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杜牧雖然詩寫得很好尚不在我的情感之中,李白和孟浩然卻是我神交已久之人,不想把他們的「小失敗」都抖出來。首先我要說幾位「跑官」是為了一展抱負,成就一番偉業,就拿李白來說一不缺錢二不缺名,二十三歲已名揚四海,廣交天下名士,揮金如土,和皇帝的親妺妹也是至交好友。李白一直有一個長安夢,想把自己所學用於報效國家,「直掛雲帆濟蒼海」,但是李白實在不宜為官。無酒不是李白,而有酒之李白卻實不宜為官,不然也不會被皇帝趕出長安城……而孟浩然也不宜為官,缺少的是圓滑。為官者過柔則卷,過鋼則折,能夠長立不倒的好官一定是深喑為官藝術之人。杜牧的性格相比前兩位就好那麼一點點……

總之,天之大自有君飛翔之宇,水之廣自有君泛舟之川,祝三位大詩人愉行……


李白,杜牧,孟浩然等著名唐代詩人「跑官」說明瞭什麼問題?

社會的潛規則、官場的潛規則,其實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叢林法則。還沒有哪一個雄性動物或者男人不想在競爭中獲勝、出人頭地,所以不管以什麼相標榜、相號召,最終目的還是要勝出。

在那個遙遠的封建時代,不像現代社會有那麼多的成才、成就的渠道,有了名氣可以套現,換成直接的、現實的金錢實惠,來滿足生活,滿足生理心理需求。作詩、當詩人、當哪怕著名詩人,其實都是無助於在社會叢林競爭中直接勝出;作詩甚至還不能直接當飯喫。比如著名的大詩人,稱為「詩聖」的杜甫,其實一生都是在窮困中度過的,多數時候是靠朋友接濟過活。當然,能交那麼多朋友、真心實意幫助他的朋友,與他的詩才、詩名有關,也可以看做是一種因詩所得。但是詩詞距離富貴太遠,畢竟還是窮困,還是不得意、不得過。在社會叢林最直接的勝出,其實就是在官場上春風得意。能掌得大權、成為一方諸侯,是呼風得風、喚雨得雨的最佳途徑。

當然,文人或詩人求官為官,可以以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情趣相標榜;可以號稱「報效國家,造福百姓,拯救天下,家國情懷」。但是,其內心深處、他心裡的那點小九九,只有他自己才明白。歷朝歷代,文人名家為官的不少,但是最後的是非成敗也還是要由後人按其政績、政治實效來評說,而不是以他們的自我標榜作為標準。比如大書法家蔡京其實也是大文人,比如說秦檜據說還是考出來的狀元郎、不錯的文人;甚至皇帝又當如何?有大詞人、大詩人、也有文章高手;但是最後他們的作為和成就,是不是像他們自我標榜的那樣高尚高雅,也還是要以最後的實際政治成就來說話。講到這個話題,很容易讓人想到一代大才女、詩詞文章高手的上官婉兒,十四歲時因聰慧善文為武則天重用,掌管宮中制誥多年,有「巾幗宰相」之名。她大概可以稱得上「高雅」,但是政治情操真的那麼高尚嗎?實際上也是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政治操盤手。後人的評價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總的來看,並沒有那麼高尚。政治情操沒有下限:投機取巧、改換門庭、賣主求榮毫無心理障礙。從政實際效果於國於民並沒有那麼樣的實在實惠。至於蔡京秦檜兒成為遺臭萬年的大奸賊。宋徽宗,宋欽宗則隨著「靖康之恥」而成為「昏德公」、「糊塗侯」而成為歷史的笑談。

而且,道家還有一種所謂「以無為求有為」、「無為無不為「的曲線就官路線。以做隱士相標榜,所謂生逢亂世但求「獨善其身」,其實不過是投機取巧的所謂「終南捷徑」;是為了通向官場找出更便捷的途徑:弄出點名氣來,然後等著皇上「禮賢下士」、「求賢若渴」,來徵招名士,以期更便捷達到做官的目的。

「不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從李白,杜牧,孟浩然跑官可以看到人性最底層的本色。他們後來的成就和歷史形象,實際上是諸多因素塑造出來的。直接的跑官要官,實際上連「名士」「隱士」、連終南捷徑的虛偽面紗都扯了下來,是叢林法則當中雄性動物的最直白表述。


唐朝是一個盛情開放的社會,李白、杜牧、孟浩然是唐朝詩人中的明珠,李白追求那種放縱自適、超然灑脫的自由精神;杜牧追求寄情聲色、田園風光的生活,說到唐朝著名詩人,不得不想到孟浩然,孟浩然佳作如林,唐詩更是膾炙人口,流傳千古。

