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具有短时间爆发的特点。每当干旱持续,蝗灾就会像天幕一样突然降临。他的到来可以说是遮天蔽日。这种突如其来的现象会给人们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慌。短时间内蝗虫所到之处地里的庄稼、绿色植物会被一扫而光,景象惨不忍睹。我的爷爷过去曾对我讲述过他早年经历过的那种景象。当时,遇到这种现象,大多数人被突如其来,像风暴一样的蝗虫云雾所吓得不知所措。个别胆大的人拿著扫帚、棍子乱打,但打死不了多少。它来得快,蚕食得快,正片庄稼在几小时之内就消失了。愿现在的收割机速度差不多。它也可以在几小时之内消失。靠人工消灭,是杯水车薪。在旧社会,人们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没有政府会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单家独户的人希望的大不了是希望尽快将蝗虫驱逐走了就好。没有系统的治蝗战略。

至于当时,人们为什么不将蝗虫当作美食予以食用呢?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确。将蝗虫、老鼠、蜘了、蝎子等动物昆虫作为食物的目前只有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居民。内地大陆地区的居民是绝对不会食用那些昆虫的。况且,面对突如其来的蝗灾,人们的心里极其恐慌,同时也很恶心那些蝗虫。谁也想不起去吃蝗虫。内陆地区的居民是不会乱吃那些昆虫和另类小动物的。

另一些方面,蝗虫吃过庄稼后,一飞而过,等饥荒来袭时,蝗虫早就不翼而飞了。过去,信息闭塞,蝗虫袭击时,谁也不知道会有如此后果,蝗灾过后,几百里范围内庄稼颗粒无收,粮食向谁借去?这时人们才会意识到更大的灾难和恐慌。接下来就是饿殍遍地。


我就是农村人,小时候在皖北老家吃过嘎嘣脆的烤蝗虫,味道还行,现在的烤蝗虫算是野味,是很多富家大户的小菜。但是,古时候灾荒之年,蝗虫漫天的时候,人们为什么不去吃蝗虫呢?毕竟,蝗虫做起来很简单,而且营养充足,对于没粮食吃的人们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事实往往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古人不是不能吃蝗虫,原因有很多,小史官就和大家聊聊。蝗虫大群来去匆匆,农民有心无力。

人在饥饿难耐的时候,只要能下肚,没有啥不能吃的,何况是蝗虫呢?但是,事实上,蝗虫大群黑压压飞过来的时候,人们想的还不是吃蝗虫,蝗灾虽然迅猛,但是转瞬即逝,没几天,蝗虫大群就远远飞走了,想抓,想吃也没机会了,这时候才发现庄稼已经没有了,要忍饥挨饿了!总共就那么几天,就是吃,也吃不了多少,日子还长久,接下来没有粮食没有蝗虫一样挨饿。而且,古代的生活状态,短时间内抓到一大批蝗虫也不现实,就是抓到了,也没有储存的条件。难不成都经过油炸然后储存?连粮食都不够吃的时候,是没有那么多的油来炸蝗虫的!

这就像是,在千里的大草原之上,你有一个大农场,牛羊无数,过著放牧的生活,生活富足,但是有一天大雪来袭,你的牛羊冻死无数,你能说天天吃肉吗?雪灾过去,死去的牛羊能安全处理就不错了,何谈吃?

蝗灾来时尚有粮食储存。

古人讲究未雨绸缪,尤其是我们汉人,毕竟天灾人祸不断,储存粮食是必然。蝗虫来势汹汹的时候,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存粮,甚至是蝗虫走后,余粮犹存,但是地里的庄稼已经没有了,余粮吃完就只有挨饿了。而且,蝗灾一般是在青苗期,这是大灾,经历之后是真的要挨饿的。想一下,突然之间蝗虫铺天盖地的飞过来,等你还没反应过来就飞走了,吃著余粮的你怎么会想到吃蝗虫呢?

