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所有解决的都是“以英国(英美)主导的世界秩序”问题。德国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面临着比日本、美国更不利的局势。因为英美日法四大强国之间的关系比较牢固,而德国在当时的六大强国中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

为此,德国从次强中选择了两个朋友,但从选择上,这两个朋友与交恶沙俄上说不值得。由此,我认为德国在选择盟友问题上犯了失误,将历史和现实、未来敌人混淆了。

(1)六强的四对一一形式,德国只能从次强中选择朋友

美国自从1812年战争,被英国烧了首都但却保持了独立状态后,不再敢向北发展,拼命地向南侵略他国、占领并分裂了墨西哥,使其元气大伤失去与美国争强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追随“英国”。直到1898年“美西战争”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才真正地开始走自己的路。

比美国稍微崛起要晚的日本,则在“甲午战争”后,面对“三国还辽”时被沙俄、德国“欺负”心怀不满。特别是对沙俄,由此,“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英日逐渐走近,最终,在1902年正式结为“同盟关系”。

战略盟友要区分三种敌人,谈德国一战时朋友圈选择性错误

法国的宿敌,在经历了三心二意的“法俄同盟关系”后,则在1905年彻底走向尾随英国追求自身利益的阶段。

也就是,在1905年开始,整个世界的格局就是四一一形式。两个“一”德国和沙俄之间的关系同样比较差。其原因一方面是历史原因,“莫斯科公国”14世纪开始由弱到强的六百年里,德意志民族就在和斯拉夫人一直在争夺对中东欧地区的主导权。

俄罗斯先后打败了金帐汗国、鞑靼人的克里米亚汗国、立陶宛、波兰-立陶宛、瑞典等诸多对手。他以“罗马第三帝国”为旗帜,对领土有着极大贪婪,同时无论欧洲还是亚洲都在拓展。因此,在南欧地区也与德国、奥匈帝国发生矛盾。无论是近代还是古代,德国和沙俄都是不可能做朋友的国家。

因此,德国先后选择了次强之国奥匈帝国。然而,奥匈帝国却是一个表面强大,实际上非常脆弱且危险的国家。

(2)两大次强成为盟友: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1526年,哈布斯堡王朝吞并了波西米亚和匈牙利王国,建立了奥地利帝国。1867年,奥地利改称奥匈帝国。为了激发匈牙利人对奥地利地忠诚度,因此,开始实行“二元结构治理方式”。

“二元结构”就是:一个首脑执行统一的军事、外交、货币政策,但由两个政府(奥地利、匈牙利)去执行,由两个议会进行监督。

战略盟友要区分三种敌人,谈德国一战时朋友圈选择性错误

有些人经常拿奥匈帝国作为世界强国,其实,从表面的硬实力看,奥匈帝国只是区域强国,领土面积居欧洲第三、人口居欧洲第三、军事科技居欧洲第三。其综合实力仅次于英德,位居世界第四。但实际上,因内部矛盾导致它的“纸上实力”难以成为“实际实力”。

奥匈帝国所在的位置非常尴尬,它是所有强势势力角力的中心地区:英法意俄和奥斯曼五个国家都在争夺巴尔干地区。因此,奥匈帝国内部关系过于复杂,可以用“7种宗教、11个强势民族3大后援”解释。

7种宗教以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为主;

11个民族以奥地利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克罗地亚人、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意大利人等为主。

3大后援即沙俄(东正教)、奥斯曼帝国(伊斯兰教)、德国(天主教),同时英国、法国、意大利也是这一地区的常客。

“一战”失败后,奥匈帝国分裂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等诸多小国。

对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来说,更是和当时的中国被划为“病夫”一类。作为亚洲与欧洲文明对峙的代表国家,奥斯曼帝国与欧洲所有列强都有很深的矛盾,几百年来,它与英法俄奥意不断地在巴尔干地区交流。

战略盟友要区分三种敌人,谈德国一战时朋友圈选择性错误

奥斯曼穆罕默德五世(1908-1918在位)

奥斯曼帝国进入19世纪后开始衰落,像欧洲的巴尔干地区、东欧地区、外高加索地区开始动荡,有些彻底成为他国领土。例如匈牙利就成为奥地利的领土。非洲的埃及、利比亚、突尼斯、埃及等国家实际上已经沦为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殖民地。

作为德国的盟友,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仍然是一个“极其畸形的联合”。对奥斯曼来说,只是一种“两害相较取其轻”地选择。

(3)“一战”是帝国间的战争,副产品是促进了各民族的独立实力增强,但仍改变不了被“列强”欺负的命运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意图挑战“英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形成的帝国间分赃不均而爆发的大战。因为,美国和日本在当时,都需要依仗“英国的‘日不落帝国’实力”来扩展自己的实力。特别是日本实力尚不强,很难与欧美强国相比,更重要的是,日本和沙俄都把侵略目标放在中国。

虽然,“日俄战争”中,日本打败了沙俄,但沙俄的实力并没有受到根本打击,也就是说为了欧洲大本营和欧亚整体利益考虑,沙俄只是暂时停止了“积极侵略中国”的步伐,对于这场战争并没有用全力。相反,日本则是以“国运”作为抵押。

因此,“日俄战争”后,日本依靠英国的幅度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因为,“日俄战争”后,美国势力开始增强。特别是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之后,美国意图进入中国的目的非常明显,以修筑铁路为名,美国在1905年后几次试图进入中国东北都被日本强力拒绝。最终两国达成协议,日本不进入东南亚,特别是菲律宾、美国也不进入中国东北地区。

战略盟友要区分三种敌人,谈德国一战时朋友圈选择性错误

英国国王乔治五世(1910-1936在位)

