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五千餘字,將區別於網上大多數評價印度的視角,從歷史和文化特徵的角度上,看待現代印度和印度人的迷茫心態!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印度是個異常複雜的國家,想用一句話說清楚是不可能的。所有試圖簡單描述印度的想法,最終都毫無例外的淪爲“標籤化”、“臉譜化”。

本文將用三個疑問,來探究這片神祕的土地和其上生活人民心中深深的迷茫:

1、我們曾經是誰?

2、我們現在屬於誰?

3、將來我們應該變成誰?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先來說第一個問題,我們曾經是誰?

作爲同樣歷史悠久的中國來說,幾乎不存在迷茫的問題,因爲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單民族國家,漢族一直都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我們向前望去可以一眼看到石器時代,而印度呢,就是一個萬花筒!

目前印度國內有14種官方語言,130多個民族,實際在使用的語言有300多種,方言就更多了。

當然了,幅員遼闊的國家種族、方言衆多可以理解。中國也有56個民族,也有很多方言,尤其是南方地區,方言多的令人髮指,甭說隔縣,就是兩個相鄰的村子,互相說話都有可能完全聽不懂,這一點和印度南方很相似。

但在綿長的歷史年代裏,漢語和漢字是條堅韌的紐帶,即便多次面臨外族入侵,一直保持強勢地位,將各地方人民聯繫在一起。

而印度不行,北部通行印地語,而南部方言雜陳,印度南北方交流只能使用英語。英語進入印度,已經是工業革命之後的事情,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

印度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理範疇、一個文化概念!

因爲,你很難想象,如果一個強有力的集權制國家統治全印度,會不統一語言和文字?“書同文、車同軌”這件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幹了。

一直沒有出現強有力的統一政權,導致印度文化呈現明顯的碎片化傾向。其中夾雜着各種種族的文化特徵,斑斕的令人炫目,也讓人迷茫。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說到印度文化的地理範疇,遠遠不僅於目前印度的國家版圖,其範圍還包含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2000年)代表遺址哈拉帕、摩亨佐-達羅都在今巴基斯坦境內。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位於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文明哈拉帕遺址

這兩個大城市以及周邊100多個較小的城鎮和村莊,面積超過5平方公里,估算人口各爲3~4萬,並已出現了文字,目前此種語言已暫被歸入達羅毗荼語族。

正因爲有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文化現象,印度才被譽爲“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但也算印度文明倒黴,它的位置恰好在東亞、西亞的結合部,西風動不動就東漸。每次西風來襲,都將原來的文化打碎,重新調和形成新的色彩。

而中華文化地處東方最遠端,雖然也經常有西風吹來,但已經從颶風削弱成和風了,很容易就被強勢的中華文明融合消弭。

以哈拉帕文化特徵爲代表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也不知道怎麼着就衰亡了,其中一個假說便是被西來的雅利安人征服。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雅利安人【梵文:âryâ】本是生活在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遊牧民族,這個神奇的民族四處遷徙,先後幹翻了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三個,大概是因爲歷史上太過牛X,許多國家和民族都哭着喊着宣稱雅利安人是其祖先,比如說波斯人(伊朗)和塔吉克人。

大約在當公元前14世紀(年代大約相當於商王朝),雅利安人向南遷徙到印度次大陸西北部,將當地的古達羅毗荼人趕去了印度南部,並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文化類別——吠陀文化。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古代雅利安人的太陽神卐字符號標記

雅利安人的吠陀文化,給印度帶來幾個標籤式的文化特徵——婆羅門教(印度教的源頭)、種姓制度、梵語(印度-雅利安語支)。

除了以上三個影響至今的文化特徵之外,雅利安人還給印度帶來了新的基因。要知道雅利安人是白種人,印度北部地區雅利安基因佔到了39.5%,這也是高種姓印度人大多一副白人面孔的原因。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當然了,白人面孔的保持有賴於種姓制度,否則如果從雅利安人時代就允許隨便混血,估計早就混成一個顏色了,但森嚴的種姓制度不但在各族羣間形成壁壘,也讓試圖打通種姓壁壘的通婚,變成了不可觸碰的禁忌。

說真的,之所以能生成種姓制度,一定是爲了使數量居劣勢的雅利安人便於統治。但這種雅利安人發明的統治工具,卻成了印度人民心中的一道鐵閘。

大概在公元前600年前後(春秋時期),印度北部進入了“十六雄國時期”,各種小國家互相征伐兼併,你可以將這段歷史理解爲中國的戰國時代。但和六國歸秦不同,小夥伴們還沒分出個高下,西邊來了一個大boss,這哥們名叫大流士一世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這個戰亂的時代,給印度留下最顯著的印記便是出現了佛陀(喬達摩悉達多)。不過,釋迦牟尼出身的釋迦族,號稱也是古代雅利安人的後裔,說不定佛陀是個白種人喲!

