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杜牧虽然诗写得很好尚不在我的情感之中,李白和孟浩然却是我神交已久之人,不想把他们的「小失败」都抖出来。首先我要说几位「跑官」是为了一展抱负,成就一番伟业,就拿李白来说一不缺钱二不缺名,二十三岁已名扬四海,广交天下名士,挥金如土,和皇帝的亲妺妹也是至交好友。李白一直有一个长安梦,想把自己所学用于报效国家,「直挂云帆济苍海」,但是李白实在不宜为官。无酒不是李白,而有酒之李白却实不宜为官,不然也不会被皇帝赶出长安城……而孟浩然也不宜为官,缺少的是圆滑。为官者过柔则卷,过钢则折,能够长立不倒的好官一定是深喑为官艺术之人。杜牧的性格相比前两位就好那么一点点……

总之,天之大自有君飞翔之宇,水之广自有君泛舟之川,祝三位大诗人愉行……


李白,杜牧,孟浩然等著名唐代诗人「跑官」说明了什么问题?

社会的潜规则、官场的潜规则,其实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丛林法则。还没有哪一个雄性动物或者男人不想在竞争中获胜、出人头地,所以不管以什么相标榜、相号召,最终目的还是要胜出。

在那个遥远的封建时代,不像现代社会有那么多的成才、成就的渠道,有了名气可以套现,换成直接的、现实的金钱实惠,来满足生活,满足生理心理需求。作诗、当诗人、当哪怕著名诗人,其实都是无助于在社会丛林竞争中直接胜出;作诗甚至还不能直接当饭吃。比如著名的大诗人,称为「诗圣」的杜甫,其实一生都是在穷困中度过的,多数时候是靠朋友接济过活。当然,能交那么多朋友、真心实意帮助他的朋友,与他的诗才、诗名有关,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因诗所得。但是诗词距离富贵太远,毕竟还是穷困,还是不得意、不得过。在社会丛林最直接的胜出,其实就是在官场上春风得意。能掌得大权、成为一方诸侯,是呼风得风、唤雨得雨的最佳途径。

当然,文人或诗人求官为官,可以以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情趣相标榜;可以号称「报效国家,造福百姓,拯救天下,家国情怀」。但是,其内心深处、他心里的那点小九九,只有他自己才明白。历朝历代,文人名家为官的不少,但是最后的是非成败也还是要由后人按其政绩、政治实效来评说,而不是以他们的自我标榜作为标准。比如大书法家蔡京其实也是大文人,比如说秦桧据说还是考出来的状元郎、不错的文人;甚至皇帝又当如何?有大词人、大诗人、也有文章高手;但是最后他们的作为和成就,是不是像他们自我标榜的那样高尚高雅,也还是要以最后的实际政治成就来说话。讲到这个话题,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代大才女、诗词文章高手的上官婉儿,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她大概可以称得上「高雅」,但是政治情操真的那么高尚吗?实际上也是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治操盘手。后人的评价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的来看,并没有那么高尚。政治情操没有下限:投机取巧、改换门庭、卖主求荣毫无心理障碍。从政实际效果于国于民并没有那么样的实在实惠。至于蔡京秦桧儿成为遗臭万年的大奸贼。宋徽宗,宋钦宗则随著「靖康之耻」而成为「昏德公」、「糊涂侯」而成为历史的笑谈。

而且,道家还有一种所谓「以无为求有为」、「无为无不为「的曲线就官路线。以做隐士相标榜,所谓生逢乱世但求「独善其身」,其实不过是投机取巧的所谓「终南捷径」;是为了通向官场找出更便捷的途径:弄出点名气来,然后等著皇上「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来征招名士,以期更便捷达到做官的目的。

「不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从李白,杜牧,孟浩然跑官可以看到人性最底层的本色。他们后来的成就和历史形象,实际上是诸多因素塑造出来的。直接的跑官要官,实际上连「名士」「隐士」、连终南捷径的虚伪面纱都扯了下来,是丛林法则当中雄性动物的最直白表述。


唐朝是一个盛情开放的社会,李白、杜牧、孟浩然是唐朝诗人中的明珠,李白追求那种放纵自适、超然洒脱的自由精神;杜牧追求寄情声色、田园风光的生活,说到唐朝著名诗人,不得不想到孟浩然,孟浩然佳作如林,唐诗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唐朝的繁荣辉煌,其中以唐诗算是成就最高,它是一代唐朝文学的标志,体现在诗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和恢弘的气度,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当时很多的诗人受到了打击,唐诗也逐渐成衰败,此时诗坛中一位诗人异军突起,创造了唐诗又一个辉煌,这个人就是杜牧。

