网路科技断绝关系。然而为了更好的生活品质、更健康的心理、更卓越的工作表现,我们应当警觉,有意识地与科技产品保持适当距离,并且多花一些时间在强化逐渐被科技弱化的能力才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