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宇宙中,有一座起于洪荒,没于无际的巨型陡崖山体,崖体垂直而上,四周坡度皆近90度,崖壁不生一草一木,但偶有突石,突石或大或小,大则可躺几人,小则仅容一足借力支撑。

此崖生出已有4亿多年历史,自奥陶纪起便矗立于此,日月星辰,斗转星移,几亿年的洪荒过后,历经数次物种生灭,终于在距今200多万年前始,一群叫“人”的物种开始攀登于此。

这些攀登的“人”,有些刚上爬一点就累了,一倒头便在大突石上呼呼睡去,有些则不断的上爬。但越往高处,攀爬难度越大,怪风肆意而起,呼啸的卷过冰崖,崖壁上的“人”时不时像纸片一般被掀起,携裹着掉下山崖。

所以200多万年以来,崖周皆是下掉之人,大突石上也皆是呼呼大睡之人,唯有那零星的数十人以参差不齐速度艰难上爬,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他们当中谁会掉下,或者,由于突发类似于伽马射线暴这种宇宙灾难,而全部掉下,从此人族覆灭。

这个故事来源于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比喻的人类文明,那些掉下的“人”是消失的文明,那些睡觉的“人”是停滞的文明或者也可理解为“类人猿”的状态,还未进化出文明,而那些至今攀爬的“人”,就是留存下来的文明。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个掉下去的文明。

为什么要讲一个掉下去的文明呢?

仔细听我讲完,您就明白。

那么这个掉下去的文明我们从哪里讲起比较好呢?

我想.....从一种石头讲起吧,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石头呢?

它本来是长这个样子的:

孔雀石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在我们中国的文明里,它们常常会变成这个样子: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在文人士大夫的笔下,它们也常会变成这个样子:

《千里江山图》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但实际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们最常变成的是这个样子: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而为什么我们要列举石头(孔雀石)的三种变化样子?

因为这三种样子都体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文明

同样的成分,不同的意义,第三种变化发生的最彻底,相关联的文明也最激烈、最具破坏力和爆发力。

什么样的文明,要使用破坏力、爆发力这样的词来形容?

为了更好的说明,需要理解一个在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东西:铜。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铜,一种拥有29个电子,29个质子,还有35个中子的金属,在地球约46亿年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里,大约......最长......只有6000多年的时间是以金属体的面貌出现在地面的世界里。

6000多年前,那是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石器时代,在亚非欧三大洲交接的两河流域地区的原始部落里,男人们负责外出打猎,女人们负责照顾孩子、老人,以及在部落周围寻找可食用的植物根茎、浆果和小动物等。

某一天,外出好几天的男人们带回了很丰厚的收获,鹿、羊、狮、地懒、骆驼、马等多不胜数,整个部落欢呼雀跃,女人们燃起熊熊的篝火,孩子们兴奋的追逐打闹,老人们搬出大大小小的陶盆、陶罐,每个人都忙碌着准备一场饕餮盛宴。

按照部族里的规矩,盛宴前须先请大巫师完成一场感谢天神的祭祀,这是一位新继任的大巫师,深得部落首领的信任,他精识各种花草石料,能调制神奇的魔药,还能与天神对话与魔界通灵,能消灾度难、预测未来。

伴随一声响彻天际的嘶吼,浑厚的鼓声有节奏的缓缓响起,头戴羽翎的大巫师手捧着别致花纹造型的陶罐,绕着熊熊的火焰跳着回转的舞步,嘴里的唱词是难以听懂的上古语言,绕到第二圈时,大巫师停了下来,放下手中的陶罐,举手向天启喊,久久伏拜,众族人皆跪地伏拜,片刻后大巫师擡首复抱陶罐,绕着火堆把罐里的粉末撒向火焰,瞬间炽热的火焰吐出巨大的绿舌向天空舔去,似乎得到了天神的接纳与回应,这是有史以来最炙热的火焰,炙热的燃烧了一整夜一整天,当最后的寂灭来临时,一位清理火堆的妇女在烟灰里拿出一块柔软的黄色物体。

这块黄色的物体到底是什么?

来,让我们把大祭司做出的神迹用今天的化学知识演绎一遍。

孔雀石研磨成粉,与火接触的反应

火焰的边缘变成鲜绿色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燃烧后的孔雀石变成黑色的物质。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黑色物质是什么?

它有一个科学的名字,叫:氧化铜

氧化铜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黑不溜秋的氧化铜并不引人注目,但是如果遇到充分燃烧木柴后,也就是碳原子,会在高温下发生还原反应,氧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离开,剩下了黄色柔软的铜原子。

讲到这儿,其实重点不在“铜”而在“柔软”二字。

因为柔软在那个年代并不具有实用价值。

那什么具有实用价值呢?

合金,或者直白的说,铜锡合金,也就是青铜

为什么铜锡合金更有实用价值呢?

