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练习气息支撑的时候,小腹应当如何使力如何运动,来顶住胸口向下的力,使之平衡,稳定的向声带输出气流呢?因为感觉两者太难平衡了,一开始胸部用力,气息下沉,小腹有一个向四周推开的力,就像扎马步喊一声「哈」一样,也有那个短暂的过程,可是那个短暂的过程之后小腹就不知道如何使力和该是一个怎样的运动形态了?有解惑的大神吗?


先稳住喉位,保持好刚好的闭合,用胸口控制声带从而控制气息之后,再考虑腰腹支撑更好。

用口哨来理解,谁在吹口哨时候长音的时候,会努力给很多气息而嘴唇不稳住,两者也是平衡的。

现在估计您迷惑的点就在于气息,一定要强调气息,这才是问题所在。

气息真的不是越多越好,练哼鸣的时候会给很多气?

哼鸣时候不用给过多的气,为何唱的时候你就非要给很多气呢?只要声音对不就好了,给太多气,自己又难受又不好控制,或者音高音量强求出来又难听,那就降低难度练呗?练对!比练大声练音高更好,慢慢输入自然的高了大了多好。

舒舒服服的唱其实挺好的也好听。需要多少气给多少气,先把自然音域练好,喉位稳定然后再考虑更高的音,更大的音量。所以力量和音高和音量并不是直接相关的,大部分人都是用力量解决问题,可越给力越错,初期把重点放在稳定饱满的声音和平衡的气息供应上吧。

马步 哈 只是为了让你更容易找到胸口支点。

你也可以轻声诚恳的说 嗯 也可以找到剑突支点。

气息支撑是根据需要来的,千万别硬刚!气息没有咱们想像的一定要如何如何,只要够用就好。

下面是关于丹田支撑的文章,可以看看。

丹田真的是玄学么?难道就没有通俗易懂且有一定实际依据的合理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里提的丹田就是胡扯?

其实早就想说说这个问题,但一直感觉自己说的不够通俗易懂,所以一直都没写,后来根据自己的兴趣看了一些健身和格斗的知识,感觉互相有连通的地方。所以简单说说,还请各位指教。咱们互相讨论互相学习,还望不吝赐教。关于这个问题有多少人想知道和了解呢?丹田在唱歌中如何实际运用,丹田到底是在讲什么?等等········我会努力给大家一起明确且好理解的答案。

我们先来看个动图,丹田一般也会被运用到传统武术的教学中,其实丹田只是古代人用来统称"核心肌肉"的词,并不是所谓武侠小说里讲的 「元气」 「任督二脉」 那样玄幻的东西,电影和武侠小说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升华而来的,为了艺术效果和电影效果,才会出现很多激动人心的场景。(看下边动图,这个就是丹田即核心肌肉的运用躲闪练习的例子,如果看过泰森躲闪的集锦(已补图),你会发现泰森的核心肌肉,是除了拳头之外另外一个获胜的秘籍!我还专门找了动图,可惜有限制动图大小限制无法发过来,大家看这个理解吧,跟著做一做,这个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腰腹支撑,腰腹周围的肌肉)我们还记得很多人说的,搬东西抬重物的控制气息的感觉么?其实就是利用了后腰的核心肌肉来影响体内气压,但千万不可局部!!!

我们再来看图,看一下核心肌肉大概指哪些?

看了这些就知道为何唱歌的站立姿势也很重要,胸部合理安放和脊柱的正立都对身体肌肉的协调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姿势有问题会限制肌肉的运动范围也会让有些不该用力肌肉处于绷紧,不能强制用力,不能让肌肉处于僵硬状态是唱歌的基本条件之一。

我们是靠内外核心肌肉协调来控制气息的支撑(体内气压和保持气息),而气息是根据实际需要的多少来提供的,并不是无时无刻都要强力让腰腹收缩给气息,只是合理的绷紧肌肉来控制体内气压。很多时候中低音的时候,其实并不会让核心肌肉(腰腹肌肉)过度紧张,千万要杜绝 强制用力千万不要做野蛮人!所有的发声问题都用 力量 来解决,一定要找到根源再去解决,强制用力一定会让不该用力的肌肉妨碍 喉头与声带 的正常运作,也会影响气息的平稳和肺内气压的稳定。以气球为例,我们大致看下如何对抗,如何控制气息,但一切的根源一定是找到了胸口支点,先运用熟练且让喉头稳定和声带闭合刚好。

丹田点可以理解为一个协调核心肌肉群的一个支点,当有胸口支点控制气息的时候,因为气息受阻碍,腰腹会膨胀(腰腹肌肉来控制腰腹膨胀,过分膨胀下沉也会影城声音,也会让喉头下压或者气息支持不足等问题),但气息的支持又需要核心肌肉群控制腹腔压强来给予气流向上来维持声带的震动,达到不同的震动频率,来完成需要的音高。

