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練習氣息支撐的時候,小腹應當如何使力如何運動,來頂住胸口向下的力,使之平衡,穩定的向聲帶輸出氣流呢?因為感覺兩者太難平衡了,一開始胸部用力,氣息下沉,小腹有一個向四周推開的力,就像扎馬步喊一聲「哈」一樣,也有那個短暫的過程,可是那個短暫的過程之後小腹就不知道如何使力和該是一個怎樣的運動形態了?有解惑的大神嗎?


先穩住喉位,保持好剛好的閉合,用胸口控制聲帶從而控制氣息之後,再考慮腰腹支撐更好。

用口哨來理解,誰在吹口哨時候長音的時候,會努力給很多氣息而嘴脣不穩住,兩者也是平衡的。

現在估計您迷惑的點就在於氣息,一定要強調氣息,這纔是問題所在。

氣息真的不是越多越好,練哼鳴的時候會給很多氣?

哼鳴時候不用給過多的氣,為何唱的時候你就非要給很多氣呢?只要聲音對不就好了,給太多氣,自己又難受又不好控制,或者音高音量強求出來又難聽,那就降低難度練唄?練對!比練大聲練音高更好,慢慢輸入自然的高了大了多好。

舒舒服服的唱其實挺好的也好聽。需要多少氣給多少氣,先把自然音域練好,喉位穩定然後再考慮更高的音,更大的音量。所以力量和音高和音量並不是直接相關的,大部分人都是用力量解決問題,可越給力越錯,初期把重點放在穩定飽滿的聲音和平衡的氣息供應上吧。

馬步 哈 只是為了讓你更容易找到胸口支點。

你也可以輕聲誠懇的說 嗯 也可以找到劍突支點。

氣息支撐是根據需要來的,千萬別硬剛!氣息沒有咱們想像的一定要如何如何,只要夠用就好。

下面是關於丹田支撐的文章,可以看看。

丹田真的是玄學麼?難道就沒有通俗易懂且有一定實際依據的合理解釋?

中國傳統文化裏提的丹田就是胡扯?

其實早就想說說這個問題,但一直感覺自己說的不夠通俗易懂,所以一直都沒寫,後來根據自己的興趣看了一些健身和格鬥的知識,感覺互相有連通的地方。所以簡單說說,還請各位指教。咱們互相討論互相學習,還望不吝賜教。關於這個問題有多少人想知道和了解呢?丹田在唱歌中如何實際運用,丹田到底是在講什麼?等等········我會努力給大家一起明確且好理解的答案。

我們先來看個動圖,丹田一般也會被運用到傳統武術的教學中,其實丹田只是古代人用來統稱"核心肌肉"的詞,並不是所謂武俠小說裏講的 「元氣」 「任督二脈」 那樣玄幻的東西,電影和武俠小說是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升華而來的,為了藝術效果和電影效果,才會出現很多激動人心的場景。(看下邊動圖,這個就是丹田即核心肌肉的運用躲閃練習的例子,如果看過泰森躲閃的集錦(已補圖),你會發現泰森的核心肌肉,是除了拳頭之外另外一個獲勝的祕籍!我還專門找了動圖,可惜有限制動圖大小限制無法發過來,大家看這個理解吧,跟著做一做,這個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腰腹支撐,腰腹周圍的肌肉)我們還記得很多人說的,搬東西抬重物的控制氣息的感覺麼?其實就是利用了後腰的核心肌肉來影響體內氣壓,但千萬不可局部!!!

我們再來看圖,看一下核心肌肉大概指哪些?

看了這些就知道為何唱歌的站立姿勢也很重要,胸部合理安放和脊柱的正立都對身體肌肉的協調產生很大影響,如果姿勢有問題會限制肌肉的運動範圍也會讓有些不該用力肌肉處於繃緊,不能強制用力,不能讓肌肉處於僵硬狀態是唱歌的基本條件之一。

我們是靠內外核心肌肉協調來控制氣息的支撐(體內氣壓和保持氣息),而氣息是根據實際需要的多少來提供的,並不是無時無刻都要強力讓腰腹收縮給氣息,只是合理的繃緊肌肉來控制體內氣壓。很多時候中低音的時候,其實並不會讓核心肌肉(腰腹肌肉)過度緊張,千萬要杜絕 強制用力千萬不要做野蠻人!所有的發聲問題都用 力量 來解決,一定要找到根源再去解決,強制用力一定會讓不該用力的肌肉妨礙 喉頭與聲帶 的正常運作,也會影響氣息的平穩和肺內氣壓的穩定。以氣球為例,我們大致看下如何對抗,如何控制氣息,但一切的根源一定是找到了胸口支點,先運用熟練且讓喉頭穩定和聲帶閉合剛好。

丹田點可以理解為一個協調核心肌肉羣的一個支點,當有胸口支點控制氣息的時候,因為氣息受阻礙,腰腹會膨脹(腰腹肌肉來控制腰腹膨脹,過分膨脹下沉也會影城聲音,也會讓喉頭下壓或者氣息支持不足等問題),但氣息的支持又需要核心肌肉羣控制腹腔壓強來給予氣流向上來維持聲帶的震動,達到不同的震動頻率,來完成需要的音高。

