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许多学术杂志中已有许多研究,这里我谨谈谈我的看法。

性善论,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是从道德性的角度谈人的本性的观点。所谓性善,就是说人在本质上具有善的道德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稳定的规范基础。在立论基础上,卢梭和孟子都是一样的,都是说人先天的道德属性是善的。卢梭从自然人的概念出发,认为人先天上就有自爱心与怜悯心;孟子则提出「四端说」。但是,二者在这个立论基础上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和结论是不同的。

孟子从「四端说」开始,强调「贤者能勿丧耳」。就是说人们只有谨守道德本性,通过自律的方式来维护善性;而国家则需要引导这种善性,通过教化来发扬善性、抑制恶性,即所谓「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卢梭尽管善性的发端和孟子差不多,但其衍生的理论却更像荀子的观念。他强调以善治权、以善扬善,强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限制来达到维护善性的目的。这就是社会契约论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类似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环境决定论。这是一种他律道德。

简而言之,孟子由性善论发展出自律道德的观念,卢梭则由性善论发展出他律道德的观念。究其文化基因,前者反映出对人本身的积极信任,是中国传统人定胜天思想的延续;后者则反映出对人本身的不信任,是西方人由神造观念的发展。打个比方,就好比《笑傲江湖》中华山的气宗和剑宗,气宗是先练内功,由内而外的发展,而剑宗相反,是由外而内的训练。显然,由内而外需要的时间长,但根基扎实,与中华五千年文明相应;由外而内来的快,也不需要太深根基,但发展后劲却不足,这也与西方近三百年迅速崛起而发展后劲不足相对应。所以,我又回到了我们文化自信的角度上来。我坚信,用不了多久,我中华文明必定重新屹立在世界文明之巅!哈??


善恶是道德的范畴,人的本性:善+恶,社会需求:扬善抑恶。方法:自律+他律。于是构成四种关系:本善+自律,本善+他律;本恶+自律,本恶+他律。现代社会认为,人的本性既有善也有恶,所以扬善抑恶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于是道德与法律并存!古人执其一端而论之,今人辩证思维而用之。如此如此!


感谢邀请。卢梭的善是相对恶说的,未脱离对立。孟子的大儒之善的定义是:无善无恶为至善。卢梭是在行为上论善恶,尤其从其晚期作品看出,但内心稍释然,孟子是从内心修炼,再到思想,身体,行为,事物的观点看法。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