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現象很正常,不要擔心,也不要一下子給孩子貼上「輸不起」的標籤。我們孩子也經歷過這樣的事情。

我兒子從小到現在7歲,我們的家庭遊戲從未中斷過,各種各樣的都有。一開始,他也是害怕輸,輸了就會哭,不承認自己輸,或者乾脆一通亂踢亂扔,現場一團混亂。一般這種時候,我會快速收拾走玩具,讓他自己哭一會,冷處理。

等他情緒平復一點了,過去抱住他,這時候要安慰受傷的小心靈了。跟他聊天:「剛纔是不是因為輸了心裡很難過?」他會默認,不說話。然後告訴他:「這是遊戲,結果並不重要,你看第一次,第二次還是我輸呢,我不也是好好的嗎。而且,我覺得遊戲很好玩。」

這次就這樣就過去了。

下一次,還跟他玩,開始讓他贏兩把,自己輸的時候,就假裝做出一個難過的表情,說,「哎呀,我輸了。」然後又有說有笑地說:「不過,我還要玩,因為遊戲過程好玩,輸了也沒關係。」這樣用大人的行為來慢慢影響他。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孩子比較小,他會在乎這個輸贏,這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敏感期,讓他自由發泄情緒就好了。

只要1、過了這個看重輸贏的敏感期。2、家長平時灌輸「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的觀念,等到孩子大一些,就自然而然地經得起輸贏的遊戲結果了。

總的來說,不要著急,要堅信:只要父母對事情拿得起放得下,注重過程而相對不看重結果,那麼孩子也一定會受到父母的影響,養成不怕輸的性格的。

(一分鐘瞭解我:致力於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育兒的具體方法論中,空間有很多原創育兒文章,有興趣,可關注,閱讀。)


解決孩子「輸不起」的問題,就是要在生活中多說鼓勵的話,讓孩子把對「結果」的過度關注和外部評價,轉移到對「過程、努力、貢獻、幫助、思考」和內部自我評價上面來,原因如下:

如果孩子的成長環境中出現太多表揚、讚揚,容易出現三種情況:

第一就是尋求認可、尋求讚揚;

第二就是得意忘形、覺得自己什麼都行;

第三就是輸不起。

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狀態是這樣的:每個人都喜歡被讚賞,喜歡這種我很厲害的感覺,尤其被外部認可之後,孩子會形成這樣一種自我意識,覺得自己很厲害。

一方面這是好事,因為孩子的自信心在發展,另一方面,自信過度就是向著「假大空」的自負了。

解決辦法就是引導孩子關注過程,關注努力,而不是結果,其實就是我們大人的語言習慣中,鼓勵和表揚的區別:

表揚就是比較虛的,你真厲害!好棒!這類的這是外部評價,偶爾有幾次沒關係,多了就會形成剛才描述的三種情況。

鼓勵是比較具體的,一共四種:

描述式:我注意到(看到什麼就說什麼,不用形容詞)

啟發式:(你自己感覺怎麼樣?你是怎麼做到的)

感謝式:(謝謝你主動幫助朋友)

賦能式:(你自己就做到了,我相信你的判斷)

孩子希望「別人」覺得我可以,但實際上,孩子的能力發展需要一個過程,暫時還做不到,孩子就會產生挫敗感。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我可以」的內在信念。

一方面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挫敗情緒,比如積木搭不起來,你有點難過,媽媽知道,媽會陪你。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關注過程、和已經做出的部分,比如,我注意到你很努力的把這個搭上去,你已經搭了幾層了,我們再努力一點點,就可以再多搭一層,媽媽會陪著你,這樣就會慢慢越做越好的。

試試看吧,通常遇到一個問題,我們不是去改變孩子的行為,而是看看孩子行為背後,是怎樣的心理需要。

通過改變我們自己的語言和行為方式,來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的行為慢慢就會做出改變,這需要一點時間,我們自己行動起來,結果就會慢慢呈現出來。


我在和孩子遊戲的過程中,也經常遇到這個問題。每個孩子都會有爭強好勝的心,既要保護他的自尊心也要讓他接受比賽必然有勝有負的現實。

比如和孩子下棋,有輸贏是必然的事情。一開始教給孩子一些下棋的規則,然後就開始下棋,顯然孩子是不可能取勝的。但是,如果每次都是父母獲勝,孩子很快就會灰心喪氣,不願意再學習下去。所以,一般來說,我會把比賽結果控制在6:4,孩子勝利稍微多一些。這樣,他既可以享受勝利的喜悅,保持學習的樂趣,又能接受失敗的結果。

