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很正常,不要担心,也不要一下子给孩子贴上「输不起」的标签。我们孩子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我儿子从小到现在7岁,我们的家庭游戏从未中断过,各种各样的都有。一开始,他也是害怕输,输了就会哭,不承认自己输,或者干脆一通乱踢乱扔,现场一团混乱。一般这种时候,我会快速收拾走玩具,让他自己哭一会,冷处理。

等他情绪平复一点了,过去抱住他,这时候要安慰受伤的小心灵了。跟他聊天:「刚才是不是因为输了心里很难过?」他会默认,不说话。然后告诉他:「这是游戏,结果并不重要,你看第一次,第二次还是我输呢,我不也是好好的吗。而且,我觉得游戏很好玩。」

这次就这样就过去了。

下一次,还跟他玩,开始让他赢两把,自己输的时候,就假装做出一个难过的表情,说,「哎呀,我输了。」然后又有说有笑地说:「不过,我还要玩,因为游戏过程好玩,输了也没关系。」这样用大人的行为来慢慢影响他。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孩子比较小,他会在乎这个输赢,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敏感期,让他自由发泄情绪就好了。

只要1、过了这个看重输赢的敏感期。2、家长平时灌输「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观念,等到孩子大一些,就自然而然地经得起输赢的游戏结果了。

总的来说,不要著急,要坚信:只要父母对事情拿得起放得下,注重过程而相对不看重结果,那么孩子也一定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养成不怕输的性格的。

(一分钟了解我:致力于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儿的具体方法论中,空间有很多原创育儿文章,有兴趣,可关注,阅读。)


解决孩子「输不起」的问题,就是要在生活中多说鼓励的话,让孩子把对「结果」的过度关注和外部评价,转移到对「过程、努力、贡献、帮助、思考」和内部自我评价上面来,原因如下:

如果孩子的成长环境中出现太多表扬、赞扬,容易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就是寻求认可、寻求赞扬;

第二就是得意忘形、觉得自己什么都行;

第三就是输不起。

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喜欢被赞赏,喜欢这种我很厉害的感觉,尤其被外部认可之后,孩子会形成这样一种自我意识,觉得自己很厉害。

一方面这是好事,因为孩子的自信心在发展,另一方面,自信过度就是向著「假大空」的自负了。

解决办法就是引导孩子关注过程,关注努力,而不是结果,其实就是我们大人的语言习惯中,鼓励和表扬的区别:

表扬就是比较虚的,你真厉害!好棒!这类的这是外部评价,偶尔有几次没关系,多了就会形成刚才描述的三种情况。

鼓励是比较具体的,一共四种:

描述式:我注意到(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不用形容词)

启发式:(你自己感觉怎么样?你是怎么做到的)

感谢式:(谢谢你主动帮助朋友)

赋能式:(你自己就做到了,我相信你的判断)

孩子希望「别人」觉得我可以,但实际上,孩子的能力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暂时还做不到,孩子就会产生挫败感。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我可以」的内在信念。

一方面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挫败情绪,比如积木搭不起来,你有点难过,妈妈知道,妈会陪你。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关注过程、和已经做出的部分,比如,我注意到你很努力的把这个搭上去,你已经搭了几层了,我们再努力一点点,就可以再多搭一层,妈妈会陪著你,这样就会慢慢越做越好的。

试试看吧,通常遇到一个问题,我们不是去改变孩子的行为,而是看看孩子行为背后,是怎样的心理需要。

通过改变我们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的行为慢慢就会做出改变,这需要一点时间,我们自己行动起来,结果就会慢慢呈现出来。


我在和孩子游戏的过程中,也经常遇到这个问题。每个孩子都会有争强好胜的心,既要保护他的自尊心也要让他接受比赛必然有胜有负的现实。

比如和孩子下棋,有输赢是必然的事情。一开始教给孩子一些下棋的规则,然后就开始下棋,显然孩子是不可能取胜的。但是,如果每次都是父母获胜,孩子很快就会灰心丧气,不愿意再学习下去。所以,一般来说,我会把比赛结果控制在6:4,孩子胜利稍微多一些。这样,他既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保持学习的乐趣,又能接受失败的结果。

