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很复杂。

这是一部片尾灯光亮起时,全影院观众不由自主鼓掌的电影。

每次看电影前我都不会做太多功课。一片空白的进去,一脸欣喜的出来,应该算是对一部电影的最高评价了。这部就是。

并不是因为获了奖才去看它,而是好奇它这个名字有什么内涵。

就像《狗十三》一样,从名字看不出内容的影片,都值得回味。

狗十三 | 成长即伪善。?? 点一下,看影评。

影片是根据 真实故事 改编的,背景是在1962年,虽然距《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已经过了近100年,但黑人在美国的权利依然受限,地位依然低下,种族歧视也越往南越严重。尽管这样,曾在白宫演奏过的非裔美国钢琴家黑人博士Shirley,也执意南下巡回演出,为了出行安全,开高价找了起初带有种族歧视的白人混混Tony。讲述了在两个月巡回演出的路上,这两个人思想观念的变化。

《绿皮书》是为这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年代而生,全称为《黑人驾驶者绿皮书》,书里详细标注著有哪些旅店、酒吧、加油站是允许黑人进入的,以及表明有哪些不该去的「日落城镇」(在夜幕降临后不许黑人进入)。这本书不仅帮助迫不得已踏上远途的黑人同胞们规避风险,免受凌辱,更重要的是:能保命。

1936年《绿皮书》出版,作者格林曾在书中写道:「终有一日,本书将停止发行。到那时,我们这个种族将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益。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前往任何地方,并且不会感到尴尬。但在此之前,我们将继续为了您的方便发布相关信息。」

终于等到1964年民权法案出台,种族隔离被认定为非法,黑人的梦想终要实现。遗憾的是,作者格林已于1960年去世,但他的家人还依然坚持发行这本书,直到1966年《绿皮书》才停止出版。

看到这部影片的人设,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触不可及》。当时刚做公众号的我,还写过推荐:另一种人生 ?? 点一下,看文笔稚嫩的我

只不过这两部片子的人设被颠倒

《触不可及》:白人富贵学识高,黑人贫穷混混王,而《绿皮书》刚好相反,这样的组合,含义更深刻。

本以为,这部被敏感的话题和不公的背景围绕著的电影,会压抑或难受。但没有,这是一部令人舒服的电影。

如果让我选三个关键词作为《绿皮书》的片眼,我会选:孤独、尊重和勇气。

因为不被尊重而变得孤独,

如果想要获得尊重还需要勇气。


1.孤 独

有人说:最大的孤独,是所有人认为你不孤独。

其实,更多的孤独,源自于得不到的尊重。

影片中的钢琴博士Shirley,虽然他有地位有修养有才华还有钱,但并不快乐。他承认他很孤独,和好妻子分开,和亲兄弟不联系。

一切都因为他和黑人不一样,和白人也不一样。

不够黑人也不够白人的他,只剩孤独。

作为生长在一片一直被好奇的土地上的新疆人,今天是我北漂的第29天。

因为前几年在其他城市实习过,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同龄人之间对我:一个新疆来的,非专业的实习生,不能说是歧视,更多的是不理视。就是在这样的冷暴力中,自娱自乐地度过了实习期,留下了一段「小阴影」。

所以在我来这之前是做过心理斗争的,甚至打电话给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叔叔,被强行灌毒鸡汤:「 年轻人就该不要脸!赢得尊重靠的是能力,自尊心在这个城市是没用的!」

十几天的心理挣扎,被这个叔叔五分钟给骂醒,我决定来北京了。

和上次经历不同的是,我的同事和领导都很友好。哈!可能是因为曾经的玻璃心被我用铁皮加固了吧,不再敏感了。

虽然他们也很好奇新疆,会不经意地贴上不安全的标签,但看到我如此健康茁壮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20多年,他们便立下flag:一定要去一趟!

百闻不如一见。

我希望,在你对某个国家或地区、某个种族或民族带有偏见之前,先去看看,去了解一下,这样,你会有新的认知,大的格局。


2. 尊 重

尊重是争取来的。

Shirley博士冒著生命危险,坚持南下巡回演出,就是想要为黑人争光,赢得尊重。

如果没有像他这样敢于证明「黑人不只是低贱」的人站出来,恐怕所谓的平等又要推后几年了。

旅途中,当车在公路上抛锚时,路边替白人干农活破破烂烂的黑人农民,看到衣冠楚楚被白人伺候的黑人博士,眼神说明了一切。诧异?羡慕?好像更多的是难以接受。

如果你时常因为被贴标签而怀疑自己,或者把标签当作不成器的借口,那连你都瞧不起自己,还有什么资格让别人尊重你?还怎么证明这个标签说的不对?

上周我在单位被派了新活:编辑公众号文章。

按理说这可是我的强项,但当内容和形式被限定了之后,强项也变得艰难起来。

由于我的强迫症,字体大小、间距、行距都要不断调试,直到手机观看舒适;还需要在视频中计分掐秒地截图,带文字的需要再锐化加工才能清晰;用到图文编辑器的地方也要多加调整以防乱码;这样编辑一篇30多张图、近万字的文章,即使文字都是复制粘贴,依然要花费近4小时

当我第一天编辑完文章,发布时却发现被删掉了我的名字,就问了当时负责的老师,他回答说:「因为以前没加过,如果需要的话下次加上。」 表达难过后,发了一张某官方大V公众号最下方有编辑名字的截图,表示这并不是我的非分要求,老师也很善解人意,接受了我的请求。

第二天的文章下方就出现了我的名字。

可能你以为我是在争这份被千人浏览的荣誉,其实我只是想让这份付出得到认可和尊重。

当我在家人群里说起这件事时,有人说我「急功近利,追著要不好」,让我认清自己的位置。

关于实习生这个标签,好像就是言听计从不得反抗;或者是觉得编辑这份工作点点滑鼠拼拼凑凑一下就好了,因为内容不是原创,不值得署名,所以他们觉得我没有资格去要求。在不了解前因后果的情况下,打著「为我好」和「过来人」的名义指指点点,我很失望。从那之后,我决定:不再往家人群发工作动态。

虽然过来人有很多经验可谈,但有些亏,只有我们自己吃上才能更快的成长。这可能是大多数漂泊在外的年轻人,给家里报喜不报忧,草草聊工作的原因吧。

我希望,当你对人或事做评价时,都是在明事理知内情的前提下,随口一句的打击或指责,会让你变得孤独。


3. 勇 气

当然也有其他家人理解并支持我的做法。小姨说:「要是有我这份争取的勇气,可能今年就升职了。」姐姐也私信我说:『如果发生在她身上,真的就忍气吞声了。「

现在想想,还真不知道我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勇气是谁给的,我只是坚持自己的原则:「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不争不抢不属于我的,是我的就一定会争取。」

影片中,Tony很不理解Shirley博士是怎么做到,在鄙夷和歧视的眼光中还能保持笑容的,乐队中的成员给了他这样的回答:「因为光靠天赋是不够的,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勇气。」

换句话说:要想消除刻板印象或撕掉标签,必须有很强的承受能力去忍受凌辱,再去证明肤色和地域并不影响能力。

可多数人往往熬不到最后该证明的时候。

我希望,不想被标签束缚的你有勇气改变,就算难以改变,也要去支持那些正在勇敢改变的人。


我既不够黑人,

也不够白人,

那我到底算什么人?

「我既不是这里的人,

也回不去远方的家,

那我到底是谁?」

不管你是谁,

不管你在哪,

先把身上的标签都撕了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