胸口支點是向下穩住喉頭並促使聲帶閉合(就是穩住人體樂器等氣息經過發聲),腰腹肌肉是根據需要合理繃緊,維持肺部氣壓穩定,讓柔和合理的氣息通過閉合剛好的聲帶(所以閉合不是不通暢,胸口在發生過程中不能有憋其感,脖子不能主動用力來影響喉頭)。所以在哼鳴的時候體會下,胸口支點和腰腹是如何平衡搭配來控制氣息的。另外人體的發聲方式和吹口哨是類似的,區別是嘴脣可以直接控制,而聲帶只能被動的以胸口支點來控制,不能直接控制。人體很多部位如果看不到、摸不到、無法直接控制,我們大部分人都不知掉它在哪,而聲帶就是這樣的存在,所以別再糾結去直接控制喉頭和聲帶了。

另外插個內容不要向上努力唱了,頭不能給你提供氣息,頭也不能主動發聲。它能幫助發聲的是,寬敞的聲道和共鳴空間(還有高位置共鳴空間)做好打開即可,而高位置共鳴是被動產生的,如果不懂這個被動,試著哼鳴下頭腔的震動是不是被動產生的?並沒有努力向上,努力向上氣息會過度衝擊聲帶,讓發聲器官(喉頭和聲帶)不能穩定且安放在低位置,還會過分拉緊聲帶,讓聲帶不能自由振動,達到我們想要的震動頻率,音準出問題,且音色難聽,尖刺。

注意,在沒有熟練用胸口支點穩住發生器(喉頭)時,不要過分的糾結丹田和腰腹的控制氣息,因為只有有了穩定的喉頭和閉合好的聲帶(也就是有了胸口支點的靈活運用),那麼我們身體對氣息的保持,對體內氣壓的控制才能更理想,不然氣息再多也不夠聲帶因沒閉合好而過度流失。所以先安放好發聲器,再考慮氣息的平衡支持,胸口支點和腰腹核心肌肉的平衡對抗。

(有興趣的可以學學吹口哨,對理解人體發聲,氣息與聲帶的搭配很有好處!)

最後附上一張健身裏瓦式呼吸的圖,大家可以體會下,自己小時候推桌子時候,先吸氣繃住氣息再用力的狀態。而正確的發聲可以穿插著柔和合理的憋氣中產生的,可以理解為聲帶是我們的嘴脣,用胸口支點和腰腹核心肌肉共同作用來給嘴脣(聲帶)一個合理搭配的氣息,來維持聲音,而嘴脣不是閉合死,也不是完全無控制,而是給個剛好的縫隙來逐漸的釋放氣息。嘴脣和氣息的力量的平衡可以理解為,嘴脣3分力,氣息也是3分力。就像一開始學吹口哨,並不是死命吹氣,而是慢慢摸索嘴脣的閉合和氣息合理的搭配,氣息並不是越多越好。

向下唱就是向下找腰腹核心肌肉的氣息支持,而氣息不是越多越好,夠用就好。另外丹田點就是協調腰腹肌肉的一個支點。用腰腹的前提是,我們胸口控制聲帶閉合剛好,要去控制氣息,讓體內形成一個有控制的有氣壓的氣囊。不能漏氣也不能過分憋氣,就像流暢的吹口哨一樣,音高變化的時候,吹口哨時口腔的氣壓也會相對變化。所有的方法不要太個人化和感覺化,我們都要去試驗,去實踐。根據一定的物理和生理原理來理解唱歌,但千萬不要陷入局部,丟了自如。那樣是沒辦法有優美的歌聲的,我們所學的一切都是為了發出好聽的聲音,謹記這一點,我們只是愛唱歌而已。很多文章我會提前發到我的微信公眾號的CCSING2018,歡迎關注!

其實,氣息的初級入門大體分為基礎的三個階段,你說的小腹控制是屬於增壓部分,也就是第三部分,它能對抗的前提是你上半部分可以穩定輸出

1,氣量控制:此時橫膈膜(橫膈膜不是隨意肌,要藉助其他肌肉幫助)不一定有什麼感覺,別想太多,但是肌肉形態上總是可以保持住了。保持住後第一個感覺,根據力量變化,氣量可以選擇性的收住一些了。

2,壓力產生:1做熟練後,我們的氣息開始有內部壓力的體現了,有些人稱之為支撐感,其實就是氣息與聲帶對抗日漸穩定。舊時曾有人形容為呼氣肌羣與吸氣肌羣的對抗平衡,你也可以這樣體會。

3,增壓過程:壓力可以基礎掌控後,我們開始涉及到一些基礎的擋氣位置了,比如你說的胸口或者鎖骨處。這個時候你會發現純粹壓力的穩定可能不夠用了,於是有了增壓需求。增壓需求事實上是增加了一個意識點,一般以小腹運動來產生,因為小腹在肌肉上只有前後,沒有上下,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以保持和內向用力為基礎,這個情況下如高音,強音,強語氣等等的力量因為壓力的增強反而會輕鬆一些。


我原來也有同樣的困惑。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感覺小腹應該是繼續繃住勁兒,繼續膨脹的感覺,這樣氣息才能持久,穩定。供參考。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