波斯帝國在大流士一世的帶領下,不但攻伐希臘城邦,還將印度西北部地區變成了帝國的一個省。

緊跟着大流士一世的是一個名頭更猛的哥們,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目前關於亞歷山大對印度西北部地區的統治,尚沒有發現明確的歷史典籍記載,但他卻留下了一項無與倫比的影響——犍陀羅藝術類型。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犍陀羅是古印度十六雄國之一,位於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與喀布爾河交匯處的白沙瓦谷地。

但以之命名的犍陀羅藝術,卻是由亞歷山大大帝東徵時所帶來的,古典希臘文化與東方(中亞和印度次大陸)文化融合的結果。

這種以希臘、羅馬式裝飾手法,表現中亞和印度次大陸地區的題材,在之後漫長的歷史時期裏,深深影響了整個東亞地區的藝術史,成爲東亞繪畫、造像、建築、工藝美術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亞歷山大大帝的另一個作用是削弱了波斯帝國的統治,促成了印度孔雀王朝(前322年到前185年,戰國到西漢)的誕生。

孔雀王朝時期是一個令現代印度人感到自豪的時代,不但出現了月護王、阿育王這種偉大的君主,還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次大陸,現在印度國徽的圖案就是阿育王石柱頂端的石刻。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孔雀王朝另一個巨大的影響是小乘佛教(上部座佛教)傳播,此從阿育王宣佈佛教爲國教後,佛教成爲了印度向亞洲傳播思想的主要途徑。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然後又是西風凜冽的四百年,大夏希臘人、塞種人和安息人紛至沓來,其中影響最大的要數貴霜帝國(公元55年到425年,東漢到南北朝)了。

貴霜帝國的意義在於打開了佛教東傳的通道,並將與大乘佛教結合到最巔峯時期的犍陀羅藝術傳入了中國,成就了著名的佛教三大石窟——敦煌、雲崗和龍門。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隨後的笈多王朝(公元320年~540年,中國南北朝時期)及後笈多王朝(公元700年前後,隋唐時期),高僧法顯(公元402 年)、玄奘(公元632年)先後赴印度取經。不過在印度宗教的版圖中,婆羅門教再度興起,並開始向印度教轉變。雖然佛教依舊擁有廣泛的信衆基礎,但衰落已在不遠的前方。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說真的,印度歷史說到公元7~8世紀已經夠亂的了,人類歷史上威名赫赫的雅利安人、波斯、馬其頓、安息、貴霜相繼登場,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也已經開始互相爭奪信衆資源。但歷史之神可能覺得還不夠熾烈,又給印度北部加了一味猛藥。

從公元7世紀中葉開始,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兄弟加入了棋局,至12世紀(五代至北宋時期),以德里蘇丹國爲代表的伊斯蘭勢力,已在北部德里站穩了腳跟,連續出現了五個王朝。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隨着伊斯蘭教的推廣,佛教首當其衝走向了沒落,而印度教在和伊斯蘭教的不斷碰撞中,錫克教從印度教中分離出來,並發展成印度的第三大宗教。

1525年,巴布爾成爲改變印度政治格局的歷史人物,他所創立的莫臥兒王朝(明朝中葉到清晚期)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次大陸,並統治了三百多年,直到1858年才滅亡。

這個由突厥化蒙古人創立的王朝,也秉承着伊斯蘭的信仰,在其漫長的統治週期內,將伊斯蘭教的印記深深的打在印度的軀體上。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之前我們提及的所有王朝,都在印度北部,那印度南部在幹嘛呢?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這就要說到印度的地形特點了,印度次大陸的地形是南北高中間低,北部克什米爾高原終年白雪皚皚、寒風凜冽,中部的恆河平原廣袤無垠,而到了南部則是德干高原。雖然德干高原的海拔高度,遠遠沒法和北方喜馬拉雅山地相比,但其連接沙漠破碎的地形,也導致北方帝國的征服者困難重重。

因此,印度南部地區的小王朝們,努力的保持了自己的血統、語言和文化特徵。這因於此,印度南北方在人種、語言、觀念上的差異,幾乎可以看做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

蟄伏在德干高原上的小王朝一直在黑暗中等待,等候一次人類文明的重大易轉,這便是從陸地走向海洋的大航海時代。

在此之前,沒有多少人有勇氣挑戰狂暴的大洋,因此次大陸的遊戲玩家,都是從西北部的陸地上馳騁而來。這讓印度北部出現了紛雜的人類文明印記,但隨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一個歷史上從未出現的大帝國施然而來,這個大帝國號稱“永不日落”。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在英國人之前,葡萄牙、荷蘭、法國都在印度拓展,但最終長成龐然大物的是那個叫“東印度公司”的東西。

