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是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由奉天和黑龙江两省联合创办的高等学府,是20世纪初在东北地区建立的规模最大的一所由文、法、理、工、教育五个学院组成的综合性大学。1928年张学良任校长后,实行男女同校,增设学院,延聘教授,大力发展体育。一批著名学者如章士钊、梁思成等在此任教。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革命和建设人才,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东北大学旧址建筑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主要建筑各具特色,保存完好,为近代优秀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923年,东北大学宣告成立时,当时学校选定的地点不是人们现在熟知的北陵校区或是南湖校区,而是位于现在沈河区大南街科学家花园附近的原奉天师范学堂(后又称奉天两级师范学堂、沈阳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初,奉天教育厅长谢荫昌向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采纳了奉天省长王永江、教育厅长谢荫昌的建议创办东北大学。他对王永江说:「不能让东北人没有上大学求深造的机会。不管用多少钱,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也要办东北大学。」日本人听说张作霖要筹办东北大学,竟派驻奉天总领事前来「劝告」,对王永江说:「你们不必办大学,想要造就理工人才,可以上我们的旅顺工科,学医可到南满医大去,学文、学法可以到日本去。」日本阻挠东北办学的卑劣行为,激发了公愤,筹备委员们下决心一定要把东北大学办起来。

922年春,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以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开办理、工两科,以奉天文学专门学校(原奉天法政学堂)为基础开办文、法两科。

办学之初,学校暂用的是位于大南关的高师和文专两校的旧校舍,也就是今天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科学家花园附近的原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旧址。1923年4月19日,奉天省公署颁发「东北大学之印」,4月26日正式启用,东北大学宣告成立,时任奉天省省长王永江兼首任校长。东北大学成立后,原文专校舍让给即将成立的奉天市政公所,高师原址已不敷使用,为此王永江在得到清室醇亲王载沣同意之后购买了北陵东南陵堡子村附近土地约500亩(其中有300余亩为陵地),作为东北大学理工农三科新校址,并于5月正式开工建设。1925年暑假后,理工科迁入北陵新校舍,文法科仍在沈阳高师旧校舍上课,自此,东北大学就有了南校、北校之称。

同年5月,省长公署又划拨长宁寺附近官地200亩,作为东北大学工厂厂址,供学生实习使用,并聘请留学德国归来的杨毓桢博士任厂长。

1928年,接替父亲张作霖主持东北军政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兼东北大学第三任校长。他先后捐出其父留下的大部分遗产约180万银元,用于扩建校舍、高薪礼聘著名学者、购置国外先进实验设备、资送优秀学生出国。

1929年2月,主政东北的张学良为改变东北大学南北两校,办事诸多不便的情况,又建设了汉卿南楼(文学院教学楼)、汉卿北楼(法学院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等。9月,南校全部迁入北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刚投入使用不久的新校舍被迫停用,东北大学成为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大师生先到北平、后迁开封、西安,南下三台,一路求学,一路斗争。

1938年,由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等组成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从西安迁至汉中组成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等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从长沙迁至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