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魏延成功拿下长安,诸葛亮准时西上长安。那么很有可能会以蜀汉大败告终,然后魏国趁机伐蜀。三国统一时间会大大提高。原因有

第一:蜀汉尚无跟魏国决战的实力

诸葛亮此次北伐军队数量不明,个人推测在五六万左右。即使是举国之力也不过是十万。而魏国有四十万军队。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三郡叛魏响应蜀汉。关中震响,朝野恐惧。魏明帝亲临长安,派张郃率五万人支援。如果蜀汉占据长安,魏国反应势必强烈。必然集结大军跟蜀汉在长安大战。魏国中军有十余万,加上其他军队。和除去防备东吴的军队,魏国至少能调集二十万以上的军队。

例如公元253年东吴诸葛恪率二十万北伐,蜀汉姜维率数万人北伐。魏国司马孚率二十万人防御东吴,西线则不用派援军。

例如公元257年诸葛诞在寿春集结十余万人反叛,东吴分三次各派三万人前去支援。蜀汉姜维率数万人北伐。诸葛诞+东吴+蜀汉人马超过二十万。魏国西线数万人防御蜀汉,东线司马昭集结二十六万围攻寿春。就是说当年魏国面对东吴蜀汉诸葛诞集结了三十万人马。(诸葛诞那十万人马原本也是魏国的)

蜀汉经历东征大败,军队都不是久经战阵的。东征损失了三分之二的将领。一旦在长安进行决战,稍有不慎会大败。

第二国力对比

蜀汉的地盘只有益州一地,魏国占据九州(荆州杨州占据一部分)。蜀汉人口九十万,魏国人口四百万。益州虽然是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但人口太少了。公元257年魏国集结二十六万人围寿春近一年,蜀汉的国力能支撑那么久吗?诸葛亮北伐也好姜维北伐也好,大多是因粮尽退军的。

公元234年蜀汉诸葛亮率十万人北伐(北伐规模最大的一次,准备了三四年)东吴派十余万人北伐。魏国同时面对两国进攻。而此时东吴未有响应。就算东吴也趁机北伐,那也是几个月后了。

魏国在将领谋士等都远胜过蜀汉。蜀汉自失荆州、东征大败损失数十年集四方的人才。五虎大将已死四个,只剩年老的赵云。谋士庞统、法正、刘巴皆英年早逝。

第三粮草无法保证

前面说了虽然益州是天府之国。但蜀汉的地理艰难。蜀道难于上青天,南郑(汉中)甚为天狱,八百里秦川。道路艰崇山峻岭,粮草运输及为困难。蜀地汉中对外交通都是依靠栈道,特别是进入关中。

就是有粮草也是难运出去。更何况战线推进至长安,蜀汉补给线拉长。秦川的路也是非常不好走的。公元263年魏国集结十八万人伐蜀,两个月就面临断粮。要知道魏国国力当初在寿春二十六万围了一年都没断粮。蜀汉汉中人口当初已经给曹操迁空了。(公元280年西晋统计人口汉中只有一万多户)

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在前线边屯田边打仗。而魏国也明白蜀汉这一大弱点。魏明帝给司马懿的旨意讲:一定要坚守壁垒,不与决战,挫败敌军锋芒,使们们进攻不能得逞,撤退不能交战,停留时间长久,粮食就要耗尽,劫掠也不会有收获,则必撤军。待敌撤退时再去追击,才是全胜之道。魏国本土作战,无论是运粮集结军队都便于蜀汉。

所以说即使蜀汉占领长安,时间一久粮草供给不上。进面对数倍敌军,战则难胜。退则空费钱粮,魏国趁胜追击。

第四天下未有变

隆中对讲天下有变,两路进军。现在荆州已失,天下又无变。曹氏占据北方经营二十余年。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得到了中原士族的支持。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天下并未有变。

所以我认为即使占据长安,蜀汉也是难以守住的。更别谈进取中原。如果此时是天下有变,比如魏国大内乱。实行子午谷奇谋就非常有利。诸葛亮坐镇长安,抚其民调其税以资军用。魏延率军驻守潼关。然后有上下两策,上趁机进取中原(这个可能有点力不从心)下固守发展雍凉以作他图。