不过,等他慢慢长大,他会明白,真实生活中,胜负乃兵家常事,不会再有人无原则让著他的。


家长朋友们往往都有同样的经历,跟孩子玩家庭游戏时,起先故意让得孩子,可是到后来又觉得这样对孩子没有提高同时因为怕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不敢去赢孩子,陷入矛盾的心理科。

本来这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应该有意识的让孩子多赢一些,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玩到一定程度,孩子总赢其实也能感觉到其中的秘密,也会觉得索然无味。这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以前我都在让著你,不如来场真的比赛!」孩子往往都会欣然接受,跃跃欲试。这个时候,家长要传授一些技巧给孩子,让孩子时而失败时而成功。

家长没有必要担心孩子输不起,未来的路很长,您见过从不言输的孩子吗?我们可以通过游戏中的失败,教会孩子如何在自己情绪爆发后能够渐渐平复下来,这是最重要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小挫折,父母要提高自己孩子的心理成熟度,能够让孩子学会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


Hello亲爱的宝爸宝妈,蜜桃姐姐来咯!

咱们从游戏衍生到生活中各种比赛,如果输掉一场比赛会让孩子流泪,家长需要告诉他如何更专注于乐趣。

无论孩子在比赛、游戏没赢的时候发飙,还是在他姐姐抢到沙发上最好的位置时他的崩溃,很明显表明孩子真的很喜欢出头。

虽然胜利会给孩子一种自豪感和控制力,但是经历失败也会带来好处。失败会帮助孩子们开始培养同理心和毅力。即使孩子当时看起来很伤心,他也应该很快从伤痛中恢复过来。与其溺爱他,不如让他感受失败的痛苦。家长可以通过孩子的一些态度调整策略,可以教他更快地恢复。当孩子在输了后,经常会有以下这些话(借口),家长要学会应对。

「我再也不会玩这种愚蠢的游戏了。」

应对策略:解释每个人有时都会输

当然,许多面向这一年龄段的游戏——包括抽纸牌或掷骰子——只是运气问题。向孩子解释不可抗因素可以帮助他减轻愤怒,但应该避免给他的失败涂上糖衣。相反,试著说:「事情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愿。有时我也会感到失望。说「没什么大不了的」,是不承认孩子感受的体现。家长要告诉孩子他还有其他的机会可以赢。这会让他从现在走出来,给他一些期待的东西。

如果游戏的结果依赖于策略而不是运气,家长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来帮助孩子改进他本可以做的不同的事情。说一些间接的话,比如:「嗯,我想知道如果你把这个棋子挪开,会发生什么。」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自己会一直输了。

「我放弃!」

应对策略:强调比赛开始后,结束是很重要的。

如果孩子意识到他不会赢,他可能会想要中途退出,这样他就可以避免失败带来的挫折感(或羞辱)。然而,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坚持到底。告诉他,在游戏进行到一半时退出就像违背了对朋友的承诺——如果他说要退出,他的朋友可能不想再和他一起玩了。

「我讨厌这个。」

应对法宝:表扬孩子的表现。

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喜欢为了挑战而竞争。他们喜欢胜利,因为胜利带来的成就感和认同感。所以不要只在孩子赢了的时候表扬他,即使他输了,家长也要表现出一些热情。祝贺他做一些具体的事情。例如:「踢得真棒,我真为你把足球踢给队友的方式感到骄傲。」

家长还可以通过一种明确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胜利并不是一切,从而帮助孩子正确看待游戏。「在我们家,清理游戏道具是赢家的工作」。这会降低胜利的高调,让任何人都不会太沉迷于庆祝胜利的喜悦之中,也不会吹嘘自己是最棒的。

「这个游戏是女孩子/男孩子玩的。」

应对策略:提醒孩子保持讨论的性别中立。

研究表明孩子对失败的反应可能与对手的性别有很大关系。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认为很多活动都是「男孩的」或「女孩的」,如果一个异性孩子表现出色,他们可能会对游戏失去兴趣。为了确保孩子不会以此为借口输掉比赛,可以这样说:「你妹妹/哥哥这次赢了,因为她/他以前打过球。一旦你玩了几次,你会做得一样好。」