唐朝的繁榮輝煌,其中以唐詩算是成就最高,它是一代唐朝文學的標誌,體現在詩人的進取精神、開闊胸懷和恢弘的氣度,自從安史之亂以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當時很多的詩人受到了打擊,唐詩也逐漸成衰敗,此時詩壇中一位詩人異軍突起,創造了唐詩又一個輝煌,這個人就是杜牧。

唐代詩人在經歷過十年寒窗,到參加科舉考試金榜題名,才能得到官職,也算是生活有了保障,那些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如果因為某種機遇被皇帝賞識,他們的生活也是有了保障,唐代多的是詩人,在這個羣體中有不少是落魄詩人,這些落魄的詩人生存之道求學、跑官。

就比如拿李白、杜牧、孟浩然等唐朝著名詩人來說,他們努力學習想忠心報效國家,但是無奈現實很骨感,他們為了生活不得不「跑官」,其實我覺得詩人「跑官」跟唐朝的科舉制度有很大的關係,古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在皇帝旁邊有人給你提拔,你就會順風順水少有彎路。

那個時候唐朝科舉制度規定了,如果不是本地的求學者,就必須要參加初試以及複試的考試,也就是想金榜題名需要付出比本地求學者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在皇帝旁邊有人推薦就可以直接免去初試考試,這是節約求學者很多時間跟精力,因此唐代很多詩人都選擇了「跑官」,其中包括著名詩人李白、杜牧、孟浩然都進行了跑官,目的就是免去科舉考試中初試這個流程。


這幾位著名詩人跑官,有兩個方面的意義。

首先,從社會方面來講,當時的人想要出人頭地還得去找貴族豪族推薦。

第二,從詩人本身來講,他們是希望自己經世致用的想法能得到施展的機會,以造福社會,造福人民。

下面展開來講一下。

隋唐時代依然是世家大族在掌控著朝政,聽說過關隴貴族集團吧,這個集團幾乎控制了從北朝到隋唐的整個朝局。

普通人想要謀得一官半職,有兩個途徑,一個是科舉,一個是豪族推薦。

科舉在一開始的時候,錄取了就直接安排具體官職具體工作。但時間稍微往後一點,即使科舉中了進士,依然需要有關部門給你授一個實職,你纔能有真正的官職職權去施展自己的抱負。

怎麼得到實際職位呢?還是需要有皇上或者權貴的賞識推薦。即使在民間有了一定的名聲,但如果沒有貴族豪族幫你推薦,那也是不行的。

成語「終南捷徑」,說的就是盧藏用在中進士後得不到實際官職,就跑到終南山修道,借自我炒作之計,才得以被武則天賞識而得到官職。

這些詩人他們是迫於這個現實的社會狀況去跑官,沒有辦法。

第二,詩人積極的跑官,是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他們應該是看到了當時的社會實際情況,有一些個人的政治理想或者想法,需要去實施,因而就要謀得這個社會的職位。

從這一點也說明這幾位詩人應該是關心社會、瞭解社會,想要為社會做一番事業。

(完)


《自由體詩》

——(李白,杜牧,孟浩然)

跑官只因是偏才。入殿試考難上來。

雖也苦讀寒窗日,國論不夠議不開。

——(於國無望)

不能入士便清高,自命自傲自逍遙。

或隱山林或縱橫,最終恰如小兒跳。

——(詩)

詩裏無有治國才,君王笑笑遠放開。

任憑狂傲在當世,撫民安邦不用來。

——(詩)

當時寫詩稱好呼,費盡心血難換肉。

油鹽柴米俱不到,抱著廢紙向窮途。

——(詩)

古人寫詩與今同,今人寫詩窮更窮。

若靠詩文換柴米,早已餓死荒野中。

——(隨筆)

後人崇爾百般才,毀君謗相小人壞。

其實君才僅有限,會點詩文皆堪哀。

——)註解。毀君,指,罵君為昏君,謗相,指,丞相為奸相,小人,指,君王身邊的奸臣。


這個要了解下古代關於"知己"的論述,好象撕開了古代人際關係的一角,我們現在談知己的意思好象是指互相瞭解,也就是你懂我啊。但在古代怎麼變成了「求知己」?這個「求」字何來?