不過,等他慢慢長大,他會明白,真實生活中,勝負乃兵家常事,不會再有人無原則讓著他的。


家長朋友們往往都有同樣的經歷,跟孩子玩家庭遊戲時,起先故意讓得孩子,可是到後來又覺得這樣對孩子沒有提高同時因為怕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又不敢去贏孩子,陷入矛盾的心理科。

本來這就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剛開始應該有意識的讓孩子多贏一些,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的興趣。玩到一定程度,孩子總贏其實也能感覺到其中的祕密,也會覺得索然無味。這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以前我都在讓著你,不如來場真的比賽!」孩子往往都會欣然接受,躍躍欲試。這個時候,家長要傳授一些技巧給孩子,讓孩子時而失敗時而成功。

家長沒有必要擔心孩子輸不起,未來的路很長,您見過從不言輸的孩子嗎?我們可以通過遊戲中的失敗,教會孩子如何在自己情緒爆發後能夠漸漸平復下來,這是最重要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小挫折,父母要提高自己孩子的心理成熟度,能夠讓孩子學會合理調節自己的情緒。


Hello親愛的寶爸寶媽,蜜桃姐姐來咯!

咱們從遊戲衍生到生活中各種比賽,如果輸掉一場比賽會讓孩子流淚,家長需要告訴他如何更專註於樂趣。

無論孩子在比賽、遊戲沒贏的時候發飆,還是在他姐姐搶到沙發上最好的位置時他的崩潰,很明顯表明孩子真的很喜歡出頭。

雖然勝利會給孩子一種自豪感和控制力,但是經歷失敗也會帶來好處。失敗會幫助孩子們開始培養同理心和毅力。即使孩子當時看起來很傷心,他也應該很快從傷痛中恢復過來。與其溺愛他,不如讓他感受失敗的痛苦。家長可以通過孩子的一些態度調整策略,可以教他更快地恢復。當孩子在輸了後,經常會有以下這些話(藉口),家長要學會應對。

「我再也不會玩這種愚蠢的遊戲了。」

應對策略:解釋每個人有時都會輸

當然,許多面向這一年齡段的遊戲——包括抽紙牌或擲骰子——只是運氣問題。向孩子解釋不可抗因素可以幫助他減輕憤怒,但應該避免給他的失敗塗上糖衣。相反,試著說:「事情並不總是如我們所願。有時我也會感到失望。說「沒什麼大不了的」,是不承認孩子感受的體現。家長要告訴孩子他還有其他的機會可以贏。這會讓他從現在走出來,給他一些期待的東西。

如果遊戲的結果依賴於策略而不是運氣,家長可以通過頭腦風暴來幫助孩子改進他本可以做的不同的事情。說一些間接的話,比如:「嗯,我想知道如果你把這個棋子挪開,會發生什麼。」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自己會一直輸了。

「我放棄!」

應對策略:強調比賽開始後,結束是很重要的。

如果孩子意識到他不會贏,他可能會想要中途退出,這樣他就可以避免失敗帶來的挫折感(或羞辱)。然而,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堅持到底。告訴他,在遊戲進行到一半時退出就像違背了對朋友的承諾——如果他說要退出,他的朋友可能不想再和他一起玩了。

「我討厭這個。」

應對法寶:表揚孩子的表現。

這個年齡的孩子不喜歡為了挑戰而競爭。他們喜歡勝利,因為勝利帶來的成就感和認同感。所以不要只在孩子贏了的時候表揚他,即使他輸了,家長也要表現出一些熱情。祝賀他做一些具體的事情。例如:「踢得真棒,我真為你把足球踢給隊友的方式感到驕傲。」

家長還可以通過一種明確的方式讓孩子明白勝利並不是一切,從而幫助孩子正確看待遊戲。「在我們家,清理遊戲道具是贏家的工作」。這會降低勝利的高調,讓任何人都不會太沉迷於慶祝勝利的喜悅之中,也不會吹噓自己是最棒的。

「這個遊戲是女孩子/男孩子玩的。」

應對策略:提醒孩子保持討論的性別中立。

研究表明孩子對失敗的反應可能與對手的性別有很大關係。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認為很多活動都是「男孩的」或「女孩的」,如果一個異性孩子表現出色,他們可能會對遊戲失去興趣。為了確保孩子不會以此為藉口輸掉比賽,可以這樣說:「你妹妹/哥哥這次贏了,因為她/他以前打過球。一旦你玩了幾次,你會做得一樣好。」

