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齿,(otching)也称「折齿」、「打牙」。产生于古代原始部落民族中的习俗。其特点是:青春期男女,以敲折、拔除上颌两侧对称牙齿为美观。直至20世纪30、40年代,部分仡佬族、高山族仍行此俗。在世界其他地区,凿齿风还流行于东亚、东南亚、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东部和东南部等地的许多居民中。

在中国,此俗的产生可溯源到6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产生于大汶口早期文化分布地区,后流行到中国东南部、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在越、僚、乌浒等古族中也长期流行。直至20世纪30、40年代,部分仡佬族、高山族仍行此俗。在世界其他地区,凿齿风还流行于东亚、东南亚、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东部和东南部等地的许多居民中。


一、凿齿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之一,居住在南部沼泽地带的怪兽,长有象凿子一样的长牙,手中持有盾和矛。据说,凿齿掠食人类,帝尧命令后羿前往讨伐。见后羿带著弓箭找上门来,凿齿慌忙一面拿起盾牌遮挡自己,一面伸出牙齿迎战。后羿挥动宝剑砍去,盾牌顿时折成两半。凿齿吓得转身逃跑,后羿则拉弓上弦,一箭正中凿齿心窝。

二、凿齿是产生于古代原始部落民族中的习俗

凿齿,也称「折齿」、「打牙」。产生于古代原始部落民族中的习俗。其特点是:青春期男女,以敲折、拔除上颌两侧对称牙齿为美观。中国越、僚、濮等古民族以及今仡佬、高山族均有此习俗。亚、非、拉美、大洋洲等地也风行。现在考古发现了很多凿掉两个牙的骷髅,一般在南方。

三、凿齿习俗产生的背景

在中国,此俗的产生可溯源到6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产生于大汶口早期文化分布地区,后流行到中国东南部、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在越、僚、乌浒等古族中也长期流行。直至20世纪30、40年代,部分仡佬族、高山族仍行此俗。在世界其他地区,凿齿风还流行于东亚、东南亚、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东部和东南部等地的许多居民中。

四、据考证此民俗文化与成婚资格有关

原始社会时期某些民族的习俗。有敲折、拔除、锯平、毁损等方式,多在青春期对称地拔、毁中间或两侧上牙门齿或犬齿。有些学者认为凿齿与获得成丁及成婚资格有关;也有的认为,是为了区别族别和身份或为了美容、装饰、服饰及避邪。

五、凿齿的有关史料记载

三国吴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夷洲女已嫁,皆缺去前上齿。」夷洲,指台湾岛。清郁永河《裨海纪游》:「女择所爱者,乃与挽手,挽手者,以明私许之意也。明日女告其父,召挽手少年至,凿上腭门牙二齿授,女亦二齿付男,期某日就妇完婚,终身归以处。」

凿齿民是海外一特殊人种。《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南至东南方……(有)凿齿民。」高诱注:「凿齿民,吐一齿出口下,长三尺也。」

清黄叔敬《台湾使槎录.番俗六考》:「成婚,男女俱去上齿各二,彼此谨藏,以矢终身不易。」

《新唐书·南平僚传》说是患了虐疾病后,嘴巴紧咬、凿齿拔牙有孔,以便灌进药水。

《贵州名胜志》说,父母死后,拔牙凿齿投入父母棺中,「以示永诀」。上述种种说法,都是以误传误,没有真实意义。我们认为,断发文身和拔牙、凿齿虽然形式不同,但作用却一样—都是表示成年的标志。

《黔书》说凿齿是为了不「妨害夫家」,即女子要先凿齿,后出嫁,否则必害夫家。

《管子》说,越国青年热爱祖国,当敌人入侵时,纷纷凿齿表示成人,参军打仗。因此,断发文身和拔牙、凿齿都是表示成年的标志,而不是避蛟龙之害或装饰美观及便于灌进药水等。

《山海经》中多次提到「凿齿」。其中《山海经·海内南经》就有记载「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墟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持戈。「《山海经·大荒南经》又有记载「 有人曰凿齿,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