不知道各位宝爸宝妈关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进行留言哦~蜜桃姐姐等著你!?( ′???` )比心


您孩子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有时要让她自己去摸索,有时要给她引导,如果两者搭配得当,孩子则会成为身心健康,为大家所接受的

快乐小孩

。对待您这样的孩子,要有一定的方法。 适度安慰,讲请道理 孩子受挫时,适度的安慰是绝对必要的,此时应先同情别人都不跟她玩的感受。等她情绪稍稍缓和下来后,主动邀她玩同样的游戏,并且学她刚才霸道的模样,让她体会别人的心情,知道为什么别人不想和她玩,再告诉她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相信她会容易接受的。当

孩子了

解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之后,问问她,是否愿意向小朋友致歉,并再和他们一起玩耍。如果愿意,就带著她诚挚地邀请小朋友们同玩。希望从这样的过程中,能让孩子学会知错就改,及合群,尊重别人的重要。 察颜观色,具体指导 建立尊重他人的观念,是人际关系发展的第一步。然而,您的孩子正处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只准自己称王,不许别人赢她的行为,使她的人际关系受挫,若此时严厉指责她,或对她晓以大义,恐怕她不能接受,或根本听不懂。所以要寻找机会观察别的孩子在一起玩的场景。同时,也让孩子在一旁观察。回家后与孩子仔细讨论别人友好相处时有什么规则可循,陪她回想自己和别人是如何相处的,比较之后,指导她选择适合的方式来对待周围的人,相信她的情形会慢慢改善的。当然,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并非短时间所成。只有父母的耐心指导和温柔支持,才能帮助孩子踏出人际关系成功的第一步。 将心比心,巧妙沟通 幼儿自身能力有限,面对挫折的忍受底低,一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常会把责任归罪别人。这果,父母的情绪疏导是非常必要的。家长应先接纳

孩子的情绪

,让她描述当时的场景然后告诉她:"你想赢,别的小朋友和你一样,如果别的小朋友输了,不甘心,吵著说不算,或是阻止你赢,那你会不会生气,还和她玩吗?"用这样的方式

与孩子沟通

,提供她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让她发现自己错在哪里。父母运用将心比心的方法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孩子就比较能反省自己

提高学习

动机,继而拓展各方面的能力。其实,每个人都是在和同伴大大小小的冲突中慢慢累积经验,学习与人相处的社会能力的。

模拟游戏

,培养能力 玩游戏时,爱玩又不服输的孩子,审自尊心强且缺乏安全感。他们很害怕输,一输就无法肯定自己。同时,个性好强的缘故,使得他们在无法随心所欲地控制环境时,便以耍赖来否定既定的事实。现代社会竞争强,压力大,父母常鼓励孩子追求胜利和成功,却往往忽略了孩子在失败中可以学习更多的经验。失败可以显露人们的不足之外,让人们学习谦卑、顺服。孩子如果了解失败也有正面意义,可以平和处理失败的心情,加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大人可以和孩子玩输也

有奖励的游戏

。当然奖励输的前提是说出输的原因。孩子年龄小,也许想不清楚,父母可以循循善诱,通过这种办法,平衡孩子输不起的心态。

这个问题我刚好遇到过,我的孩子每次要玩游戏,被提出一些奖罚。而就因为这个奖罚导致她输不起,不甘心认输。但是她又不耍赖,她就一定要玩下去,玩到局面扭转为止。

其实并不是家庭教育教会孩子争强好胜,而是输的那个代价可能是目前她所不能承受的。她之所以提出奖罚,原因是她想得到某些东西。

对于这个我觉得适当的引导一下,告诉孩子既然提出奖罚,那就要选择在自己承受范围内的。这样即便输了也可以输得起,当然也不妨碍下次游戏卷土重来再赢回去嘛。


孩子「输不起」的表现远不止上述这几种,这不仅和孩子这个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更和家长平时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

家长「结果导向」的思维,导致孩子太看重结果如果孩子做成了某件事情,就会得到表扬和称赞;如果没有做成,不管孩子是否努力了,都会遭到否定。于是孩子渴望用好的结果去获得肯定,而对于不好的结果会尽力排斥,避免发生,甚至不愿被人知道。