不知道各位寶爸寶媽關於這個問題有什麼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的評論區進行留言哦~蜜桃姐姐等著你!?( ′???` )比心


您孩子的行為也是可以理解的。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有時要讓她自己去摸索,有時要給她引導,如果兩者搭配得當,孩子則會成為身心健康,為大家所接受的

快樂小孩

。對待您這樣的孩子,要有一定的方法。 適度安慰,講請道理 孩子受挫時,適度的安慰是絕對必要的,此時應先同情別人都不跟她玩的感受。等她情緒稍稍緩和下來後,主動邀她玩同樣的遊戲,並且學她剛才霸道的模樣,讓她體會別人的心情,知道為什麼別人不想和她玩,再告訴她遵守遊戲規則的重要性,相信她會容易接受的。當

孩子了

解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之後,問問她,是否願意向小朋友致歉,並再和他們一起玩耍。如果願意,就帶著她誠摯地邀請小朋友們同玩。希望從這樣的過程中,能讓孩子學會知錯就改,及合羣,尊重別人的重要。 察顏觀色,具體指導 建立尊重他人的觀念,是人際關係發展的第一步。然而,您的孩子正處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只准自己稱王,不許別人贏她的行為,使她的人際關係受挫,若此時嚴厲指責她,或對她曉以大義,恐怕她不能接受,或根本聽不懂。所以要尋找機會觀察別的孩子在一起玩的場景。同時,也讓孩子在一旁觀察。回家後與孩子仔細討論別人友好相處時有什麼規則可循,陪她回想自己和別人是如何相處的,比較之後,指導她選擇適合的方式來對待周圍的人,相信她的情形會慢慢改善的。當然,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並非短時間所成。只有父母的耐心指導和溫柔支持,才能幫助孩子踏出人際關係成功的第一步。 將心比心,巧妙溝通 幼兒自身能力有限,面對挫折的忍受底低,一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常會把責任歸罪別人。這果,父母的情緒疏導是非常必要的。家長應先接納

孩子的情緒

,讓她描述當時的場景然後告訴她:"你想贏,別的小朋友和你一樣,如果別的小朋友輸了,不甘心,吵著說不算,或是阻止你贏,那你會不會生氣,還和她玩嗎?"用這樣的方式

與孩子溝通

,提供她一個自我反省的機會,讓她發現自己錯在哪裡。父母運用將心比心的方法來處理孩子的問題,孩子就比較能反省自己

提高學習

動機,繼而拓展各方面的能力。其實,每個人都是在和同伴大大小小的衝突中慢慢累積經驗,學習與人相處的社會能力的。

模擬遊戲

,培養能力 玩遊戲時,愛玩又不服輸的孩子,審自尊心強且缺乏安全感。他們很害怕輸,一輸就無法肯定自己。同時,個性好強的緣故,使得他們在無法隨心所欲地控制環境時,便以耍賴來否定既定的事實。現代社會競爭強,壓力大,父母常鼓勵孩子追求勝利和成功,卻往往忽略了孩子在失敗中可以學習更多的經驗。失敗可以顯露人們的不足之外,讓人們學習謙卑、順服。孩子如果瞭解失敗也有正面意義,可以平和處理失敗的心情,加強承受挫折的能力。大人可以和孩子玩輸也

有獎勵的遊戲

。當然獎勵輸的前提是說出輸的原因。孩子年齡小,也許想不清楚,父母可以循循善誘,通過這種辦法,平衡孩子輸不起的心態。

這個問題我剛好遇到過,我的孩子每次要玩遊戲,被提出一些獎罰。而就因為這個獎罰導致她輸不起,不甘心認輸。但是她又不耍賴,她就一定要玩下去,玩到局面扭轉為止。

其實並不是家庭教育教會孩子爭強好勝,而是輸的那個代價可能是目前她所不能承受的。她之所以提出獎罰,原因是她想得到某些東西。

對於這個我覺得適當的引導一下,告訴孩子既然提出獎罰,那就要選擇在自己承受範圍內的。這樣即便輸了也可以輸得起,當然也不妨礙下次遊戲捲土重來再贏回去嘛。


孩子「輸不起」的表現遠不止上述這幾種,這不僅和孩子這個階段心理發展的特點有關,更和家長平時的教養方式息息相關。

家長「結果導向」的思維,導致孩子太看重結果如果孩子做成了某件事情,就會得到表揚和稱讚;如果沒有做成,不管孩子是否努力了,都會遭到否定。於是孩子渴望用好的結果去獲得肯定,而對於不好的結果會儘力排斥,避免發生,甚至不願被人知道。