在古代,不到挨饿的时候没几个人吃蝗虫。蝗虫虽然能吃,但是不顶饿,本来就粮食不多,每天大汗淋漓的抓蝗虫,耗费体力,然后发现抓的蝗虫吃了还不够恢复体力,然后再吃粮食,于是,抓蝗虫吃蝗虫成了一种累赘,一种耗费粮食的累赘。

古人观念,难以接受蝗虫。

蝗虫毕竟是虫子,很多古人接受不了,那时候可没人会把蝗虫拿来油炸,得不偿失啊,于是吃蝗虫的人基本没有,当然了,不排除实在没有东西吃就要饿死的灾民。

举个例子大家就可以理解了:

《资治通鉴》记载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这段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陕西大旱,唐太宗活吞蝗虫,虽然理由是想把灾害移到自己身上,但是他的率先行为,鼓励了不少灾民开始吃蝗虫,也算是救了不少人。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古人认为蝗虫吃了会得病,就像吃毒药一样,还有的地区甚至认为蝗灾是天灾,是上天的旨意,吃蝗虫会导致天谴,所以不敢吃。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古人的敬畏之心,而应该以古人的视角去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

看完这些,你有什么想法呢?欢迎朋友们评论区留下那你的看法!

我是颍州小史官,酷爱历史,如果你也喜欢,不妨右上角关注,我们一起闲谈文史野趣!


古代蝗灾时候人们确实吃过蝗虫的,但要完全依靠其度过灾荒是很难的。

古人不是傻子,历史上蝗灾的时候,人们往往都会捕捉蝗虫为食,既在一定程度上消灭了蝗虫,同时又增加了少许食物。甚至上到皇帝,下到地方官的统治者,也会鼓励人们吃蝗虫。唐太宗还当众生吃蝗虫,作为给臣民的示范。题主问人们为什么不吃,是在想当然了。

不过,要指望吃蝗虫就可以度过灾年,那难度是很大的。

首先,捕食蝗虫,本身只能捕捉到蝗虫的一小部分。蝗灾是由飞蝗引起的,成群蝗虫遮天蔽日地飞行,所到之处,草木扫荡一空。人们对于正在蚕食本地植物的蝗虫,确实可以扑上去很容易就捕捉到一大袋,但是即使如此,捕捉到的还是少数。一旦吃光了本地植物,蝗虫又会离开飞走,人们追之不及。

其次,捕捉到的一部分蝗虫,能获得的肉,比起被它们吃掉的植物庄稼来又是少数。大家都知道食物链中的能量传递,下一个层级的能量被上一个层级吃掉后,只能保留10-20%。所以蝗虫吃掉的植物,最多也只有10-20%能量转化为蝗虫自身的能量(组织细胞)。更别说,越小的动物越需要消耗更多比率能量在维持生命上,蝗虫还要长距离飞行更是消耗能量。这么一来,被蝗虫吃掉的植物,能转化成的蝗虫组织就更少了。

再说,蝗虫作为食物质量也很低劣。蝗虫味道很不好。硬壳翅膀内脏什么的不但苦涩难以下咽,而且没有营养。灾民们可没有时间把蝗虫肉如同今天的人一样慢慢烹饪。这样能吃的部分就更少了。再加上蝗虫尸体也不容易保存,最后能吃下肚的很有限。

总之,吃蝗虫,灾民们一直在做,但要靠这个减少蝗灾饥荒,难度很大。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更多精彩历史话题共同探讨,也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


这个问题的提法与晋惠帝「何不食肉糜」的言论异曲同工,都是不知人间疾苦的表现。蝗虫固然具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被许多食客奉为美味佳肴。然而,真当蝗灾来临的时候,蝗虫带给人们的,便只有绝望。

在没有农药化肥的时代,我们的祖先靠的就是精耕细作,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维持温饱。庄稼人最怕的,一个是旱,一个涝,另一个就是蝗。然而,历史上的蝗灾往往与旱灾同时发生,民间素有久旱必蝗的说法。

蝗灾到底有多可怕呢?一只蝗虫显得很可爱,十只蝗虫可以穿成一串,百只蝗虫足够炒一盘菜,但千百亿的蝗虫铺天盖地而来,便如同一支庞大的军队一样,将所到之处的庄稼、草木啃食而尽,然后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多,再继续祸害下一个地方。