让我们放大物质,来看看原子。

纯铜的原子关系是这样的:360度无障碍扭动。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但加入锡原子后,情况是这样的: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所以,不管是哪次燃烧的偶然,(毕竟无论是提炼纯铜还是制作优质的铜锡合金往往需要达到一千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不是随便燃个火堆就能完成),铜的提炼与合金技术出现,意味着人类世界的秩序将被前所未有的颠覆和破坏。

因为相较于过去的石器工具,青铜的坚硬和锋利能很长时间的始终如一,并且铸模技术使得工具可以高效、迅速的大批量生产,从此,人的欲望被彻底燃烧起来......

青铜头盔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青铜剑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青铜战甲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这时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机器才具备了执行条件,暴力、血腥、阶级、权利、统治等在青铜的驾驭下,把民智开启到新的阶段。

没有比破坏和毁灭更糟糕的事了,然而,“创造”的前提就是破坏。

无破坏,无创造!

新的秩序在青铜的基奠上建立,更强大更先进,民智不再局限于“形”的改变,开始走向对“质”的专研,人类从此走进新的时代。

这就是铜的意义!

然而,为什么讲述一个掉下去的文明,要先说明铜的意义?

因为孕育这个文明的土地,其探明的铜工业储量在过去被大量开采的情况下,至今遥居中国第二名。

其拥有的青铜冶炼技术在同时代的文明中已达到极高水平,在大多数地区还在使用陶泥铸范铸造青铜器时,其已经拥有当时最先进青铜器铸造法——熔模铸造法(也叫失蜡法)。

失蜡法,是一种用蜂蜡制模,再用陶泥做成外范,烧制烘烤后,蜡模熔化,留下空壳,在浇入铜锡熔液,冷凝后去除陶土外壳,制成青铜器。

说来简单,其实细节很多,做工复杂。

失蜡法铸造工艺示意图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该文明青铜器(失蜡法铸)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该文明国宝青铜器(失蜡法铸)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看到国宝,大概能猜出我讲的是什么文明吗?

再看看下一个青铜器,它上过节目《国家宝藏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这个掉落的文明,除了史记里的只言片语,其实早已被人忘记,直至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出土,以及出土的古滇王之印,人们才确认,几千年前,中国的西南,横断山以东,曾经存在过一个叫“古滇”的文明。

富有大量矿藏的古滇国极其繁华富裕。

比如用全黄金打造滇王剑鞘,这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这样的盛世帝王都没有做过的。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在今天,当我们去云南博物馆观览那些来自两千年前古滇国的遗器,依然会被那些丰富、多样、极致的写实艺术惊叹不已,这是一种完全区别于中原的青铜艺术。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极致、精妙的艺术只有在物质富有的土壤中,才能曼妙生花,古滇国到底是怎样一个富饶的国家?

历史没有记录,

不过,但土地会记录......

由于古滇王印以及古滇国的青铜器主要出土于下图中两大古墓群,而图中的两大巨型湖泊就是有名的滇池和抚仙湖。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画出古滇国的大致范围(下图红圈)。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接下来我们以昆明为古滇国参照点扩大视线。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现在我们能看到横断山,

再继续放大视线,就能能看到喜马拉雅山。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现在我们能看到喜马拉雅山。

再继续扩大视线。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能看出什么了?

如果没看出来,那就接着往下看,

看到下面动图中的小尖角,印度半岛了吗?

对比一下上幅图吧!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我们把印度半岛的动作再放大点,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这种看似平和的运动,实际它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是的,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云贵高原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撞击形成的,板块撞击的过程中,由于摩擦挤压会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同时也因为巨大的压力、热量形成大量的、多种的矿物,金属矿、宝石矿概不例外。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在青铜时代,除粮食外,金属矿物和宝石矿石属国家核心资源,而古滇的粮食生产,不用想,看地图就知道,四季如春的气候,滇池和抚仙湖提供了几乎无限的灌溉水源和渔业资源。

如此丰厚的物质基础,很难想象古滇国达到了何种高度的文明。

一直觉得,出土的文物、博物馆的展出,根本不能代表一个文明和一个社会的发达程度,古滇国的冶金锻造技术可能根本就不止于失蜡法、农业种植、牲畜饲养、医药技术、房屋建筑以及土木工程技术等,很可能已经达到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先进。

今天的房子都是上窄下宽,古滇国的建筑造型恰恰相反

横断山脉余脉附近曾经有一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其消失背后的秘密

然而如此富饶的古滇国为何成为掉落下的文明?

因为掠食者和文明之间,不具备充要条件!

富饶和文明往往成为被觊觎和蚕食的直接原因。

所以文章的开头,提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讲一个掉下去的文明?”

因为,“掉下去”的,不代表“被落后”和“被淘汰”,

掉下去,是因为:太精彩啊!太精彩!

篇幅有限,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