另外,有些家長老師過分推崇「第一」,讓孩子從小就產生了「第一很厲害,我要第一」的思維定式,但是,畢竟「第一」只有一個,並且「人外有人」,沒有人可以永遠保持「第一」。所以,這種太想「成為第一」的思維定式有時反而會成為孩子前行的壓力甚至是阻力,當他感覺對結果沒有把握、不確定時,就會想要逃避,以避免發生「不好」的結果。

家長刻意遷就、盲目誇獎、過度保護造成孩子耐挫力差家長培養孩子從小就有「贏」的競爭意識:喫飯時大家故意慢慢喫,讓孩子「第一名」;玩遊戲時,故意輸給孩子,讓孩子贏。孩子每次都能輕輕鬆鬆地贏得大人,並且大人時不時地給予孩子誇張隨意的表揚:好厲害!真棒!聰明!能幹!讓孩子缺失了生活中本來該經歷的挫折體驗,對自己的實際能力自信過度,一旦獨立行動中發生挫折,就很難承受,並且不會從自身找原因,而去責怪事情本身或者乾脆放棄不做。

「自我中心性」的表現

怕輸是人的天性,誰都想自己做得比別人更好,獲得更多肯定及價值感。我們應該承認這一點。而孩子則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常常都以「自我滿足」為中心,包括在感受方面的「自我滿足」,所以當「贏」的感受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出現發脾氣,甚至破壞對方「成果」的行為。

長期受挫得不到緩解

不管哪種原因,孩子一旦遭受挫折,就一定會情緒低落。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只看到孩子亂髮脾氣,不但不給予幹預,還懲罰孩子的「壞」脾氣,孩子受挫折後的負面情緒將被放大。如果長期得不到緩解,孩子會因為痛苦的感受更加懼怕挫折。

《時尚育兒》雜誌,為孕、0~3歲家庭提供權威育兒、生活消費指南,點擊右上角關注。


可能孩子平時就比較爭強好勝,所以在他眼裡遊戲裏的輸贏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可能無形中給了孩子一些成長壓力,孩子把這種壓力就轉化到了其他事物上。比如,這裡所提到的「家庭遊戲中的輸贏」就是這個意思。

作為家長,應該告訴孩子,成功或者失敗都是暫時的,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學會面對和挑戰。或許孩子可能聽不太懂,但他如果沒有心理壓力,也就不會那麼敏感了。


這個問題,我想從以下幾點去分析:

第一,孩子為什麼會出現輸不起的情況?

  • 跟父母平時的教育有關。孩子在小的時候,是沒有輸贏的概念的,都是父母在旁邊經常的灌輸,比如:跟孩子一起玩賽跑遊戲,經常會對孩子說:我們來比一比,看看誰先到達對面。說得多了,孩子聽得多了,在孩子的心裡就會出現誰輸了,誰贏了的畫面,有的孩子還要索要獎勵。

  • 跟老師的教育有關。現在的教育從孩子幼兒園開始就出現了比較的情況發生,比如老師可能會說:我們開始上課了,小朋友們要保持安靜,不能講話,誰先安靜下來誰就有獎勵哦。孩子為了得到獎勵,肯定會爭相比較。

  • 生活中隨時都可能出現一些不經意間說出的話,讓孩子產生比較的心理。

第二,要怎麼辦?

  • 平時在家裡給孩子多灌輸這樣的理念:參加活動或遊戲,輸贏不重要,我們要在乎過程,只要我們努力了,即使失敗了,爸爸媽媽一樣以你為榮。

  • 當然,孩子太小可能聽不進這麼多,也可能不理解爸爸媽媽說的話,那麼我們就要在行動中讓孩子慢慢去感受。比如:跟孩子一起踢球,可以故意輸給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贏帶來的興奮,當孩子輸的時候,就不會那麼在意了。

  • 不要過多的在孩子面前提到"輸贏"兩個字,當孩子沉浸在一項活動中時,不要去幹涉孩子,父母只要在旁邊觀察孩子就可以了,當孩子獨立完成了,我們給予鼓勵,當孩子遇到困難了,我們陪孩子一起解決,不要表現出異常的高興或者失望。父母就是孩子的折射鏡,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孩子言行,所以父母要善於觀察孩子,適當的鼓勵孩子。

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父母在養育的過程中不斷去學習,瞭解孩子,讓孩子在一個寬鬆有愛的家庭中快樂成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