美国对英国在当时已经不再“依靠”,因为从经济、科技实力上说,美国因为有拉美后院的大部分“做主”权,已经超越英国。只是在军事实力、国际影响力方面不如英国。但因为两国历史文化的渊源,在“国际秩序”上的讲解等方面思想高度一致,所以,英美关系相对更紧密。

因此,同是新兴帝国,美国和日本与德国的发展道路是不同的。正如“俾斯麦真认为殖民地是累赘吗?思想不要这么死板”一文所说,德国无法走“金融帝国主义”方式,且欧洲可被殖民的地方很少了,除了非洲,亚洲、拉美都已经有了各自的强势列强,也就是英美。因此,为了劳动力、原材料市场,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等,“一战”爆发了。

(4)“一战”中,德国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分清“历史敌人”、“现实敌人”和“潜在敌人”

在国际关系中,“现实敌人”永远是最该重视的,“历史敌人”只要不伤害“现实利益”可以忽略,“未来敌人”也就是“潜在敌人”的重要性自然要低于“现实敌人”。

更重要的是“现实敌人”也要分世界范围内与区域范围内;最关键伤害、次要伤害等诸多等级。因此,对于敌人要进行明确划分。在这点上,英国做得就非常好。早在1907年,英国统治阶层就已经明确德国是最强大、最危险、最现实的敌人。

战略盟友要区分三种敌人,谈德国一战时朋友圈选择性错误

威廉二世

德国崛起后,在殖民地和海洋两大方面对英国有了重大的冲突,英国和德国互相视为最大竞争对手。殖民地问题在进入20世纪后,其地位已经降低。但是“海洋霸权”则是英国更看重的地方,在之前的19世纪、18世纪对于“海洋霸权”也就是殖民地通道问题也同样看重,但19世纪后期“海洋霸权”成为英国最看重的的“国际秩序因素”。

而这一时期,德国在海军建设上大力拓展,让英国觉得非常担心。“一战”前,在马汉的“海权论”影响下,威廉二世疯狂发展海军。其海军发展速度非常迅速。1914年,德国拥有新战舰232艘,名列世界第二,但仍然不足英国的70%。

尽管事后证明,德国的海军战斗力很弱,整个“一战”都没有完成“突破英国海军围困,使德国走向大海”的战略任务。

但战争没有打响前的势头,是让英国非常害怕的。要知道,英国是世界性帝国,在各个大洲都有自己的利益。德国在欧洲虽然海军实力不到英国的三分之一,但德国只需要“集中拳头”打你的“分开的手掌”。虽然德国的绝对实力不如英国,但两者的相对实力就差不多了。

当然,“战舰数量”只是海军能否打胜仗的一个因素,其他因素其实更重要。比如你的指挥能力、战略战术规划、战舰建造的水准以及建造时的理念是否正确等等。

面对着德国海军的发展,英国的外交部官员克劳(1864—1924),在1907年1月就向爱德华·格雷提交了《关于英国德国与法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之后向国会提交报告。其主要核心就是认为:德国野心勃勃,英德将不可避免地爆发冲突。

战略盟友要区分三种敌人,谈德国一战时朋友圈选择性错误

奥匈皇帝约瑟夫一世(1965-1916)

报告中说:德国的目标就在于称霸欧洲,我们的让步只能加大德国夺权的胃口,英国绝不能放弃与法国的同盟(并对德国进行抑制)。英国只有大力保卫在海外的利益,如此才能最好的加强英德之间的良好关系。

“一战”前,克劳就积极主张“先发制人”,首先对德国海军发动战争。

相反,德国和沙俄没有直接冲突,德国的殖民地主要在非洲。

总结:现实敌人、未来敌人

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才是沙俄的直接竞争对手。沙俄对于德国来说仅是“未来敌人”,德国为了盟友的利益与沙俄为敌其实很不值当。

德国和英国必然成为敌人,这是“秩序掌控权”的竞争。德国和英国在思想、文化、利益获取道路上都有巨大分歧的,因此,英国不会把“秩序掌控权”交给德国。这和英美关系完全不同。英美其实属于一体。

无论沙俄先打英国还是先打沙俄,或是英俄一起打,英国地选择都是与德国为敌。

英国属于世界性帝国,沙俄和德国属于区域性帝国,德国首要的现实的敌人是英国,英国不会允许德国先去打败沙俄再和自己去竞争。因为,沙俄和英国的竞争也是区域性的而不是全球性的,如果打败沙俄再与英国竞争。

那么,德国实力扩大后将对英国多么危险?因此,英国不会坐视德国做大。为此,英国和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其关系日渐缓和,就证明沙俄已经放弃竞争。

在这种情况,只能联合沙俄共同应对英法,之后再谈论什么历史的和未来的冲突。德国的心太急躁了。这也是,未来突破“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国家们应该吸取的。选择朋友、盟友是必须的,他们要共同面对同一个主要敌人,如果盟友间实力差距较大,那么,就应该想办法弥补短板。不能瘸腿儿去迎战别人的朋友圈。

战略盟友要区分三种敌人,谈德国一战时朋友圈选择性错误

美国总统威尔逊(1913-1922)

有盟友的价值就在于盟友圈的实力间竞争,而不是一个国家或两个国家一边对阵敌方朋友圈,一边还要帮着朋友圈内的其他盟友。使朋友圈竞争变成个人与朋友圈的竞争。

因为奥匈,德国失去了沙俄、意大利等潜在盟友,其实是不值当的。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德国在当时因为自身狂妄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混淆了“现实敌人”和“潜在敌人”的关系,从而两种敌人一起打。

俾斯麦真认为殖民地是累赘,反对殖民战争吗?并非如此

邻居搬不走盟友没得挑,德国的悲哀就在于此

西域三强:弱势大唐隐忍自强终败西突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