另外,有些家长老师过分推崇「第一」,让孩子从小就产生了「第一很厉害,我要第一」的思维定式,但是,毕竟「第一」只有一个,并且「人外有人」,没有人可以永远保持「第一」。所以,这种太想「成为第一」的思维定式有时反而会成为孩子前行的压力甚至是阻力,当他感觉对结果没有把握、不确定时,就会想要逃避,以避免发生「不好」的结果。

家长刻意迁就、盲目夸奖、过度保护造成孩子耐挫力差家长培养孩子从小就有「赢」的竞争意识:吃饭时大家故意慢慢吃,让孩子「第一名」;玩游戏时,故意输给孩子,让孩子赢。孩子每次都能轻轻松松地赢得大人,并且大人时不时地给予孩子夸张随意的表扬:好厉害!真棒!聪明!能干!让孩子缺失了生活中本来该经历的挫折体验,对自己的实际能力自信过度,一旦独立行动中发生挫折,就很难承受,并且不会从自身找原因,而去责怪事情本身或者干脆放弃不做。

「自我中心性」的表现

怕输是人的天性,谁都想自己做得比别人更好,获得更多肯定及价值感。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而孩子则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常常都以「自我满足」为中心,包括在感受方面的「自我满足」,所以当「赢」的感受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出现发脾气,甚至破坏对方「成果」的行为。

长期受挫得不到缓解

不管哪种原因,孩子一旦遭受挫折,就一定会情绪低落。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只看到孩子乱发脾气,不但不给予干预,还惩罚孩子的「坏」脾气,孩子受挫折后的负面情绪将被放大。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孩子会因为痛苦的感受更加惧怕挫折。

《时尚育儿》杂志,为孕、0~3岁家庭提供权威育儿、生活消费指南,点击右上角关注。


可能孩子平时就比较争强好胜,所以在他眼里游戏里的输赢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可能无形中给了孩子一些成长压力,孩子把这种压力就转化到了其他事物上。比如,这里所提到的「家庭游戏中的输赢」就是这个意思。

作为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成功或者失败都是暂时的,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学会面对和挑战。或许孩子可能听不太懂,但他如果没有心理压力,也就不会那么敏感了。


这个问题,我想从以下几点去分析:

第一,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输不起的情况?

  • 跟父母平时的教育有关。孩子在小的时候,是没有输赢的概念的,都是父母在旁边经常的灌输,比如:跟孩子一起玩赛跑游戏,经常会对孩子说: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先到达对面。说得多了,孩子听得多了,在孩子的心里就会出现谁输了,谁赢了的画面,有的孩子还要索要奖励。

  • 跟老师的教育有关。现在的教育从孩子幼儿园开始就出现了比较的情况发生,比如老师可能会说:我们开始上课了,小朋友们要保持安静,不能讲话,谁先安静下来谁就有奖励哦。孩子为了得到奖励,肯定会争相比较。

  • 生活中随时都可能出现一些不经意间说出的话,让孩子产生比较的心理。

第二,要怎么办?

  • 平时在家里给孩子多灌输这样的理念:参加活动或游戏,输赢不重要,我们要在乎过程,只要我们努力了,即使失败了,爸爸妈妈一样以你为荣。

  • 当然,孩子太小可能听不进这么多,也可能不理解爸爸妈妈说的话,那么我们就要在行动中让孩子慢慢去感受。比如:跟孩子一起踢球,可以故意输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赢带来的兴奋,当孩子输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在意了。

  • 不要过多的在孩子面前提到"输赢"两个字,当孩子沉浸在一项活动中时,不要去干涉孩子,父母只要在旁边观察孩子就可以了,当孩子独立完成了,我们给予鼓励,当孩子遇到困难了,我们陪孩子一起解决,不要表现出异常的高兴或者失望。父母就是孩子的折射镜,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著孩子言行,所以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适当的鼓励孩子。

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父母在养育的过程中不断去学习,了解孩子,让孩子在一个宽松有爱的家庭中快乐成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