  

  讓我們一起穿越一回到唐朝來看看一個人想參加科舉考試,他需要哪些條件。

  

  首先考試就需要讀書這是自然的,但是在唐朝書籍和老師都是稀缺資源,你要想讀書,你就需要有錢。唐朝佛教興盛, 雖然有了雕版印刷術,但大部分都是用在宗教書籍上。所以平民買書的錢很貴。再則你需要請個好老師,再走點關係。但這只是第一步。

  

  然後你會發現唐代科舉是一年一考,對於非長安考生來說,每年必須經過初考,然後進長安參加終考,如果沒考上,又要回原籍準備來年考試,古代交通不便,這樣大部分時間都耽誤在路上了。所以,許多落榜考生會留在長安,等待來年科舉。但是根據唐代法律,如有高官推薦,則考生不用參加初考。

  

  因此,落榜考生會製作行卷,就是將自己的詩文抄寫在長捲上,拜謁高官,希望得到他們的推薦。比如李白還有句詩:「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即是幹謁。這韓荊州是荊州刺史,是李白通過孟浩然認識的。是一位愛才惜才之人,孟浩然希望通過韓荊州讓李白有機會一展抱負,建功立業。李白也藉此機會向韓荊州寫了求薦書。這就存在一個巨大的、非制度的因素,貴族之間往往會互相請託,免於奔波,而平民子弟如干謁無門,就不得不將大量時間消耗在路上。

杜牧也一樣他祖父杜佑本來就是前朝宰相,後來的很多門生包括沈傳師都跟杜家關係非常好。所以杜牧二十六歲中進士及第,然後中央掛個職,又在地方上沈傳師那做官當幕僚都很正常。當然杜牧本身才學也很高,配的上這份職業。

所以你會明白一句話什麼叫「引為知己」,知己是需要引見的。否則只能象杜甫一樣站在雨天的泥巴地裏,瑟瑟發抖。

歡迎關注「文史詩詞說」,如你關注,我必關注你,帶給你更多精彩內容。


謝謝邀請。

我簡單說下。

唐代開國後的一百多年,由於統一安定,人民得以休養生息,生產力大有發展。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加強統治,也大力選拔人才,進入官僚機構。

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知識分子有進身的途徑和殷切的願望,說明瞭他們對自己對社會對國家都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 ,如題主所問,李白、杜牧、孟浩然等等都在自己的作品裡表現了積極蓬勃向上的精神,渴望為國為家建功立業光宗耀祖,也即「跑官」。

比如李白,一生到處奔走,希望「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並一再表示「何時騰風雲,搏擊申所能」!並斷然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種積極奮發渴望為國為社會的精神,歷來起到激勵人們積極向上的作用。

現實和浪漫的理想是有距離的。尤其是李白本身十分厭惡泥古而不通今、虛偽又迂腐的儒者,對孔孟思想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束縛,是相當鄙視的;再加上太白才華橫溢抱負很高,對於玄宗賜翰林這一清祕而不預實權的職位,內心是不以為然的,太白曾說過「倡優同畜」和他「輔助天下」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因此李白不安於充當侍臣,加上又受到同僚中人的讒毀,僅在宮裡待了不到兩年,便被老邁昏聵的玄宗「賜金放還」了。

以後,李白便長期過著漂泊流浪的生活,也得以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加上李白本身是一位浪漫主人偉大詩人,因之給後人留下了大量優秀的詩歌瑰寶,這些詩歌瑰寶不但使山河增色,也使人們的精神得到了永遠的感染與薰陶。

綜上簡述,「跑官」對於知識分子是自然而然追求功名的必然之路,於國與個人都是一種非常自然的進身途徑。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其實和知識分子們的「跑官」差不多的道理,只不過起點不同罷了。


題主應將「跑官要官」和「毛遂自薦」區分開來,這三位詩人都是懷才之人,和胸無點墨之輩的跑官要官完全不同! 

唐代施行的就是科舉選拔與毛遂自薦相結合的政策,在開元十五年(727年),就有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當時流行的就是懷揣詩文拜訪位高權重的人,希望能得到推薦,而像孟郊一樣能科舉高中,「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人畢竟是少數。

孟浩然、李白、杜牧雖然都「跑官」,但過程和結局卻是迥然不同。

傳說孟浩然與王維「侃大山」,適逢唐玄宗到場,讓他詠誦自己的詩詞,這本來是個在老大面前展現自己的絕佳機會,可惜孟夫子鬼使神差的詠出「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殊」句,惹得老大憤恨:你從沒找過我,還在詩中說我不好?其後孟夫子除了給張九齡當了幾年參謀,基本上就是徜徉山水之間,但也開魏晉謝靈運以來,唐代山水詩清淡自然之風。

李白應該說是毛遂自薦最成功的,但他骨子裡的清高傲岸決定了他的未來。他通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大力推薦,受到唐玄宗的熱烈歡迎「以七寶牀賜食於前,親手調羹」,並讓他供奉翰林,成了皇帝的御用文人。但他熱衷於和賀知章等「飲中八仙」玩樂,連玄宗召喚都不聽「天子呼來不上船」,還借酒讓高力士脫靴,最終被排擠出京。

杜牧祖父杜佑就是唐朝的宰相,自己也絕頂聰明,一篇《阿房宮賦》就使得已經退休的太學博士吳武陵讚嘆不已,硬要走關係給他個第一名。雖然他中間受到牛李黨爭的影響,最後自請外放,相對前兩位來說,他的跑官要官是被動的,也是相對平穩的。

其時,自薦是步入仕途的重要途徑,遠不是跑官要官能相提並論的,大文豪韓愈也是其中一個非常典型的伯樂,給官府推薦了很多人才。

例附本人書杜牧詩一首,歡迎留言交流!


