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一出“女老师罚站学生,被带到派出所”的闹剧。

株洲育红小学的一位女老师,让一名因为迟到的学生罚站,后来学生的父亲,某派出所的副所长得知此事,竟把女老师带到派出所关了进7个小时。

后来事件调查清楚后,相关人员都受到了处罚……本来这只是一个时间观念的问题,最后却变成一场不好收拾的烂摊子。

这个例子虽然极端,但是也折射出“时间观念”在大家认知里不够重视的事实。

接手幼升小的老师经常反映这样一个问题:不少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经常随意迟到、请假,到了小学就暴露出了很多时间观念不强、适应能力差的行为:做事拖拉,不够时间吃早餐,不够时间写作业,学校组织活动也总爱迟到……

小的时候起,没有时间观念就已经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长大后带来的现实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那么,怎么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研究表明,孩子从3岁开始,就会慢慢形成时间观念。3-4岁他们会知道白天、黑夜,4-5岁知道昨天、今天和明天,5-6岁的时候就知道具体的几点钟了。

但他们对时间认知依然停留在非常模糊的阶段,需要大人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够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时间观念。

教孩子认识时间、感知时间

想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首先就要让孩子认识时间、感知时间。

时钟对孩子认识时间是最有帮助的,给孩子买一个可爱的时钟,最好是带有时针分针的,这样就可以教孩子认识时间了。

“你看,钟表里最长的,它是秒针,它转一圈是一分钟。”

如果给孩子安排对应时间应该做的事情,会让他对时间有更深的认知。

比如下面这张图,6点钟吃早餐,12点钟吃午餐,下午5点钟回家......这样每到固定的时间,孩子可以轻易的想到对应的事情,有助于养成时间管理的习惯。

认识时间后,孩子们会知道一天有24个小时,一个小时有60分钟,但是一个小时或者10分钟到底有多长,他们往往还没有概念。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些“闹铃游戏”来帮助孩子感知和预估时间。

可以跟孩子玩一个“木头人”游戏,规定大家5分钟之内都不能动,然后设定好闹铃,等闹铃响了,孩子也就理解5分钟的长度了。

生活中也可以随时让孩子体会具体的时间段,“刚刚我给你讲了15分钟的故事哦”“这一集动画片需要半个小时”......

随着日常的积累,孩子对时间概念得到了增强,等到可以比较精准地预估时间时,他的时间观念就会渐趋稳定。

引导孩子安排、管理自己的时间

了解时间的概念,只是孩子形成时间观念的第一步,掌握管理时间的能力才是重点。

引导孩子管理自己的时间,主要是建立孩子的时间次序感,学会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设定优先级。

美国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有一个著名的“四象限法则”,就是把事务分按照是否紧急、是否重要分成四个象限和对应的四个优先级,具体如下图。

在引导孩子管理自己的时间时,可以让孩子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罗列出来,然后教孩子根据“四象限法则”来区分事情的重要性以及紧急性,把想要做的事情进行排序。

在孩子进行排序的过程中,家长也可以跟孩子协商,把一些不是很合理的安排进行调整。调整完之后,可以跟孩子一起一个时间计划表,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加直观地知道自己的时间都花在哪些事情上了。

让孩子适当承担不守时的后果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没有时间意识,是因为家长一次次地替孩子承担事情的后果。

“好吧,这一次妈妈开车送你,下一次你自己骑车去学校!”

“好吧,我替你跟老师解释一下你迟到的原因,下次不许磨蹭啦!”

……

当你帮着孩子“擦屁股”的时候,就是在纵容孩子的不守时行为,此时在跟孩子强调下次要守时,即便他嘴上一个劲儿地答应,心里也会更加有恃无恐。

在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构成明显伤害的前提下,适当地让他体验一下不守时的后果,会是一种反向激励。

来不及吃早餐,就让孩子饿一上午;

来不及写作业,那就要接受老师的批评;

......

需要提醒的是:在孩子承担自然后果时,切忌借题发挥!

榜样的力量,做守时的父母

父母对时间的态度,也会极大的影响孩子。如果我们自己都时常迟到,那孩子自然也会觉得迟到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想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家庭里,如果家长都有良好的作息习惯,时间安排紧凑有序,做事高效不拖延,那孩子多半也会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功夫妈咪说: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是父母必须给孩子上的一堂教育课,而且这一堂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结束的。

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偶尔会有孩子不配合的情况,这个时候要减少对孩子的唠叨和催促,因为这会助长孩子的磨蹭拖延心理。

当孩子能够按计划或者按时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忘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