唐代诗人在经历过十年寒窗,到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才能得到官职,也算是生活有了保障,那些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如果因为某种机遇被皇帝赏识,他们的生活也是有了保障,唐代多的是诗人,在这个群体中有不少是落魄诗人,这些落魄的诗人生存之道求学、跑官。

就比如拿李白、杜牧、孟浩然等唐朝著名诗人来说,他们努力学习想忠心报效国家,但是无奈现实很骨感,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跑官」,其实我觉得诗人「跑官」跟唐朝的科举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古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在皇帝旁边有人给你提拔,你就会顺风顺水少有弯路。

那个时候唐朝科举制度规定了,如果不是本地的求学者,就必须要参加初试以及复试的考试,也就是想金榜题名需要付出比本地求学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在皇帝旁边有人推荐就可以直接免去初试考试,这是节约求学者很多时间跟精力,因此唐代很多诗人都选择了「跑官」,其中包括著名诗人李白、杜牧、孟浩然都进行了跑官,目的就是免去科举考试中初试这个流程。


这几位著名诗人跑官,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从社会方面来讲,当时的人想要出人头地还得去找贵族豪族推荐。

第二,从诗人本身来讲,他们是希望自己经世致用的想法能得到施展的机会,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下面展开来讲一下。

隋唐时代依然是世家大族在掌控著朝政,听说过关陇贵族集团吧,这个集团几乎控制了从北朝到隋唐的整个朝局。

普通人想要谋得一官半职,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科举,一个是豪族推荐。

科举在一开始的时候,录取了就直接安排具体官职具体工作。但时间稍微往后一点,即使科举中了进士,依然需要有关部门给你授一个实职,你才能有真正的官职职权去施展自己的抱负。

怎么得到实际职位呢?还是需要有皇上或者权贵的赏识推荐。即使在民间有了一定的名声,但如果没有贵族豪族帮你推荐,那也是不行的。

成语「终南捷径」,说的就是卢藏用在中进士后得不到实际官职,就跑到终南山修道,借自我炒作之计,才得以被武则天赏识而得到官职。

这些诗人他们是迫于这个现实的社会状况去跑官,没有办法。

第二,诗人积极的跑官,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们应该是看到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有一些个人的政治理想或者想法,需要去实施,因而就要谋得这个社会的职位。

从这一点也说明这几位诗人应该是关心社会、了解社会,想要为社会做一番事业。

(完)


《自由体诗》

——(李白,杜牧,孟浩然)

跑官只因是偏才。入殿试考难上来。

虽也苦读寒窗日,国论不够议不开。

——(于国无望)

不能入士便清高,自命自傲自逍遥。

或隐山林或纵横,最终恰如小儿跳。

——(诗)

诗里无有治国才,君王笑笑远放开。

任凭狂傲在当世,抚民安邦不用来。

——(诗)

当时写诗称好呼,费尽心血难换肉。

油盐柴米俱不到,抱著废纸向穷途。

——(诗)

古人写诗与今同,今人写诗穷更穷。

若靠诗文换柴米,早已饿死荒野中。

——(随笔)

后人崇尔百般才,毁君谤相小人坏。

其实君才仅有限,会点诗文皆堪哀。

——)注解。毁君,指,骂君为昏君,谤相,指,丞相为奸相,小人,指,君王身边的奸臣。


这个要了解下古代关于"知己"的论述,好象撕开了古代人际关系的一角,我们现在谈知己的意思好象是指互相了解,也就是你懂我啊。但在古代怎么变成了「求知己」?这个「求」字何来?

