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在西部长大,记得还是小学生的时候,第一次看了越剧版的《红楼梦》,就喜欢上这个剧种。后来又看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柳毅传书》《祥林嫂》《五女拜寿》《王老虎抢亲》等由越剧改编的电影。

看这些越剧电影,如果没有字幕,其实是听不懂唱词的。但越剧那种丝竹般的音乐、婉转的唱腔,才是吸引、喜欢上它的主要原因。

随著电视的普及及很多戏曲频道的开通,很多的越剧剧目得以在银屏上展示,既有《玉蜻蜓》、《盘夫索夫》、《盘妻索妻》、《珍珠塔》等等这样的传统剧目,也有《陆游与唐婉》、《流花溪》等新编剧目。

通过观看这些剧目,对越剧的一些流派也有更多的了解,也逐渐能听出剧中人演唱是何流派了。越剧能吸引江浙地区以外的观众喜欢,也是因为它的流派纷呈。比如旦角傅派的润腔华彩,跌宕婉转;王派的自然流畅、情意真切;袁派的旋律淳朴,韵味醇厚;戚派的深沉含蓄;金派的音色嘹亮,同一出戏中,各种流派汇聚在一起,异彩纷呈,这在《五女拜寿》、《红楼梦》这样人物众多的大戏中最为明显。这也是越剧这个剧种能在全国拥有众多戏迷主要的原因吧。


当然有。我在天津,算北方了吧?就我知道的,天津北京的越剧可是红火,每地都有十多个票房剧团。隔三差五总有越剧演出,天津北京有固定的演出团体,也有固定的观众群。比如,刚刚过了三十岁生日的北京越剧艺术研究会,下属的南花越剧团演出质量杠杠的,比一些南方专业剧团也不差。天津市越剧之友联谊会成立也有二十年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为越剧在津沽大地绽放做出了贡献,去年底,天津市越友会下属青年艺术团还成功上演越剧经典《五女拜寿》全剧,获得好评。此外,天津小百花越剧团、天津青年越剧团等也是青年团体佼佼者。欢迎大家到北方来听北方姑娘演越剧。


京津人中有大量越剧迷,也不乏有能登台演出的越剧团体和大量票友。这都是越剧前辈辛勤耕耘的结果。北京,50年由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的上海东山剧团赴京演出。52年徐玉兰、王文娟、周宝奎、钱妙花、徐慧琴的玉兰剧团集体参军,组建总政越剧团。演出"梁祝"、"西厢记「。53年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的华东越剧团参加全国汇演"白蛇传「、"梁祝"。56年金雅楼、金月楼四姐妹及筱灵凤、筱湘麟的武汉越剧团赴京演"红楼梦「、「沉香扇"。周总理、夏衍夸17岁的赵志萍把黛玉演活了。当年裘爱花、筱少卿、邢湘麟的天津越剧团也演出了「红楼梦"、"孟丽君"。后来尹桂芳、徐天红、许金彩的芳华越剧团。竺水招、商芳臣、筱水招的南京越剧团。戚雅仙、毕春芳、陈金莲、潘笑笑的合作越剧团也相继进京。每次都安排在老长安剧院和金鱼口的剧院(都是平时梅兰芳、马连良演出的场所),都能满座。不少观众往返要倒一个多钟头的公交。58年将上海光明、合众、天鹅越剧团部分演员支援北京成立了煤矿越剧团,有陈少鹏、裘绿琴、应菊芬、丁苗芬等名角。又补充了湖州越剧二团。这就是文化部红旗越剧团的前身。59年上海越剧院以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陆锦花、吴小楼的一团支援北京,成立了北京越剧团。这些老演员都为把越剧推向北京作了贡献,特别是丁苗芬培养了许多越剧新苗。 天津是49年,焦月娥、屠笑飞、谢素云带班打入劝业场。50年许金彩、陈佩卿的新新剧团,51年裘爱花、筱少卿、邢湘麟的剧团长期演出,组成天津越剧团。所以也有很好的环境氛围。正因为越剧站稳了脚跟,一片繁荣,天津当地有三个唱北方曲艺的小剧团,干脆添置布景剧装,用普通话对白,演越剧,名曰「北方越剧「。其中最有名的是"互助北方越剧团"。五六十年代的老演员为把越剧推往全国,功不可没。像武汉市五十年代初出现三足鼎立,金氏姐妹的剧团,史翠贞、张湘卿的剧团,竺喜娟的剧团,三个大剧团并立。还加新市场有个小班子。也出现60年武汉越剧团分两个团同演"红楼梦「,排队购票,限购四张。


山东人,妥妥的北方人,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的越剧,总之有些年头了。

最喜欢的一部越剧是五女拜寿,演的好,唱的好,剧情也好。

还有五朵金花茅威涛,何赛飞,方雪雯,何英,董柯娣,还有陈辉玲等等,都是个顶个的粉嫩水灵。而且茅威涛的书生气特别有味道,丰神俊逸,就像从书里走出来的。

其实相比于其他剧种,越剧算是比较火的剧种了,男帅女靓,扮相清丽,唱腔优美,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是的当然,我就是北方人,我喜欢越剧,喜欢茅威涛,曾携一家大小去首都追剧。当然这也和我从小喜欢传统戏剧有关,我的姐姐是戏曲演员,小时候经常带我去排练现场,我对那些华丽丽的戏服和所谓头面痴迷异常,我也喜欢豫剧,虽然我不是河南人,喜欢评剧,喜欢看戏剧戏曲类的书籍,喜欢收集戏剧周边的小玩意。


戏曲需要的是传播。一是听的多了,慢慢就喜欢了。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二是一定要大力培养自己的优秀代言人。黄梅戏如果没有严凤英,评剧如果没有新凤霞,喜欢的人不会这么多。越剧的优秀代言人就更多了,所以才有那么多各具风格的派别。

非常喜欢越剧,如喜欢宋词中的婉约派


我是东北人,特别喜欢越剧,记得很小的时候,住在父亲单位大院,每到上班时间,大喇叭便唱起了越剧,天天如此,虽听不懂唱的是什么,可觉得异常优美动听,那时候机关大院经常放映电影,是我童年最大乐趣也是最美好的回忆,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追鱼》等使我对越剧更加著迷,经常浮想联翩,如醉如痴,曾一度梦想当个越剧演员,当然随著时光流驶,这个仅仅只是个梦想罢了,现在人虽至后青春时代,稍历人世沧桑,却难以磨灭那份越剧情怀。


太有了,我是青岛人,超喜欢越剧!家里车上放的都是越剧碟,手机里存量最大的也是越剧,经典剧目百看不厌,越剧名家如数家珍,袁派,范派,徐派,王派,戚派,毕派,金派,吕派,傅派……都是挚爱!


客观的说:有,但很少。可以说七十以上绝对没有。五十,六十的少有。三十四十可能最大。为什么呢?七十以上的人本地戏曲以经牢牢定格在心中。五十,六十的老电影成了一生的爱好。三十,四十的正好赶越剧通过电影电视的传播。最客易生成茅印象变好。三十以下。基本上都於戏剧划清界线了。


坐标山东济南,从初中(2003年)开始喜欢越剧,当然那时候网路才刚刚普及,第一出越剧是空中剧院播的梅龙镇,真心迷住了。后来通过网路加入了越剧论坛,叫梦江南,和很多戏迷成了朋友。那时候还有个聊天室叫碧浪银沙还是碧海银沙,经常举办一些票友语聊。那时候在电视机前面见证了五女拜寿原班人马再聚首,3月份有章瑞虹陈颖的梁祝,也是我第一次去现场看越剧。好期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