這個本應以貿易利潤爲紐帶的組織,卻有着着一顆令人忌憚政治野心,他們遊刃於印度各個政治勢力之間,通過拉攏、收買、聯合、欺詐等複雜的手段將本就虛弱的莫臥兒王朝切割的支離破碎。

當1858年(清鹹豐八年),東印度公司完成了使命,向英女皇移交了權利,印度次大陸變成了“英屬印度”。當印度變成了“女王皇冠上的寶石”,莫臥爾王朝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這時“英屬印度”的範圍,遠遠超過現在印度國家的版圖,還包含今天的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和尼泊爾。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英國在印度的長期統治,帶來的絕不僅僅是貿易和災難,還有基督教和西方的文化。

大量與英國合作的印度人,逐漸形成了一個接受西方良好教育的城市精英羣體。這個羣體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印度固有的種姓制度,再次給印度這個萬花筒增加新的色彩。

我們用大量的篇幅介紹印度的歷史,是爲了讓大家理解,印度爲什麼會是一個迷茫的國度。

因爲向前望去,很少有印度人會清晰的指出,自己屬於歷史上的那個種族、那個文化範疇。

歷史和文化無數次的碎裂重組,導致印度沒有屬於自己本民族的歷史,難怪馬克思會在作品中,多少有點揶揄的寫道:“談到印度的歷史,就是沒有歷史!”

這就是困擾印度的第一個問題:我們曾經是誰?

要知道,生活在次大陸上的人民,從來也不認爲自己是印度人,也確實從來沒有出現一個叫做印度的國家。

這一點和同樣歷史悠久的中國截然不同,雖然民族國家的概念在中國出現的很晚,但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人民始終認爲自己有一個國家,自己理所當然的是中國人。這種由同根同源誘發的凝聚力,讓中國在即便被異族入侵也能屢屢翻盤。

但在印度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他們以宗教信仰和種族進行人羣劃分。如果不是走出國門,來到世界的戰場上,感受到外國人審視的目光,印度會不會凝聚成一個國家還真不一定。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一戰中的印度錫克人士兵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因爲印度屬於英國殖民地,有義務爲老大上戰場殺敵。來自印度不同地區、不同信仰、不同種族的拉傑普特人、馬拉特人、錫克人、多格拉人都被送至前線。

這是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被集體視爲“印度人”。這種衝擊如此巨大,以至於有印度士兵寫信回家詢問:“如果他們在歐洲呆的時間太長,該如何回到由種姓和宗教劃分的社會關係中去。”

這大概是印度人民第一次觸碰“印度國家”的概念,也第一次有了跨越族羣劃分想法。

1950年,印度共和國的建立並沒有解決所有問題,印度國內依舊被以種族、種姓、信仰劃分成無數小羣體。各個小羣體間,依舊充斥着複雜的利益衝突。而隨着民主制度的推廣,又摻雜進了中央與各邦,以及各邦之間的政治博弈。

這就是印度的第二個問題,我們屬於誰?

印度是一個充滿傳統的地方,某些時候傳統強大的生命力,甚至可以阻礙現代化的進程。這也是印度迷茫的原因之一,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平衡。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從地域上看,印度南部以班加羅爾、金奈、孟買爲代表的沿海地區,拜西方海洋文明所賜,經濟發展迅速。而北方雖傳統文化深厚,但卻逐漸淪爲經濟欠發達地區。

這導致,印度北方人對南方的看法是“一幫沒文化的暴發戶”,而南方則覺得北方人是“沒見過世面的土鱉”。

這種感覺是不是和中國南北方的差異有點像?

不過,印度的情況要比中國糟很多,受困於政治體制的原因,印度政府很難用轉移支付的方式來平衡各地區發展進度上的差異。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從社會階層上看,長期浸漬在西方教育裏面的城市精英階層,當然希望印度成爲一個全盤西式的國家,但生活在廣大農村裏的民衆,卻絲毫沒有感受到西式文明的便利,還在按照傳統的方式生活。

巨大的生活和教育差異,將印度割裂成同時存在於兩個不同紀元的部分,究竟是傳統還是現代,真是一個難以取捨的問題。

另外,就像歷史上印度是東西方文化的中轉站一樣,現代印度再一次站在了東西方之間。究竟是應該徹底倒向西方,還是迎接嶄新的亞洲世紀。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這個是向左轉還是向右轉,將來我們應該變成誰的問題,也一直在等待回答。

這就是印度,這個謎一樣的國家,被太多斑駁的歷史印記迷惑,被太多繁雜的文化特徵牽制,被傳統和現代的糾葛左右,又在東西方世界的拉扯中權衡,難怪它會在迷茫中游移,會在搖擺中蹣跚。

但無論如何,它都是一塊涵養深厚的大陸,一塊璀璨奪目的寶石,只要平衡好內部各族羣的訴求,印度還是具備爆發力的國家。

但這容易嗎?這世界上沒有那件事情是容易的!

印度和印度人身上深深的迷茫


相關文章