  

  让我们一起穿越一回到唐朝来看看一个人想参加科举考试,他需要哪些条件。

  

  首先考试就需要读书这是自然的,但是在唐朝书籍和老师都是稀缺资源,你要想读书,你就需要有钱。唐朝佛教兴盛, 虽然有了雕版印刷术,但大部分都是用在宗教书籍上。所以平民买书的钱很贵。再则你需要请个好老师,再走点关系。但这只是第一步。

  

  然后你会发现唐代科举是一年一考,对于非长安考生来说,每年必须经过初考,然后进长安参加终考,如果没考上,又要回原籍准备来年考试,古代交通不便,这样大部分时间都耽误在路上了。所以,许多落榜考生会留在长安,等待来年科举。但是根据唐代法律,如有高官推荐,则考生不用参加初考。

  

  因此,落榜考生会制作行卷,就是将自己的诗文抄写在长卷上,拜谒高官,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比如李白还有句诗:「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即是干谒。这韩荆州是荆州刺史,是李白通过孟浩然认识的。是一位爱才惜才之人,孟浩然希望通过韩荆州让李白有机会一展抱负,建功立业。李白也借此机会向韩荆州写了求荐书。这就存在一个巨大的、非制度的因素,贵族之间往往会互相请托,免于奔波,而平民子弟如干谒无门,就不得不将大量时间消耗在路上。

杜牧也一样他祖父杜佑本来就是前朝宰相,后来的很多门生包括沈传师都跟杜家关系非常好。所以杜牧二十六岁中进士及第,然后中央挂个职,又在地方上沈传师那做官当幕僚都很正常。当然杜牧本身才学也很高,配的上这份职业。

所以你会明白一句话什么叫「引为知己」,知己是需要引见的。否则只能象杜甫一样站在雨天的泥巴地里,瑟瑟发抖。

欢迎关注「文史诗词说」,如你关注,我必关注你,带给你更多精彩内容。


谢谢邀请。

我简单说下。

唐代开国后的一百多年,由于统一安定,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力大有发展。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加强统治,也大力选拔人才,进入官僚机构。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知识分子有进身的途径和殷切的愿望,说明了他们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都抱著积极乐观的态度 ,如题主所问,李白、杜牧、孟浩然等等都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现了积极蓬勃向上的精神,渴望为国为家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也即「跑官」。

比如李白,一生到处奔走,希望「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并一再表示「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并断然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积极奋发渴望为国为社会的精神,历来起到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作用。

现实和浪漫的理想是有距离的。尤其是李白本身十分厌恶泥古而不通今、虚伪又迂腐的儒者,对孔孟思想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束缚,是相当鄙视的;再加上太白才华横溢抱负很高,对于玄宗赐翰林这一清秘而不预实权的职位,内心是不以为然的,太白曾说过「倡优同畜」和他「辅助天下」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因此李白不安于充当侍臣,加上又受到同僚中人的谗毁,仅在宫里待了不到两年,便被老迈昏聩的玄宗「赐金放还」了。

以后,李白便长期过著漂泊流浪的生活,也得以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加上李白本身是一位浪漫主人伟大诗人,因之给后人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歌瑰宝,这些诗歌瑰宝不但使山河增色,也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了永远的感染与熏陶。

综上简述,「跑官」对于知识分子是自然而然追求功名的必然之路,于国与个人都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进身途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其实和知识分子们的「跑官」差不多的道理,只不过起点不同罢了。


题主应将「跑官要官」和「毛遂自荐」区分开来,这三位诗人都是怀才之人,和胸无点墨之辈的跑官要官完全不同! 

唐代施行的就是科举选拔与毛遂自荐相结合的政策,在开元十五年(727年),就有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当时流行的就是怀揣诗文拜访位高权重的人,希望能得到推荐,而像孟郊一样能科举高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人毕竟是少数。

孟浩然、李白、杜牧虽然都「跑官」,但过程和结局却是迥然不同。

传说孟浩然与王维「侃大山」,适逢唐玄宗到场,让他咏诵自己的诗词,这本来是个在老大面前展现自己的绝佳机会,可惜孟夫子鬼使神差的咏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殊」句,惹得老大愤恨:你从没找过我,还在诗中说我不好?其后孟夫子除了给张九龄当了几年参谋,基本上就是徜徉山水之间,但也开魏晋谢灵运以来,唐代山水诗清淡自然之风。

李白应该说是毛遂自荐最成功的,但他骨子里的清高傲岸决定了他的未来。他通过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大力推荐,受到唐玄宗的热烈欢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并让他供奉翰林,成了皇帝的御用文人。但他热衷于和贺知章等「饮中八仙」玩乐,连玄宗召唤都不听「天子呼来不上船」,还借酒让高力士脱靴,最终被排挤出京。

杜牧祖父杜佑就是唐朝的宰相,自己也绝顶聪明,一篇《阿房宫赋》就使得已经退休的太学博士吴武陵赞叹不已,硬要走关系给他个第一名。虽然他中间受到牛李党争的影响,最后自请外放,相对前两位来说,他的跑官要官是被动的,也是相对平稳的。

其时,自荐是步入仕途的重要途径,远不是跑官要官能相提并论的,大文豪韩愈也是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伯乐,给官府推荐了很多人才。

例附本人书杜牧诗一首,欢迎留言交流!