所以说,一旦发生蝗灾,便意味著庄稼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以至于人们想再去挖野菜、撸树叶来充饥,都会变得极为困难。在这个时候,古人并不比我们傻,他们也会在田间尽力保护庄稼的同时,捕捉蝗虫,晒干后用来饥饿时充饥。

据《旧唐书》记载,唐德宗兴元元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扬去足翅而食之。按照这一记载,当时发生蝗灾时,老百姓饥饿难耐,便捕捉蝗虫食用,先将捉到的蝗虫放到锅里蒸熟,然后曝晒,去掉翅膀和脚食用。

而到元代时,同样也有在捕捉蝗虫以备食用的记载。比如《元史》中便讲到至正十九年时,饥民靠捕蝗充饥,还有人将捉到的蝗虫晒干后储存起来,以供没有事物时续命。

以今人的视角来看,捕捉蝗虫食用或许是一道美事,因为蛋白质丰富的蝗虫煎炸后堪称美味。然而,美味毕竟仅仅是一时的,古代平民又怎么能买得起油来炸蝗虫呢?过年时能弄点荤腥便已经是富裕人家了。

更为重要的是,蝗虫往往是一扫而过,在几日内便将庄稼、草木祸害一空,然后又飞到别处继续为害。即便人们不吃不喝不睡,将全部精力都用在捕捉蝗虫上,又能捉到多少呢?而且,如果真有本事捉到大量蝗虫,又如何会眼看著蝗虫祸害庄稼呢?

所以,古代蝗灾时靠捕捉蝗虫续命的行为是存在的,但却很难起到什么有效的作用,更多的人还是会忍受饥饿,甚至失去生命。蝗灾的可怕,并非大家想像的那么简单。


时代真的变了,过去人们怕蝗灾,现在的人巴不得蝗灾呢。

先讲个真事,去年潍坊的峡山发生了蝗灾,在干旱的水库边上,蝗虫漫天飞舞,玉米叶都被啃光了,玉米减产。当天,新闻媒体对此做了报道。

结果,听到这个消息,全市人民都沸腾了。第二天,水库边上的那条路直接堵车了。拿著网兜的,拿著手电筒的,纷纷都出动去捕蚂蚱。大晚上的,到处都是晃来晃去的手电筒。

有捕蚂蚱的能手,都是一袋子一袋子的装,一晚上能抓到几百斤。被蚂蚱啃食的玉米地的主人,也下手抓蚂蚱了,一斤蚂蚱十块钱都供不应求,算了算,竟也差不多能弥补玉米的损失。

政府部门的出动加上人们的抓捕,不几天,蚂蚱就绝迹了。我想,要是蚂蚱会话说,一定会哭著说,倒了八辈子霉了,以后再也不来了。

油炸蚂蚱,在潍坊人民的眼中,绝对是美食,很好的下酒菜。炸焦了,又脆又香,营养还丰富。市场上的蚂蚱,一般都卖到十多块钱一斤呢,要是在饭店点个炸蚂蚱,一盘怎么也得二三十以上。

有人说了,蚂蚱这么受欢迎,那古代经常发生蝗灾,人们不高兴死了。哈哈,还真不是真么回事。过去,科技不发达,哪有什么防治蝗灾的手段,一般都是眼睁睁地看著庄稼被吃掉。即便是这次潍坊的蝗灾,其实大部分功劳还是政府部门的,撒了蝗虫药,才能很快扑灭。在古代,那蝗灾真的是分分钟把粮食都吃光了。

那用蚂蚱来代替粮食行不行,当然不行。蚂蚱说到底只是个下酒菜而已,吃个一顿两顿还可以,吃长了身体受不了。人体机能能接受的主食还是粮食,主要成分是淀粉,易于消化吸收,对于蚂蚱这种高蛋白来说,很难吸收利用。

再说了,古代,即便抓了蚂蚱,保存也是个问题,几天就臭了,即便做成咸菜腌著,你能天天吃咸菜吗?

