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五千余字,将区别于网上大多数评价印度的视角,从历史和文化特征的角度上,看待现代印度和印度人的迷茫心态!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印度是个异常复杂的国家,想用一句话说清楚是不可能的。所有试图简单描述印度的想法,最终都毫无例外的沦为“标签化”、“脸谱化”。

本文将用三个疑问,来探究这片神秘的土地和其上生活人民心中深深的迷茫:

1、我们曾经是谁?

2、我们现在属于谁?

3、将来我们应该变成谁?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我们曾经是谁?

作为同样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几乎不存在迷茫的问题,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单民族国家,汉族一直都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我们向前望去可以一眼看到石器时代,而印度呢,就是一个万花筒!

目前印度国内有14种官方语言,130多个民族,实际在使用的语言有300多种,方言就更多了。

当然了,幅员辽阔的国家种族、方言众多可以理解。中国也有56个民族,也有很多方言,尤其是南方地区,方言多的令人发指,甭说隔县,就是两个相邻的村子,互相说话都有可能完全听不懂,这一点和印度南方很相似。

但在绵长的历史年代里,汉语和汉字是条坚韧的纽带,即便多次面临外族入侵,一直保持强势地位,将各地方人民联系在一起。

而印度不行,北部通行印地语,而南部方言杂陈,印度南北方交流只能使用英语。英语进入印度,已经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印度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理范畴、一个文化概念!

因为,你很难想象,如果一个强有力的集权制国家统治全印度,会不统一语言和文字?“书同文、车同轨”这件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干了。

一直没有出现强有力的统一政权,导致印度文化呈现明显的碎片化倾向。其中夹杂着各种种族的文化特征,斑斓的令人炫目,也让人迷茫。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说到印度文化的地理范畴,远远不仅于目前印度的国家版图,其范围还包含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2000年)代表遗址哈拉帕、摩亨佐-达罗都在今巴基斯坦境内。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位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文明哈拉帕遗址

这两个大城市以及周边100多个较小的城镇和村庄,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估算人口各为3~4万,并已出现了文字,目前此种语言已暂被归入达罗毗荼语族。

正因为有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文化现象,印度才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但也算印度文明倒霉,它的位置恰好在东亚、西亚的结合部,西风动不动就东渐。每次西风来袭,都将原来的文化打碎,重新调和形成新的色彩。

而中华文化地处东方最远端,虽然也经常有西风吹来,但已经从飓风削弱成和风了,很容易就被强势的中华文明融合消弭。

以哈拉帕文化特征为代表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也不知道怎么着就衰亡了,其中一个假说便是被西来的雅利安人征服。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雅利安人【梵文:âryâ】本是生活在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这个神奇的民族四处迁徙,先后干翻了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三个,大概是因为历史上太过牛X,许多国家和民族都哭着喊着宣称雅利安人是其祖先,比如说波斯人(伊朗)和塔吉克人。

大约在当公元前14世纪(年代大约相当于商王朝),雅利安人向南迁徙到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将当地的古达罗毗荼人赶去了印度南部,并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类别——吠陀文化。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古代雅利安人的太阳神卐字符号标记

雅利安人的吠陀文化,给印度带来几个标签式的文化特征——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源头)、种姓制度、梵语(印度-雅利安语支)。

除了以上三个影响至今的文化特征之外,雅利安人还给印度带来了新的基因。要知道雅利安人是白种人,印度北部地区雅利安基因占到了39.5%,这也是高种姓印度人大多一副白人面孔的原因。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当然了,白人面孔的保持有赖于种姓制度,否则如果从雅利安人时代就允许随便混血,估计早就混成一个颜色了,但森严的种姓制度不但在各族群间形成壁垒,也让试图打通种姓壁垒的通婚,变成了不可触碰的禁忌。

说真的,之所以能生成种姓制度,一定是为了使数量居劣势的雅利安人便于统治。但这种雅利安人发明的统治工具,却成了印度人民心中的一道铁闸。

大概在公元前600年前后(春秋时期),印度北部进入了“十六雄国时期”,各种小国家互相征伐兼并,你可以将这段历史理解为中国的战国时代。但和六国归秦不同,小伙伴们还没分出个高下,西边来了一个大boss,这哥们名叫大流士一世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这个战乱的时代,给印度留下最显著的印记便是出现了佛陀(乔达摩悉达多)。不过,释迦牟尼出身的释迦族,号称也是古代雅利安人的后裔,说不定佛陀是个白种人哟!

