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特斯拉

官方消息稱將砍掉線下零售業務以允許特斯拉平均售價降低6%。十天之後,特斯拉又做出了一個戲謔式的決定:暫緩零售店關閉策略,只取消原先關停計劃的一半,再將剩下的其中20%留待幾個月做效率觀察。而由於零售店關閉計劃執行減半,原先6%的降價承諾也被收回,改為降價3%,即在原來基礎上上調約3%。

3月16日,寶馬在其官網公佈部分車型價格調整參考,寶馬740Li領先型M運動套裝降價3萬元,X5 xDrive 40i M運動套裝降價2萬元,530Li領先型M運動套裝降價1.3萬元,X3 xDrive 28i M運動套裝降價1.4萬元,320Li M運動套裝降價1萬元,118i M運動套裝降價6100元,M5降價3.9萬元。

3月19日,一汽大眾

發布官方消息稱,自3月19日起下調全系在售車型官方指導價,提前惠及用戶。奧迪方面表示,此次官方指導價調整涵蓋奧迪品牌全系在售車型,最大降幅達55000元。產品終端零售價格由各一汽-大眾奧迪授權經銷商制定。

近期,進口車掀起了一輪降價浪潮。這輪降價浪潮得益於增值稅下調、得益於新一輪改革開放、得益於中美貿易談判、得益於進口車銷量不好……無論原因是什麼,結果是進口車降價了,而且是實實在在的降價。

對國內中產階層而言,進口車降價是好消息;但對國內汽車生產商而言,恐怕要面臨一場世紀大劫難了。

在國內汽車市場中,主要分為美系、歐系、日系和國產四大派系。美系車大氣漂亮、歐系車(主要指德國車)安全耐用、日系車節省能源、國產車便宜。這是四大派系的主要特點。在爭奪中國市場份額的競爭中,各派系都在揚長避短,在原有優勢基礎上填補相對於其他派系的不足之處。從中不難發現,國產車的價格優勢是其他三大派系無法通過自身努力解決的。因為成本紅線的天然屏障決定了國產車價格優勢在國內市場不可動搖的地位。

2018年5月22日,財政部發布公告稱,「自2018年7月1日起,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

同年5月29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寧波市舉行的「龍灣論壇」上登高疾呼,「5年後,中國汽車產業將完全放開,將沒有任何門檻,外國汽車公司完全可以在中國換一種方法發展。而如何用好這短短的五年時間,這既是中國汽車公司的機遇,也是一個無窮的挑戰。」

在改開總倒逼師特朗普的窮追猛打下,進口車關稅稅率只會越來越低。特朗普曾就汽車進口關稅問題發難,「美國汽車進口關稅稅率是2%,而中國汽車進口關稅稅率是25%。」

現今導致進口車降價的各種形成源頭中,沒有一個是會逆轉的。畢竟,老大都說了,改革開放的大門只會越來越打開。那些指望整個局勢逆轉的早就該死心了。

觀察數據不難發現,關稅下調後,高價車整體價差的縮小是較為明顯的。即高價車受關稅下調利好後,價格下調空間也越大。

同時,關稅下調所引發的降價對於國產車行業的衝擊中,高端車影響並不大,真正對國產車造成壓力的是中高端品牌進口車。如果考慮其他因素導致的進口車價格進一步下調的話,國產車的麻煩就大了。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2月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63.6%,環比上升4.7個百分點,同比上升11.3個百分點。自2018年期,庫存預警指數就一直位於警戒線之上,汽車行業也面臨了巨大的去庫存壓力。

換而言之,國內汽車市場已經處於產能過剩階段。在這種環境下,不少企業依舊在追求業績擴張,國內某些專家更是傻乎乎的提出了「汽車下鄉」的口號。且不論鄉下有沒有配套的基礎設施(道路、加油站、停車庫),目前正在執行「鄉村振興」計劃。既然鄉村還尚待振興,鄉村居民又哪來的消費力去購車呢?

在不景氣的週期階段,各大品牌廠商都被迫進入防禦性戰略。而這種環境下,所有業內競爭者都不得不面對守住市場、守住營收、守住人才的困境。因此,通過價格戰死守各自的市場份額是可以預見的。

之前,進口車受成本壓力所困,價格下調幅度有限。但如今,無論出於什麼理由,進口車降價的空間被打開了。以往依靠價格優勢堅守最後一塊領地的國產車們就尷尬了,因為他們退無可退。論技術,國產車連發動機和變速箱都無法獨立生產,更不用談與進口車一比高下了。

此外,從歷史數據看,2018年下半年開始,國內汽車銷量就開始下滑。至今,汽車銷量依舊沒有復甦。

這是國產車的又一大噩夢,一方面是來自進口車的競爭壓力,一方面又要面對市場萎縮的困境。這場劫,國產車是比不過去了。

當然,受傷最嚴重的是汽車生產商,對於一些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汽車修理廠而言,所受衝擊自然要小得多。可是,對於任何一個行業而言,想要打造本土品牌就必須從根本上入手,如果連東西都造不出來,又談什麼守住國門呢?

汽車行業自1993年被全國八屆人大確定為支撐國民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後,就一直對中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在中國經濟幾大產業支柱中,雖然房地產是毫無疑問的排頭兵,但汽車是坐穩第二把交椅的產業。根據發改委官方數據,近幾年,汽車行業的經濟效益約佔經濟總量的2%左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4%以上。在許多東南沿海一帶,汽車行業是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第二大產業。

國內汽車生產商長期沉浸在行政壁壘所搭建的溫室中,依賴政策爭奪市場。這種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在倒逼式改革的推進下,那些懈於在技術研發上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的企業到了被清算的時刻。新能源車這個新領域,美國的特斯拉跑到了全世界前頭,在自動駕駛領域還不知道誰會是未來的引領者。

全球汽車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大變革,國內汽車市場正在迎來一次歷史性洗牌。國內那些被政策寵壞了的企業,將在接下來的時間中在劫難逃。在時代浪潮下,有些企業甚至還動了歪腦子,「一時騙補一時爽,一直造假一直爽」。而根據最新官方口徑顯示,新能源車的補貼政策大幅收緊了,政策套利遊戲又沒得玩了。整天就想著撈一票走人的企業在真刀真槍拼實力的市場中能經得起考驗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