謝謝邀請。題主可謂用心良苦,所提及的三位唐代詩人「跑官」經歷各有不同、各含其意。

先說說「跑官」,這是唐代從政做官的一種風氣,與「跑官」相對應的是參加科舉考試。「跑官」就是向當朝為官的人推銷自己,以求得個人仕途發展。

題主所問這三人,從年齡大小依次說來:孟浩然最大,生於盛唐,科舉考試失敗了,「跑官」多次也不如意;李白次之,盛唐轉衰,從未參加科舉考試,「跑官」多次,最後成功供奉翰林;杜牧最小,生於晚唐,進士及第,金榜題名,受排擠被貶,晚年「跑官」,得以逆襲。

那麼,他們各自「跑官」又說明瞭什麼?

01 孟浩然

宰相張說向唐明皇推薦孟浩然,浩然自誦其詩「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唐玄宗很不高興,這不是明擺著誣陷我,「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於是,浩然悻悻而歸。

後又通過張九齡求仕,寫了一首著名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無果。

又有一次得到荊州刺史韓朝宗的賞識,韓有意帶他入京,結果他把自己灌了個酩酊大醉,以醉酒來表達無望,他早已放棄了,從此只好山水,不好為官輔政。

孟浩然「跑官」無果,說明他才華於一身,「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渴望施展自己,然而機遇在眼前,沒能抓住,他的性情不適合為官。

02 李白

李白的從政願望非常強烈,25歲出川前便有豪言:

「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杖劍去國,辭親遠遊。」

李白一開始便表現出了遠大志向。

30歲第一次「跑官」,作《與韓荊州書》,韓荊州即賞識孟浩然的韓朝宗。李白以「毛遂自薦」,「倘急難有用,敢效微軀」。李白初出茅廬,氣焰正盛,受用於安州,初次感受到官場的壓迫力,這期間因醉酒誤事,屢屢寫信道歉,求諒解。

第一次不得意,有了歸隱之意。李白的一生處於漫遊之中,也始終處於這種從政施展抱負和歸隱修道的矛盾中。

後來有了二次入京的故事。即漫遊修道之後又有了從政的想法,「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裏」。

42歲第二次「跑官」成功,受唐玄宗之詔入京,供奉翰林,稀里糊塗為官三年,淪為玄宗荒淫享樂的工具。

李白從未參加過科舉考試而以「跑官」進身仕宦,一來說明他自恃才高,渴望一飛衝天,就如同他所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天生我材必有用」;二來說明他政治願望頗甚,有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渴望「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03 杜牧

與孟浩然、李白不同的是,杜牧是官宦世家,政治背景極深,祖祖輩輩位居高官。他23歲便以一篇《阿房宮賦》名揚天下,26歲進士及第,可謂仕途通達。

可惜生於晚唐衰落腐敗之際,官宦專權,深陷牛李黨爭。文宗死後,他所支持的牛黨被排斥,受到牽連,40歲左右被貶外加流放。

杜牧歷經五朝,直到宣宗即位,得到宰相周墀(chi)的幫助,才得以入京為官,此時的杜牧已是大限將至。

杜牧「跑官」,一來說明瞭晚唐時期朝政腐敗不堪,爭亂不休,盛世不再;二來應了他個人性情,「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孟浩然、李白、杜牧是唐朝盛衰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們三人「跑官」,反應了唐朝由盛轉衰的一路變化,說明瞭各自性情與政治理想之間的密切關係,說明文人當政的潛在風險,以及懷纔不遇、生不逢時的悲劇色彩。


據我瞭解的信息來說,原因可能有很多種,我來說說我的分析。

據有關資料描述,在初唐盛世時,知識分子一改獨善其身的處世之道,均是雄心勃勃欲要兼濟天下。他們那個時候不叫跑官,是面向高官推銷自己的一種形式,叫幹謁。雖然知識分子無官僚階級身份顯貴,但是卻有一顆為江山社稷管理出力的心,所以即使身份低微但卻希望能得到參與高層決策的機會,有點像意見領袖的感覺,這樣就會有機會受到上層的關注。古時候的文人還是很有抱負,很有情懷的。

這是我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