谢谢邀请。题主可谓用心良苦,所提及的三位唐代诗人「跑官」经历各有不同、各含其意。

先说说「跑官」,这是唐代从政做官的一种风气,与「跑官」相对应的是参加科举考试。「跑官」就是向当朝为官的人推销自己,以求得个人仕途发展。

题主所问这三人,从年龄大小依次说来:孟浩然最大,生于盛唐,科举考试失败了,「跑官」多次也不如意;李白次之,盛唐转衰,从未参加科举考试,「跑官」多次,最后成功供奉翰林;杜牧最小,生于晚唐,进士及第,金榜题名,受排挤被贬,晚年「跑官」,得以逆袭。

那么,他们各自「跑官」又说明了什么?

01 孟浩然

宰相张说向唐明皇推荐孟浩然,浩然自诵其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唐玄宗很不高兴,这不是明摆著诬陷我,「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于是,浩然悻悻而归。

后又通过张九龄求仕,写了一首著名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无果。

又有一次得到荆州刺史韩朝宗的赏识,韩有意带他入京,结果他把自己灌了个酩酊大醉,以醉酒来表达无望,他早已放弃了,从此只好山水,不好为官辅政。

孟浩然「跑官」无果,说明他才华于一身,「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渴望施展自己,然而机遇在眼前,没能抓住,他的性情不适合为官。

02 李白

李白的从政愿望非常强烈,25岁出川前便有豪言:

「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

李白一开始便表现出了远大志向。

30岁第一次「跑官」,作《与韩荆州书》,韩荆州即赏识孟浩然的韩朝宗。李白以「毛遂自荐」,「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李白初出茅庐,气焰正盛,受用于安州,初次感受到官场的压迫力,这期间因醉酒误事,屡屡写信道歉,求谅解。

第一次不得意,有了归隐之意。李白的一生处于漫游之中,也始终处于这种从政施展抱负和归隐修道的矛盾中。

后来有了二次入京的故事。即漫游修道之后又有了从政的想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42岁第二次「跑官」成功,受唐玄宗之诏入京,供奉翰林,稀里糊涂为官三年,沦为玄宗荒淫享乐的工具。

李白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而以「跑官」进身仕宦,一来说明他自恃才高,渴望一飞冲天,就如同他所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天生我材必有用」;二来说明他政治愿望颇甚,有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渴望「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03 杜牧

与孟浩然、李白不同的是,杜牧是官宦世家,政治背景极深,祖祖辈辈位居高官。他23岁便以一篇《阿房宫赋》名扬天下,26岁进士及第,可谓仕途通达。

可惜生于晚唐衰落腐败之际,官宦专权,深陷牛李党争。文宗死后,他所支持的牛党被排斥,受到牵连,40岁左右被贬外加流放。

杜牧历经五朝,直到宣宗即位,得到宰相周墀(chi)的帮助,才得以入京为官,此时的杜牧已是大限将至。

杜牧「跑官」,一来说明了晚唐时期朝政腐败不堪,争乱不休,盛世不再;二来应了他个人性情,「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孟浩然、李白、杜牧是唐朝盛衰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三人「跑官」,反应了唐朝由盛转衰的一路变化,说明了各自性情与政治理想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文人当政的潜在风险,以及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悲剧色彩。


据我了解的信息来说,原因可能有很多种,我来说说我的分析。

据有关资料描述,在初唐盛世时,知识分子一改独善其身的处世之道,均是雄心勃勃欲要兼济天下。他们那个时候不叫跑官,是面向高官推销自己的一种形式,叫干谒。虽然知识分子无官僚阶级身份显贵,但是却有一颗为江山社稷管理出力的心,所以即使身份低微但却希望能得到参与高层决策的机会,有点像意见领袖的感觉,这样就会有机会受到上层的关注。古时候的文人还是很有抱负,很有情怀的。

这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