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觉得是与市场大小(国土面积)有关,就是日本国内市场较为狭小,所以资金流通非常快,所以造成了一种每个人都很有钱的感觉。不知我的观点对不对,也不知是否有更科学的解释?


其实很简单,从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分析就可以解释了。

所谓收入分配理论(大概是这个名字,记不清了)其实很简单,一个产品销售获得的收入,分配给各个参与生产的要素时,其分配比例是根据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劳动力这个要素遍地都是,那么工人的工资就会很低,你分配不到任何东西。相应的,如果土地要素是不可替代的,那么租金就会是天价,例如各地的金融街商业中心的铺面价格。

回到问题。为啥中国的贫富差距大?呵呵,因为中国劳动力不值钱,就这么简单。

中国企业主,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主,会非常清晰的感觉到一点,中国的市场经济其实是不完备的。一个生意能否赚钱,能否做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和各基层官员的支持,政策一变,领导一换,很多企业就做不下去了。所以,在中国,企业生产要素最稀缺的是什么?是权力!

而最不稀缺的呢?是劳动力,是普通的打工者。劳动者自身的能力、素质、知识水平,说实话,是企业最不稀罕的,国企如此,民营如此,外企现在也是如此。谁不可以替代呢?你技术牛?市场上技术牛的多了去了。

这里还要说明一点,所谓的劳动力充裕也是相对的。我们要知道生产和消费是一体的两面,所谓生产过剩也就是消费不足。消费不足的原因是贫富分化,而贫富分化通过经济循环的规律,又会反过来加剧企业的生产不足,从而导致劳动力过剩。

其实,一个正常的社会,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基本上应该是平衡的。但是我们不同,我们是有特色的社会,我们的权力寻租,资源垄断,导致了市场需求的扭曲和经济效率的下降,从而产生了劳动力过剩的假象。

这种过剩带来了劳动力要素报酬的持续低迷,多年累积以后,也就带来了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这就是中国未富先老,贫富差距异常巨大的根本原因。


推测是因为是阶级固化的社会,一般阶级流动性低的地方阶级都会相对平等。各行业收入差距不大,平民子弟读完职业学院或者专科大学也就能谋一份好差事了,不少读完高中就不会继续去念大学了。终身雇佣制意味著每个员工都是接近于家人的人,如果赚钱了自然要给他们更好的待遇。而在东亚大陆的非国营企业员工要担心老板会不会欠薪,老板要担心员工会不会跳槽。而且很多暴富就是通过灰暗的py交易和内部信息渠道达成,还有就是靠著房子和拆迁躺著暴富的部分发达地区原住民,这样肯定只会让少数人先富而没有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阶级上升永远只会是极少数,阶级流动性大只不过是意味著更多的暴发户而已,并且真正靠自己能力而不是运气或权力实现阶级上升的人应该是更少的。

并且如果你知道你大概率要在这行业干一辈子,势必会有更多人团结起来要求改善这一职业的待遇,如果是流动性很强的流沙社会,更多人会想著去跳槽,即使大概率不会跳出多好的结果。


放在世界范围内看,日本的基尼系数低、贫富差距小这点是没有疑问的。2014 年世界银行的调查结果有张图是这个样子,越绿越低,越红越高,日本跟一些欧洲国家的颜色好似老王隔壁男主人的帽子。不要看著另外的新闻说「日本的贫富差距在 OECD 中排名靠后」就以为不怎么样,仔细看一眼那个排名,比日本更好的不都是欧洲特别是北欧的那群已经实现了共产主义的吗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比较多。

日本在将近 100 年的时间里,关于国民的定位就是「天皇陛下的良好臣民」。明面上要求为国奉献的多,强调个人财富的少。虽然直接拿来比不太恰当,我国这么干的那些年里收入差距也是比现在要小的。而且也多少受儒家文化影响,士农工商,光想著赚钱不是个很理直气壮的事情。