诸葛亮也没有完全否定魏延的策略,只是弄了个缩小版的子午谷奇谋。由占据长安切断雍凉跟魏国的联系。改为切断陇道。切断凉州和陇右四郡跟魏国的联系,进而图关中。证据1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南安天水安定已降。诸葛亮率军攻陇西郡。陇西郡一破,就能切断凉州跟魏国的联系。姜维也继承了诸葛亮遗志。据三国志:陈泰讲:维若断凉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敢能没经军而屠陇右。宜须大兵四集,乃致攻讨。大将军司马师曰:昔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谋远,非维所任也。证据2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西上五丈原而连兵北山。当时司马懿认为根本没威胁。只有郭淮反对,司马当时也听从了意见。郭淮讲: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


魏延提出出子午谷,是出自《魏略》「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而《魏略》系魏郎中鱼豢私撰,《史通·古今正史》谓「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因为作者是魏国官员,对于吴国和蜀汉的情况只是听闻,因此其中有不少错误,陈寿写《三国志》时,就没有提到子午谷计划,只是提到「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长谓亮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这里没有提到走子午谷。

按照《魏略》的说法,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夺取长安固然看著诱人,但是即使攻克长安,关东的魏军主力一旦来攻的话,蜀军将不得不在关中平原上面对魏军主力。夷陵之战后损失巨大的蜀军显然是无法和优势兵力特别是有骑兵优势的魏军在平原上对抗的,那么这个后果诸葛亮是无法承担的。

那么考虑下按照《三国志》的战略,魏延单独带兵从异道攻占长安和潼关是否可行。

首先两年后曹真伐蜀时就是走的子午道,「会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曹真发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工夫,战士悉作」,显然这条路并不好走。魏延出兵以后,一旦不能按照计划快速进攻长安和潼关,那么魏军一旦有准备,魏延所部是非常危险的。

其次,即使魏延所部顺利到达,夏侯楙虽然无能,但是是否会放弃长安逃跑也是未知数,一个战略显然不能指望在对方犯错上。

第三,即使顺利攻占长安和潼关,魏军从关东赶往关中,交通方便,一马平川。而诸葛亮大军要走斜谷的千里栈道,很难保证在关东援军这前到达长安。而且即使守住潼关,魏军还可以走武关进入关中,这个时候蜀军还是不得不正面对抗绝对优势的魏军,同样毫无胜算。

所以诸葛亮才会否决魏延的计划。


魏延计策成功的可能性虽然很险,成功可能性并不很大,但是这是困兽之斗,诸葛亮以攻为守只是温水煮青蛙。

一、从实力上讲,蜀国只有西南一隅,而魏国继承了东汉的几乎所有政治资产,也受到北方及西域各城邦国家认可,简单说就是有政治正确,有外交认可。魏国随著境内的逐渐安宁,耕地面积快速恢复,人口大量增加。在看蜀国,耕地面积有限,增长困难,人口增长困难。

二、蜀国自从刘备自立为帝后,已经失去了政治上的可信度,因为汉献帝禅让之后活的很好,刘备说献帝被害,只能忽悠蜀国人,魏国人不可能认可刘备,刘备在魏国境内并无多少群众基础。

三、诸葛亮出祁山,每次都是失败而归,对于刘备而言,每次失败都会消减蜀国人对刘备的信任和信心。

只有从快、选险的军事战略选择,不断取得军事胜利,鼓舞人心,扩大地盘,增加人口,加强经济实力,西蜀政权才有可能走出困局。


这是一种侥胜心理!不过,慢慢细想:区区损失五千精兵,收得一个大国,按照古今博弈论,是值得下注赌一次的。诸葛亮当时非常武断,深思一下都没有做到。这个问题上,诸葛亮明显有个人偏见,老认为魏延后脑生有反骨就有反叛之心(个人心理阴影很重)。瞬间,不能跳出个人偏见怪圈,做到就事论事。

如果是曹操,一定会赌一次。可以看出,曹操的胸襟高过诸葛亮多少倍。

如果让诸葛亮来处理官渡之战正酣时,袁绍手下许攸谋士(叛徒)半夜突然降曹一事,以诸葛亮的性格,可能会砸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