胸口支点是向下稳住喉头并促使声带闭合(就是稳住人体乐器等气息经过发声),腰腹肌肉是根据需要合理绷紧,维持肺部气压稳定,让柔和合理的气息通过闭合刚好的声带(所以闭合不是不通畅,胸口在发生过程中不能有憋其感,脖子不能主动用力来影响喉头)。所以在哼鸣的时候体会下,胸口支点和腰腹是如何平衡搭配来控制气息的。另外人体的发声方式和吹口哨是类似的,区别是嘴唇可以直接控制,而声带只能被动的以胸口支点来控制,不能直接控制。人体很多部位如果看不到、摸不到、无法直接控制,我们大部分人都不知掉它在哪,而声带就是这样的存在,所以别再纠结去直接控制喉头和声带了。

另外插个内容不要向上努力唱了,头不能给你提供气息,头也不能主动发声。它能帮助发声的是,宽敞的声道和共鸣空间(还有高位置共鸣空间)做好打开即可,而高位置共鸣是被动产生的,如果不懂这个被动,试著哼鸣下头腔的震动是不是被动产生的?并没有努力向上,努力向上气息会过度冲击声带,让发声器官(喉头和声带)不能稳定且安放在低位置,还会过分拉紧声带,让声带不能自由振动,达到我们想要的震动频率,音准出问题,且音色难听,尖刺。

注意,在没有熟练用胸口支点稳住发生器(喉头)时,不要过分的纠结丹田和腰腹的控制气息,因为只有有了稳定的喉头和闭合好的声带(也就是有了胸口支点的灵活运用),那么我们身体对气息的保持,对体内气压的控制才能更理想,不然气息再多也不够声带因没闭合好而过度流失。所以先安放好发声器,再考虑气息的平衡支持,胸口支点和腰腹核心肌肉的平衡对抗。

(有兴趣的可以学学吹口哨,对理解人体发声,气息与声带的搭配很有好处!)

最后附上一张健身里瓦式呼吸的图,大家可以体会下,自己小时候推桌子时候,先吸气绷住气息再用力的状态。而正确的发声可以穿插著柔和合理的憋气中产生的,可以理解为声带是我们的嘴唇,用胸口支点和腰腹核心肌肉共同作用来给嘴唇(声带)一个合理搭配的气息,来维持声音,而嘴唇不是闭合死,也不是完全无控制,而是给个刚好的缝隙来逐渐的释放气息。嘴唇和气息的力量的平衡可以理解为,嘴唇3分力,气息也是3分力。就像一开始学吹口哨,并不是死命吹气,而是慢慢摸索嘴唇的闭合和气息合理的搭配,气息并不是越多越好。

向下唱就是向下找腰腹核心肌肉的气息支持,而气息不是越多越好,够用就好。另外丹田点就是协调腰腹肌肉的一个支点。用腰腹的前提是,我们胸口控制声带闭合刚好,要去控制气息,让体内形成一个有控制的有气压的气囊。不能漏气也不能过分憋气,就像流畅的吹口哨一样,音高变化的时候,吹口哨时口腔的气压也会相对变化。所有的方法不要太个人化和感觉化,我们都要去试验,去实践。根据一定的物理和生理原理来理解唱歌,但千万不要陷入局部,丢了自如。那样是没办法有优美的歌声的,我们所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发出好听的声音,谨记这一点,我们只是爱唱歌而已。很多文章我会提前发到我的微信公众号的CCSING2018,欢迎关注!

其实,气息的初级入门大体分为基础的三个阶段,你说的小腹控制是属于增压部分,也就是第三部分,它能对抗的前提是你上半部分可以稳定输出

1,气量控制:此时横膈膜(横膈膜不是随意肌,要借助其他肌肉帮助)不一定有什么感觉,别想太多,但是肌肉形态上总是可以保持住了。保持住后第一个感觉,根据力量变化,气量可以选择性的收住一些了。

2,压力产生:1做熟练后,我们的气息开始有内部压力的体现了,有些人称之为支撑感,其实就是气息与声带对抗日渐稳定。旧时曾有人形容为呼气肌群与吸气肌群的对抗平衡,你也可以这样体会。

3,增压过程:压力可以基础掌控后,我们开始涉及到一些基础的挡气位置了,比如你说的胸口或者锁骨处。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纯粹压力的稳定可能不够用了,于是有了增压需求。增压需求事实上是增加了一个意识点,一般以小腹运动来产生,因为小腹在肌肉上只有前后,没有上下,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以保持和内向用力为基础,这个情况下如高音,强音,强语气等等的力量因为压力的增强反而会轻松一些。


我原来也有同样的困惑。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感觉小腹应该是继续绷住劲儿,继续膨胀的感觉,这样气息才能持久,稳定。供参考。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