日本很早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德国一起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有著在世界上堪称无敌的制造业。强有力的第二产业不光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形成了比较发达和稳定的依付于第二产业之上的第三产业。现在有些地方瞧不起工业,认为是落后产业,要金融和 IT 才时髦。也有不少人瞧不起拿死工资的,一心要创业。其实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如果制造业的死工资可以足够员工买房买车娶妻生子的话,对于营造一个稳定均匀的社会环境来说相比其他产业还是有优势的。日本的「公司职员」超过 5000 万人,占了总劳动人口的绝大部分。其他任何职业无论是收入高的还是收入低的,从业人数跟这一大坨比都是毛毛雨。多数中小企业的薪资水平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随地区和业种的变化较小,保证了全国多数劳动者的收入围绕平均年收入四百多万日元变化。由于日本产业的传统,企业的领导层更多地是由企业内部逐层爬升上来的,像美国那样MBA 出身在不同企业的高层来回跳的比较少。大家一起进公司混了几十年,虽然职位有高有低,工资上不好意思拉开太大的差距。工会虽然不像欧洲的势力那么大,也算是能为工人争取一定的利益。日本的大公司平均薪资大概七八百万日元,典型的日本大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平均收入四五千万日元,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这个差距算很小了。还有东芝这样的奇葩,董事平均两千多万日元,也就普通员工的两三倍的样子。有大股份的老板不算,拿工资的能过一亿日元的那些基本上都是日产 CEO 戈恩这样的外来和尚,日本人几乎没有。公司职员是劳动者绝对主体,公司内部上下之间的收入分配又比较地平均,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就比较小了。

对于后发国家来说,解决贫富差距有至少两个大难题。

一个是农民多而且收入低。我们农村人口比例接近一半,平均收入是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但日本早已完成工业化,农业人口比例小。而且它是选举制国家,农村地区人口稀少,职业单一,还有全国性的大农民协会团结力量,使得日本农民有很大的政治发言权,国家制订了无数的保护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日本农民平均收入七百多万日元,直逼公务员和大公司员工,比普通公司职员高出一截,跟他们比城市居民才是穷人。另一个就是老年人的收入问题。这几十年来惊人的累积通胀使得我国老年人年轻时的收入和储蓄被彻底洗白,一个月几十几百块的收入,一年存不了几个钱,放在现在够干什么的?日本的老人和我们是反过来的,他们上班的时候是日本经济形势最好、日元被严重低估的时代,他们的收入用本币计算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是几百万日元,然而他们多攒了四十年的钱,房贷还早就还清了。发展中国家在这一点上最大的几个问题日本并不需要去面对。日本的再分配制度也做得比较到位。上世纪中后期日本的所得税率曾经是 70% 封顶,虽然现在降下来了,但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已经足够大了。阿根廷这么玩过,不巧的是他们西语国家遍天下,精英层抬腿就跑到国外去了,阿根廷经济崩盘。奥朗德也打算这么玩来著,他们法语国家也不少,富人们跑都不用跑,走著都能去比利时和瑞士,生活一样惬意。日本是唯一日语国家,在网路时代到来之前在国外生活同时遥控国内的企业对日本富人来说多有不便, 于是被税务局摁住猛收了不少年的税,为「一亿总中流」作出了贡献。日本当然不是天堂,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独特的机遇也是无法复制的。但是作为整体上最为成功的东亚国家,它走向今天的「和谐社会」的经验和教训确实有不少值得学习和总结的地方。

日本的体量.

跟江沪浙差不多


谢邀。

第一,题主自己说的那个原因,就是国土大小、人口总量、市场总量、财富总量,这个方面肯定是原因之一,这是没问题的。不相信的人你可以自己去试试,3人群里发3元红包,和100人群里发100元红包,虽然人均都是1元,但大群里面大小红包的差距一定比小群大得多。小群里无论运气差的人差到什么地步,运气最好的人只能拿到2.98元,运气差的人再怎么也有0.01元。最大贫富差距为2.97元。而大群里就不说什么极端情况了,只需要运气最好的人抢到10元,运气最差的人抢个5毛钱,这时候最大贫富差就已经完爆小群了。

第二,感知因素,也是原因之一。中国跨越式发展的时候,比日本跨越式发展的时候晚很多年,到现在已经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了,社会信息的互联互通空前强大。以前你以为有钱人就是你们村最早开始做生意的老李,而现在你可能只认马云马化腾这种国家级首富是有钱人,刘永好梁稳根郭广昌这种省级首富很多人都看不上眼了。你想像,以前跟老李比,贫富差距再大也就几十万,现在你跟马云马化腾比,贫富差距可是上千亿。

第三,时代特色,前面说过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了,互联互通的不仅是信息,也包括经济,以前各村做各村生意,市场最大也就几个村,你能赚多少?现在互联网上可以做全国甚至全球的生意,做大了当然富得不得了,全球70亿人,你赚每个人150元你就能成世界首富。

第四,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很多人没出过国还真以为日本的马桶水可以喝呢。他没见过日本最穷的人有多穷,也没见过日本最富的人有多富,他怎么知道日本贫富差距大不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