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一世的带领下,不但攻伐希腊城邦,还将印度西北部地区变成了帝国的一个省。

紧跟着大流士一世的是一个名头更猛的哥们,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目前关于亚历山大对印度西北部地区的统治,尚没有发现明确的历史典籍记载,但他却留下了一项无与伦比的影响——犍陀罗艺术类型。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犍陀罗是古印度十六雄国之一,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交汇处的白沙瓦谷地。

但以之命名的犍陀罗艺术,却是由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所带来的,古典希腊文化与东方(中亚和印度次大陆)文化融合的结果。

这种以希腊、罗马式装饰手法,表现中亚和印度次大陆地区的题材,在之后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深深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的艺术史,成为东亚绘画、造像、建筑、工艺美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亚历山大大帝的另一个作用是削弱了波斯帝国的统治,促成了印度孔雀王朝(前322年到前185年,战国到西汉)的诞生。

孔雀王朝时期是一个令现代印度人感到自豪的时代,不但出现了月护王、阿育王这种伟大的君主,还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次大陆,现在印度国徽的图案就是阿育王石柱顶端的石刻。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孔雀王朝另一个巨大的影响是小乘佛教(上部座佛教)传播,此从阿育王宣布佛教为国教后,佛教成为了印度向亚洲传播思想的主要途径。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然后又是西风凛冽的四百年,大夏希腊人、塞种人和安息人纷至沓来,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贵霜帝国(公元55年到425年,东汉到南北朝)了。

贵霜帝国的意义在于打开了佛教东传的通道,并将与大乘佛教结合到最巅峰时期的犍陀罗艺术传入了中国,成就了著名的佛教三大石窟——敦煌、云岗和龙门。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随后的笈多王朝(公元320年~540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及后笈多王朝(公元700年前后,隋唐时期),高僧法显(公元402 年)、玄奘(公元632年)先后赴印度取经。不过在印度宗教的版图中,婆罗门教再度兴起,并开始向印度教转变。虽然佛教依旧拥有广泛的信众基础,但衰落已在不远的前方。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说真的,印度历史说到公元7~8世纪已经够乱的了,人类历史上威名赫赫的雅利安人、波斯、马其顿、安息、贵霜相继登场,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也已经开始互相争夺信众资源。但历史之神可能觉得还不够炽烈,又给印度北部加了一味猛药。

从公元7世纪中叶开始,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兄弟加入了棋局,至12世纪(五代至北宋时期),以德里苏丹国为代表的伊斯兰势力,已在北部德里站稳了脚跟,连续出现了五个王朝。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随着伊斯兰教的推广,佛教首当其冲走向了没落,而印度教在和伊斯兰教的不断碰撞中,锡克教从印度教中分离出来,并发展成印度的第三大宗教。

1525年,巴布尔成为改变印度政治格局的历史人物,他所创立的莫卧儿王朝(明朝中叶到清晚期)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并统治了三百多年,直到1858年才灭亡。

这个由突厥化蒙古人创立的王朝,也秉承着伊斯兰的信仰,在其漫长的统治周期内,将伊斯兰教的印记深深的打在印度的躯体上。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之前我们提及的所有王朝,都在印度北部,那印度南部在干嘛呢?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这就要说到印度的地形特点了,印度次大陆的地形是南北高中间低,北部克什米尔高原终年白雪皑皑、寒风凛冽,中部的恒河平原广袤无垠,而到了南部则是德干高原。虽然德干高原的海拔高度,远远没法和北方喜马拉雅山地相比,但其连接沙漠破碎的地形,也导致北方帝国的征服者困难重重。

因此,印度南部地区的小王朝们,努力的保持了自己的血统、语言和文化特征。这因于此,印度南北方在人种、语言、观念上的差异,几乎可以看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蛰伏在德干高原上的小王朝一直在黑暗中等待,等候一次人类文明的重大易转,这便是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大航海时代。

在此之前,没有多少人有勇气挑战狂暴的大洋,因此次大陆的游戏玩家,都是从西北部的陆地上驰骋而来。这让印度北部出现了纷杂的人类文明印记,但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一个历史上从未出现的大帝国施然而来,这个大帝国号称“永不日落”。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在英国人之前,葡萄牙、荷兰、法国都在印度拓展,但最终长成庞然大物的是那个叫“东印度公司”的东西。

这个本应以贸易利润为纽带的组织,却有着着一颗令人忌惮政治野心,他们游刃于印度各个政治势力之间,通过拉拢、收买、联合、欺诈等复杂的手段将本就虚弱的莫卧儿王朝切割的支离破碎。