粮食,才是国之大事,蚂蚱,只是个下酒菜而已。


在我国的历史中,蝗灾一直是一种很可怕的灾难,在农耕年代里,人们的生存手段单薄到了极点,绝大多数人是靠种田为生的,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如果种的庄稼出现了问题,那将会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存。

这个时候,蝗灾就成为了一种人们避之不及的灾难,当粮食都被蝗虫吃掉后,死亡的危机将会笼罩在许多人的心头,这个时候可能大家就会感到疑惑了,既然庄稼都被蝗虫吃掉了,那有著那么多的蝗虫,为什么人们不以蝗虫填饱肚子,好度过生命危机呢?

在现代一直有一道美食令人垂涎欲滴,这道美食就是炸蝗虫,在油的煎炸下以及加入各种配料之后,以往令人避之不及的蝗虫就会变成一道可口的美味,这也因此带动了一个产业链,促就了很多专门捕食蝗虫为业的人。

古代吃蝗虫的案例,以及因为食用方法使人们不想吃蝗虫的原因

如果从我们现代的角度来看,有著这么多蝗虫的存在,古人应该是感受不到饿死危机的,但是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蝗灾确实成为了很多人头痛不已的大问题。

首先我们有必要说一下,古代是有吃蝗虫案例的,在李世民在位年间,某些地区就遭遇了巨大的蝗灾,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头,李世民为了让百姓们渡过难关,他就对著百姓们亲自吃下了蝗虫,在他的带动下,百姓们才开始食用起了蝗虫,才度过了一次巨大的难关。

但是在那个年代来说,吃蝗虫却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不要说是古代了,就算在现代,吃蝗虫也是很多人都受不了的。

不过那个年代和现在不一样,如果真正遭遇到蝗灾、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人们是不会在意这些细枝末节的,而真正使人们不愿意食用蝗虫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口味的问题。

在古代,其实就已经出现油炸食品了,不过那个时候人们是没有想到要把蝗虫放在油里炸的,即便有人想到了这个方法,他们也没有条件这样去操作,当粮食的日常食用都出现问题的时候,谁又能拿出这些油来炸蝗虫呢?这首先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在蝗虫这道食材上,最重要的就是油炸方法,只有使用油炸方法才能使它完成一个完美的蜕变,才能成为人们桌上的一道食用珍品,如果不使用油炸的话,能真正吃得下蝗虫的人,基本上是没有多少人的。

古人饥不择食下,没有吃蝗虫的原因

不过真正饿到了极点的人,他们可不会在乎这个问题,在危急的关头,他们土和树皮都是吃得下的,更何况是一个蝗虫,而他们之所以没有吃蝗虫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来得及吃蝗虫就已经不见了,当蝗虫刚降临的时候,其实很多没吃过蝗虫的人,都碍于心理问题,不会第一时间抓蝗虫食用。而当他们的粮食都已经出现问题,他们想抓蝗虫吃的时候,庞大的蝗灾早已经转移阵地,前往了庄稼丰美的地方,这个时候他们想抓,实际上已经迟了。

第二个原因也非常简单,当铺天盖地的蝗虫消失,人们想抓蝗虫的时候,实际上人们的体力活动是跟不上他们的消耗的,那时候可能会剩下一些蝗虫没迁移,但根本不可能那么容易抓获,人们与其花费著大量时间、消耗的大量体力地去抓获那么几只蝗虫,其实还不如啃树皮来得消耗少,能填满饥饿。

所以说这就是古代饥荒年间人们没有选择通过吃蝗虫解决问题的原因,首先古代的蝗虫食用技术并没有现在这么美味,然后是蝗灾时期人们错过了完美抓获蝗虫的时机,最后是蝗虫大规模离去时人们失去了食物补充和体力抓获蝗虫,如果不是这两个原因,在生死存亡关头下,谁又有资格挑食?古代大灾荒时期,人们啃树皮、吃观音土、易子而食可不是说著玩的。


这个问题很残酷,说起来都是惨痛的古代灾害史和民众的苦难生活史。

在内蒙和广东地区,烤烤蝗虫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但是在遥远的古代,蝗虫所到之处,往往赤地千里,紧接著就是饥荒遍地,如果救治不利,很可能会造成民变。 所谓蝗虫就是俗称的蚂蚱,雌雄飞蝗交配后一年可以产卵200到300颗,在干旱的时候极易形成蝗虫大量繁殖的条件,迅速形成蝗灾。

