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特斯拉

官方消息称将砍掉线下零售业务以允许特斯拉平均售价降低6%。十天之后,特斯拉又做出了一个戏谑式的决定:暂缓零售店关闭策略,只取消原先关停计划的一半,再将剩下的其中20%留待几个月做效率观察。而由于零售店关闭计划执行减半,原先6%的降价承诺也被收回,改为降价3%,即在原来基础上上调约3%。

3月16日,宝马在其官网公布部分车型价格调整参考,宝马740Li领先型M运动套装降价3万元,X5 xDrive 40i M运动套装降价2万元,530Li领先型M运动套装降价1.3万元,X3 xDrive 28i M运动套装降价1.4万元,320Li M运动套装降价1万元,118i M运动套装降价6100元,M5降价3.9万元。

3月19日,一汽大众

发布官方消息称,自3月19日起下调全系在售车型官方指导价,提前惠及用户。奥迪方面表示,此次官方指导价调整涵盖奥迪品牌全系在售车型,最大降幅达55000元。产品终端零售价格由各一汽-大众奥迪授权经销商制定。

近期,进口车掀起了一轮降价浪潮。这轮降价浪潮得益于增值税下调、得益于新一轮改革开放、得益于中美贸易谈判、得益于进口车销量不好……无论原因是什么,结果是进口车降价了,而且是实实在在的降价。

对国内中产阶层而言,进口车降价是好消息;但对国内汽车生产商而言,恐怕要面临一场世纪大劫难了。

在国内汽车市场中,主要分为美系、欧系、日系和国产四大派系。美系车大气漂亮、欧系车(主要指德国车)安全耐用、日系车节省能源、国产车便宜。这是四大派系的主要特点。在争夺中国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各派系都在扬长避短,在原有优势基础上填补相对于其他派系的不足之处。从中不难发现,国产车的价格优势是其他三大派系无法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的。因为成本红线的天然屏障决定了国产车价格优势在国内市场不可动摇的地位。

2018年5月22日,财政部发布公告称,「自2018年7月1日起,降低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

同年5月29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宁波市举行的「龙湾论坛」上登高疾呼,「5年后,中国汽车产业将完全放开,将没有任何门槛,外国汽车公司完全可以在中国换一种方法发展。而如何用好这短短的五年时间,这既是中国汽车公司的机遇,也是一个无穷的挑战。」

在改开总倒逼师特朗普的穷追猛打下,进口车关税税率只会越来越低。特朗普曾就汽车进口关税问题发难,「美国汽车进口关税税率是2%,而中国汽车进口关税税率是25%。」

现今导致进口车降价的各种形成源头中,没有一个是会逆转的。毕竟,老大都说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打开。那些指望整个局势逆转的早就该死心了。

观察数据不难发现,关税下调后,高价车整体价差的缩小是较为明显的。即高价车受关税下调利好后,价格下调空间也越大。

同时,关税下调所引发的降价对于国产车行业的冲击中,高端车影响并不大,真正对国产车造成压力的是中高端品牌进口车。如果考虑其他因素导致的进口车价格进一步下调的话,国产车的麻烦就大了。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2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3.6%,环比上升4.7个百分点,同比上升11.3个百分点。自2018年期,库存预警指数就一直位于警戒线之上,汽车行业也面临了巨大的去库存压力。

换而言之,国内汽车市场已经处于产能过剩阶段。在这种环境下,不少企业依旧在追求业绩扩张,国内某些专家更是傻乎乎的提出了「汽车下乡」的口号。且不论乡下有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道路、加油站、停车库),目前正在执行「乡村振兴」计划。既然乡村还尚待振兴,乡村居民又哪来的消费力去购车呢?

在不景气的周期阶段,各大品牌厂商都被迫进入防御性战略。而这种环境下,所有业内竞争者都不得不面对守住市场、守住营收、守住人才的困境。因此,通过价格战死守各自的市场份额是可以预见的。

之前,进口车受成本压力所困,价格下调幅度有限。但如今,无论出于什么理由,进口车降价的空间被打开了。以往依靠价格优势坚守最后一块领地的国产车们就尴尬了,因为他们退无可退。论技术,国产车连发动机和变速箱都无法独立生产,更不用谈与进口车一比高下了。

此外,从历史数据看,2018年下半年开始,国内汽车销量就开始下滑。至今,汽车销量依旧没有复苏。

这是国产车的又一大噩梦,一方面是来自进口车的竞争压力,一方面又要面对市场萎缩的困境。这场劫,国产车是比不过去了。

当然,受伤最严重的是汽车生产商,对于一些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汽车修理厂而言,所受冲击自然要小得多。可是,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而言,想要打造本土品牌就必须从根本上入手,如果连东西都造不出来,又谈什么守住国门呢?

汽车行业自1993年被全国八届人大确定为支撑国民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后,就一直对中国经济发展有著重要作用。在中国经济几大产业支柱中,虽然房地产是毫无疑问的排头兵,但汽车是坐稳第二把交椅的产业。根据发改委官方数据,近几年,汽车行业的经济效益约占经济总量的2%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4%以上。在许多东南沿海一带,汽车行业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第二大产业。

国内汽车生产商长期沉浸在行政壁垒所搭建的温室中,依赖政策争夺市场。这种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在倒逼式改革的推进下,那些懈于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企业到了被清算的时刻。新能源车这个新领域,美国的特斯拉跑到了全世界前头,在自动驾驶领域还不知道谁会是未来的引领者。

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国内汽车市场正在迎来一次历史性洗牌。国内那些被政策宠坏了的企业,将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在劫难逃。在时代浪潮下,有些企业甚至还动了歪脑子,「一时骗补一时爽,一直造假一直爽」。而根据最新官方口径显示,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大幅收紧了,政策套利游戏又没得玩了。整天就想著捞一票走人的企业在真刀真枪拼实力的市场中能经得起考验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