当1858年(清咸丰八年),东印度公司完成了使命,向英女皇移交了权利,印度次大陆变成了“英属印度”。当印度变成了“女王皇冠上的宝石”,莫卧尔王朝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这时“英属印度”的范围,远远超过现在印度国家的版图,还包含今天的巴基斯坦、缅甸、孟加拉和尼泊尔。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英国在印度的长期统治,带来的绝不仅仅是贸易和灾难,还有基督教和西方的文化。

大量与英国合作的印度人,逐渐形成了一个接受西方良好教育的城市精英群体。这个群体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印度固有的种姓制度,再次给印度这个万花筒增加新的色彩。

我们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印度的历史,是为了让大家理解,印度为什么会是一个迷茫的国度。

因为向前望去,很少有印度人会清晰的指出,自己属于历史上的那个种族、那个文化范畴。

历史和文化无数次的碎裂重组,导致印度没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历史,难怪马克思会在作品中,多少有点揶揄的写道:“谈到印度的历史,就是没有历史!”

这就是困扰印度的第一个问题:我们曾经是谁?

要知道,生活在次大陆上的人民,从来也不认为自己是印度人,也确实从来没有出现一个叫做印度的国家。

这一点和同样历史悠久的中国截然不同,虽然民族国家的概念在中国出现的很晚,但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人民始终认为自己有一个国家,自己理所当然的是中国人。这种由同根同源诱发的凝聚力,让中国在即便被异族入侵也能屡屡翻盘。

但在印度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他们以宗教信仰和种族进行人群划分。如果不是走出国门,来到世界的战场上,感受到外国人审视的目光,印度会不会凝聚成一个国家还真不一定。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一战中的印度锡克人士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为印度属于英国殖民地,有义务为老大上战场杀敌。来自印度不同地区、不同信仰、不同种族的拉杰普特人、马拉特人、锡克人、多格拉人都被送至前线。

这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被集体视为“印度人”。这种冲击如此巨大,以至于有印度士兵写信回家询问:“如果他们在欧洲呆的时间太长,该如何回到由种姓和宗教划分的社会关系中去。”

这大概是印度人民第一次触碰“印度国家”的概念,也第一次有了跨越族群划分想法。

1950年,印度共和国的建立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印度国内依旧被以种族、种姓、信仰划分成无数小群体。各个小群体间,依旧充斥着复杂的利益冲突。而随着民主制度的推广,又掺杂进了中央与各邦,以及各邦之间的政治博弈。

这就是印度的第二个问题,我们属于谁?

印度是一个充满传统的地方,某些时候传统强大的生命力,甚至可以阻碍现代化的进程。这也是印度迷茫的原因之一,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平衡。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从地域上看,印度南部以班加罗尔、金奈、孟买为代表的沿海地区,拜西方海洋文明所赐,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虽传统文化深厚,但却逐渐沦为经济欠发达地区。

这导致,印度北方人对南方的看法是“一帮没文化的暴发户”,而南方则觉得北方人是“没见过世面的土鳖”。

这种感觉是不是和中国南北方的差异有点像?

不过,印度的情况要比中国糟很多,受困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印度政府很难用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平衡各地区发展进度上的差异。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从社会阶层上看,长期浸渍在西方教育里面的城市精英阶层,当然希望印度成为一个全盘西式的国家,但生活在广大农村里的民众,却丝毫没有感受到西式文明的便利,还在按照传统的方式生活。

巨大的生活和教育差异,将印度割裂成同时存在于两个不同纪元的部分,究竟是传统还是现代,真是一个难以取舍的问题。

另外,就像历史上印度是东西方文化的中转站一样,现代印度再一次站在了东西方之间。究竟是应该彻底倒向西方,还是迎接崭新的亚洲世纪。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这个是向左转还是向右转,将来我们应该变成谁的问题,也一直在等待回答。

这就是印度,这个谜一样的国家,被太多斑驳的历史印记迷惑,被太多繁杂的文化特征牵制,被传统和现代的纠葛左右,又在东西方世界的拉扯中权衡,难怪它会在迷茫中游移,会在摇摆中蹒跚。

但无论如何,它都是一块涵养深厚的大陆,一块璀璨夺目的宝石,只要平衡好内部各族群的诉求,印度还是具备爆发力的国家。

但这容易吗?这世界上没有那件事情是容易的!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