在古代也有在蝗灾时人们食用蝗虫的记载,例如唐朝《新唐书》就记载,人们吃蝗虫的时候,先把翅膀摘去,然后蒸熟,蘸上酱汁而吃,有的地方为了赈济灾民,还鼓励人们捕蝗虫去官府换粮。 但是,这只不过是一时之计,在蝗虫肆虐的几日里人们可以捕食蝗虫几日,但是蝗灾过后,在秋收的日子里,农田里几乎颗粒无收,也就意味著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农民可能都没有粮食吃。

简而言之,蝗虫不能天天吃,但民以食为天,老百姓还是要吃粮食,才能保证体力和健康。有的时候遇上了蝗灾,官府不开仓赈济,地主普遍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老百姓没粮食吃和吃不起粮就会造反,往往成为引发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在现在的世界,蝗灾还普遍困扰著世界上一些农业大国,旱涝频繁,气候无常,水利设施建设不当,造成了蝗虫泛滥的条件。

不过人们已经掌握了预防蝗虫灾害的手段,比如利用飞机在蝗虫还未长出翅膀移动前,就用农药灭杀,这种方法效果非常显著。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电视剧《唐砖》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描写,说主人公穿越到贞观时期转世为云烨结识了太子李承干,后来由于表现突出得到了李世民的召见。时值中原大旱,各地都在弄蝗灾,有些老臣建议李世民祭天以求安慰,但21世纪的云烨认为此法太过于迷信,就召集士兵们去旱地里逮蝗虫,然后烤而食之,因此得以解决蝗灾之难。

当然,我们无法想像像李世民、魏征、程咬金等人吃到美味的烤蝗虫心里是什么滋味,但编剧安排云烨做如此举动,未免太脑洞大开了(人家参考的资料是《新唐书》,我无法反驳)。在一些地区确实流行烤著吃蝗虫、蝎子、蝉蛹等高蛋白食物,但在古人看来,要去吃这些小虫简直的不可想像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脑海中蝗虫满天飞的景象其实和古代蝗灾的差距过于巨大。真正的蝗灾来袭时有如龙卷风一般摧枯拉朽,所到之处用寸草不生来形容也不为过。都知道蝗虫会咬人,如果足够大密度的蝗虫向人飞来不会把人吞噬也会咬个骨肉相连,所以古代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蝗灾就像是上天的惩罚一般,光靠人力并不能完全的战胜他。

另一方面,蝗虫不是傻子,每次他们吃过一个地区的粮食之后会很快的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就算人们用火烧用水淹(水,哪有水…)也无法阻挡它们前进的步伐,再加上蝗虫强大的繁殖能力,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无法到达预期。

所以单纯把它们当作食材去处理在古代并不现实,更多时候只有去祈求上天保佑,让灾难赶快过去。当然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不少,老百姓们偶尔换个口味把蝗虫当小吃品尝,也无可厚非~


文/逻辑文史游

我反正是没吃过,也不敢吃…


确实不管在小说文字中,还是影视作品中,对于蝗灾的描述就是遮天蔽日,近乎寸草不生的可怕景象,而题主的对于「人们为什么不吃蝗虫以度灾年?」,其实原因说起来真的也很简单。

【蝗灾和粮食短缺基本不是同一个时间点上的事情】

蝗灾出现毁掉庄家的时候,人们被毁掉的是未收获的作物,被毁掉的是以后的口粮。而之后蝗虫基本就飞走了,人们根本来不及抓蝗虫储备起来以应对之后的饥荒,而且蝗虫这种东西也储备不了,如果说用盐腌制的话,盐在古代可是更难得的。并且那个时候粮食也是来年的种子啊,一旦作物彻底被毁就意味著没有救助就基本断绝了希望,这才是最可怕的。

【蝗虫也并不是那么好捕捉的】

蝗灾这样的天灾往往是飞到一片地方,快速的消灭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然后继续向下一个地方迁徙。古时候的人们想要跟的上蝗灾的移动速度,以蝗虫为日常食物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已经开始因为饥饿而行动无力的时候,捉蝗虫获得的食物热量可能还弥补不了这个运动的消耗。

【蝗虫跟粮食充饥的程度没什么可比性】

确实昆虫类几乎都是高蛋白的存在,但是直接火烤、烧的话实在剩下的能食用的部分就寥寥无几了,至于题主说的油炸那几乎是不太可能存在的,在古代油脂本来就很宝贵,在灾难就更难得了,生吃和水煮实在是不适合大部分人对于蝗虫这样食物的食用方式。一般灾民应该都是选择蒸熟晒干之类的办法,不过归根结底吃蝗虫获得的热量是很少的,根本不足以支撑度过灾年。

其实在古代有很多关于灾难人们吃蝗虫的记载,比如:

「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扬去足翅而食之。」

「唐朝德宗年间,东自海,西尽河陇,蝗虫蔽天,所至草木不留,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可见并不是不吃,而是真的不够吃啊,而且蝗虫也不会吃完了庄家就老老实实的蹲在原地等人来吃它啊。

常看我文章的小伙伴知道我对于虫类的美食的接受能力有点差,不过蝗虫我以前还真吃过一次,也是吃的油炸,炸的比较香但是口感其实不是特别好,不过我一起吃的同伴还挺喜欢的。

希望能解答一些疑惑吧,对于美食、饮食健康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个关注和赞哦,以后一起分享有趣的内容!

什么闹蝗灾的时候人们不食用蝗虫以度灾年?

蝗虫,俗称「蚂蚱」,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

在我国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三种,其中东亚飞蝗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为害最严重,是造成我国蝗灾的最主要飞蝗种类,蝗灾发生时,所到之处,遮天蔽日,寸草不生。

蝗虫灾害和水灾、旱灾常常此起彼伏,一直是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灾害。

那么为什么闹蝗灾时,人们不食用蝗虫以度灾年呢?

在那个年代,当灾害发生时,百姓们连树皮,草根都采挖回来煮汤吃,何况蝗虫?

那时,农业技术不发达,当蝗灾发生时,人们会倾户出动,用简陋的工具赶往田地去驱赶和扑杀蝗虫;

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庄稼被其糟蹋光,另一方面,当饥荒发生时,捕杀回家,也能充饥。

历史上有记载,蝗灾发生时,饥饿的百姓们就捕杀蝗虫来充饥,比如有一年发生蝗灾时,唐太宗带头吃蝗虫,鼓励百姓们捕杀蝗虫来缓解饥荒,但是,吃蝗虫毕竟也只能解一时困境。

蝗虫捕食的速度非常快,当这一片庄稼被吞噬完毕后,会集体飞向下一个目标,即便百姓们能追捕到蝗虫,也是很少的一部分;

再者,蝗虫本身体型很小,就是捕杀做食物,能吃到的部分也是很少,很难满足人们对食物的要求。

蝗灾一般发生在春夏两季,年份好的时候,百姓们家里还会有上一年存储的食物,在有食物吃的情况下,百姓们并不愿意吃这一类令人厌恶的东西。

但是蝗灾过后,毁了一年的庄稼,接下来的冬天和来年春天便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想捕食蝗虫,也无处寻觅。

蝗虫还可以入药,作为日常人们治病的药引子。据古书《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蝗虫味甘、辛,性温。

入药和其他草药同煮,可治疗百日咳,咳嗽气急,连连不已。亦可用于支气管哮喘等。

所谓物极必反,蝗虫既能作为药引子、治病,那么大量的吃它,肯定会引起相反的病症,所谓凡事不能过量;

在那个年代,人们为了安全起见,加上医疗技术不发达,万一吃多了,引起一系列的疾病,可谓雪上加霜,所以,百姓们也只能是适可而止。

即便是在当今时代,随著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饭桌上的食物日益丰富多样,作为高蛋白的有营养价值的蝗虫,也是作为一种野趣偶尔为之,并不能作为主食来吃。

由此可见,古时候当蝗灾发生时,人们并不是不吃蝗虫,而是有很多不可为的因素存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